椒乡名家讲《诗经》之《蒹葭》

民生   2025-01-11 21:49   河北  

编者按

为进一步做好《诗经》普及工作,系统展示鸡泽县诗经文化风采,即日起开展“椒乡名家讲诗经”活动,分期通过图文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引领读者了解《诗经》中的成语、动物、植物等内容,更好地走近《诗经》、爱上《诗经》。今日推出张景义解读的蒹葭》。

图片为张景义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经》

一、《诗经》名篇——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解读


字词释义:
蒹葭(jiān jiā):即芦荻,芦苇。蒹,未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一般生长于沼泽、河沿、海滩等湿地。
苍苍:茂盛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凝结为霜。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一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我们可以将此诗翻译如下: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其中,《秦风·蒹葭》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研究和吟咏的对象。我们从多个角度对《诗经》中的“蒹葭”进行深入探寻,以期揭示其深层意蕴。
蒹葭,苍苍茫茫,在秋霜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凄清。这种景象不仅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日画面,更为全诗奠定了哀婉缠绵的基调。而“伊人”一词,则是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远方之人。这种追寻与不得的惆怅,成为了全诗的核心情感。
解读《蒹葭》时,我们不能忽视其文化背景。东周时期的秦地,大致位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秦人尚武,性格豪迈。然而,《蒹葭》却以其独特的凄婉缠绵,打破了《秦风》中常见的征战伐猎、悼念讽劝的题材模式,成为一首罕见的爱情诗。这种反差,使得《蒹葭》在《诗经》中显得尤为独特。
从文学角度来看,《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章八句,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结构不仅形成了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更使得全诗情感递进,意蕴深远。同时,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等句子,以流水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追寻伊人的艰难与迷茫。《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生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吧。
在情感表达上,《蒹葭》以芦苇和秋水为背景,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与追寻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逆着流水、顺着流水去追寻伊人,却始终无法触及。这种情感的失落与无奈,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更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美好事物时的渴望与无力感。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可望而不可即。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是最让人难以接受的。
此外,《蒹葭》中的“蒹葭”与“伊人”形象,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蒹葭作为水草,其微贱与平凡,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朴素与真挚;而伊人则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与追求,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与向往。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远。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后人对“蒹葭”也多有吟咏。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晚泊牛渚》中有“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诗中的芦苇在晚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与《蒹葭》中蒹葭苍苍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一种孤独、惆怅之感。再如宋代诗人林逋的《秋江写望》“苍茫沙咀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这里的芦花即蒹葭,经雨后的芦花更增添了一份清冷与落寞,与《蒹葭》所传达的情感氛围相契合。
“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就是以此诗为本改写的。
综上所述,蒹葭作为一种植物和文学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自然之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还寄托了人们对远方亲人和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向往之情。《诗经》中的《蒹葭》以其独特的意境、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情感世界,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了永恒的艺术瑰宝。

嫩绿的蒹葭,它的长相就像这样。


深秋的蒹葭,就成为了这样的模样。

以上图片均拍摄于鸡泽县诗经文化园

三、“名家”介绍


张景义:鸡泽一中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百家号“时代文学精英”文学总顾问、散文主编,十大平台特聘古诗词主编,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邯郸分会主席。

■来源:鸡泽县诗经和成语文化研究会

■版式:田广宇

■初审:刘 胜

■复审:王荣安

■监制:田 浩

精彩鸡泽
鸡泽县级官方政务平台,邀您关注,共同来见证椒乡的成长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