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
2
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的重点疑难字注释:
蓼(lù):形容植物高大。
莪(é):一种草,即莪蒿。
匪:同“非”。
伊:是。
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劳瘁: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瓶:汲水器具。
罄(qìng):尽。
罍(léi):盛水器具。
鲜(xiǎn):指寡、孤。
民:人。
怙(hù):依靠。
衔恤:含忧。
靡至:无所投奔。
鞠:养。
拊:通“抚”。
畜:通“慉”,喜爱。一说养活。
育:呵护,冷暖疼爱。
顾:顾念。
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腹:指怀抱。
昊(hào)天:广大的天。
罔:无。极:边际。
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飘风:同“飙风”。
发发:形容风势凶猛。
毂:同谷,善。
害:受害。
律律:同“烈烈”。
弗弗:同“发发”。
卒:终,指养老送终。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诗中的“莪”长得到底是啥样子。“莪”:即,莪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像针,开黄绿色花。抱根丛生,很像几岁的孩童黏着父母的情状,所以历来被人称为“抱娘蒿” ,也叫萝、萝蒿、廪( lǐn))蒿。野菜之一种,口感佳。明代杰出的诗人和画家王西楼作过有诗有画《野菜谱》,收野菜52种,其中就有抱襄(娘)蒿——“抱襄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中国植物志定名为播娘蒿。它应该长的是如下图样子, 我感觉它和麦蒿很像。
3
赋、比、兴在《诗经》中运用广泛,而三者在此诗中运用尤为突出。我先看看一下赋比兴定义。赋:铺陈直叙,即把人或物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常用排比增强气势;比:类比,即用彼物比此物,通过对一个事物的类比来表现另一个事物;兴: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此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四章赋,五、六章兴。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
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维罍之耻”开头,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四章诗人悲诉父母养育恩泽难报,连下九个‘‘我”字,体念至深,无限哀痛,有血有泪。
此诗最令人动容的是第五章,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
后两章是第三层,承第四章末二句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
纵观全诗,赋比兴三种表现方法运用灵活交错,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艺术感染力强烈。
4
四、背景及影响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也如清代学者方玉润说:“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唯《序》必牵及‘人民劳苦’,以‘刺幽王’,不惟意涉牵强,即情亦不真。……又况诗言‘民莫不谷,我独何害’,‘我独不卒’者,明明一己所遭不偶,与人民无关也。”
此诗所表达的孝念父母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的最早文学作品之一。
5
“名家”介绍
■来源:鸡泽县诗经和成语文化研究会
■版式:郝一凡
■初审:刘 胜
■复审:王荣安
■监制:田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