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一美三千年
邢红霞
让我领略到《诗经》的无尽之美是从《蒹葭》开始的。
来!试着读一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想啊,河边丛丛芦苇似翘首等待的俊男,纵然露水打湿衣衫,甚至凝结成霜,也要痴痴地等。他期盼着自己的心上人从河的对岸涉水而来,与自己挽手。你看啊!一种空空的等待也是那么美。
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源于文友的一篇篇美文。其时她正在跟一位名家学吟诵,那粒粒珠圆玉润的文字从她的笔下乘着三千年前的风逶迤而来,叮叮当当散落于我面前,一见便喜。由此,追随她的脚步,更直接地领受、品味《诗经》的神奇魅力。
读《诗经》,我读出了周王朝的兴衰;读《诗经》,我读出周地的风俗习惯;读《诗经》,我读出了爱情的不同模样;读《诗经》,我读出了植物的前世今生;读《诗经》,我读出了战争的刀光剑影。
周王室的始祖后稷经过数代传承,数次迁移,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历史,隐含于《诗经》中。“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思齐》)太姜、太任和太姒是周文王身边的三位女性,她们用贤淑善良的美德影响着文王。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 ,在位50年,开疆拓土,迁都丰京,演化周易,是一代明君。可以说,这和他身边的女人不无关系。“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记述了这么一段历史: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受戎狄侵扰迁徙岐山,文王访贤,遇到文武兼备的姜子牙。此时,古稀之年的姜子牙隐居渭水边。文王之后,武王上位,令八百诸侯伐纣。武王分封,秦人为周王朝养马,周孝王赐赢姓,封为附庸国。再到平王东迁,秦襄公击退戎狄,夺回岐山丰地,建立秦国。周王朝建立初期,号称有八百诸侯国,秦只是西部边陲一个边塞部落,还不能称其为国,连附属国都不是,更谈不上诸侯国了,就是这样一个以驯兽驾车见长的部族,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秦襄王就是秦国的开国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首名为《黍离》诗歌被称为“悼亡诗之首”,也与一段周史有关。周幽王身为国君,竟然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数戏诸侯,遭到诸侯背叛,最终落得个身亡的下场。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阳,东周始。
千百年来,经过时代更迭,沧海桑田,大浪淘沙,一些于今消失的风俗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从《国风·郑风.溱洧》中,我第一次知道还有个上巳节,在这一天,要举行"祓除畔浴”,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还会举行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这也成为少男少女约会的最佳场所,订终身的最好机会。
爱情,是世间最美的花。在2500年前的周地,一幕幕爱情之花盛放。之前的印象里,我一直以为旧时代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婚姻。《诗经》颠覆了我素常的认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中的这个女子约自己的心上人在城角楼上等,自己却故意迟迟不露面,搞恶作剧,是在考验他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中这个女子更是大胆泼辣,直言相告,错过我,你不要后悔啊。“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中,这个女子恨铁不成钢,满腹幽怨,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儿来吗?你太坏了。比《子衿》中的这个男子更加不解风情的还要数溱洧河畔的那个男子。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国风·郑风.溱洧》)人家女子相邀,其实是对你有意,你还傻乎乎地说,我去过了。人家不得不嗲声嗲气地央求你,再陪我去去嘛!当一个女子在男子面前嗲声嗲气时,她一定是动情了。在《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爱情是什么模样呢?“野有死麕(jun),白茅包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来一只獐子,虽然家里的亲人也等着享用獐肉,可是,去见自己心爱的姑娘,总不能两手空空地去吧,即使姑娘不在意,还有姑娘的父母呢,那正好以此做见面礼。你看,连打包都那么细心呢!
我还常与《诗经》中的植物一一会面。“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群妇女,在长满芣苢的田野之上,一边采着嫩叶,一边唱着“采采芣苢”,捡呀捡,捋呀捋,兜呀兜,一个个欢欢喜喜的。“芣苢”就是田野上随处可见的车前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hang)。”(《诗经·国风·卷耳》)一个妇人,长裙短衫,手执一只浅口篮,轻摘卷耳。说是采摘,可她神情落寞,凄惶之态溢外,不是误把卷耳的老叶摘进筐里,就是把嫩叶扔到了篮外。她哪里是在采摘,分明是在想心事啊。妇人的心里,一定藏着一个人。那人令她心绪难安,索性,她把篮子放到了大道旁,一双泪眼张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可哪里有她想见到的人的影子啊!写的是采卷耳,抒的是离别情,挞的是战争恶。
人类就是在打打杀杀、分分合合中发展前行的。朝代的更替总是以战争开始,战争结束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秦国军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直到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感同身受。当敌兵压境,除了同仇敌忾,别无选择。(《诗经·秦风·无衣》)
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诗经》中都有表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诗经》是充满烟火气的,是朴素而低调的,如人的一袭素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些时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句子,如珠,似钻,闪耀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
忽然想到——采诗官,他或许并不是多大的官儿,甚至不能算是,但一定是最幸福的人。想想看啊,摇着一只木铎,遇到路人在唱,马上停下,微笑,侧耳,采写。《食货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采诗,谓采取怨刺之诗也。可事实是这些诗中不只有怨刺。年代久远,随着政治制度、社会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对于诗的理解或许已非原意,或许本就多解,但《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始祖”地位,无可撼动。
惊艳了三千年的《诗经》,仍是你我心中的白月光。
因为学习《诗经》,我心有所系,心有所寄。
暮秋的一天,我和文友漫步在鸡泽诗经文化园木质栈道上。两侧水面,天的蓝铺陈其上,鸭在戏游,丛丛芦苇风中摇曳,牵出一片诗意。我俩一齐吟诵起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家简介
邢红霞,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小学高级教师。全国“书香三八”特约作家、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见于《散文百家》《思维与智慧》《博爱》《人物周报》《山西日报》等。获得省市级奖项多次。
■来源:鸡泽县诗经和成语文化研究会
■版式:田广宇
■初审:刘 胜
■复审:王荣安
■监制:田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