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唐哥做了一个互动视频,很多朋友纷纷晒出自己的家乡名字,目前已有300多留言。每一个唐山地名都很眼熟很亲切,但是也有陌生的。比如“蟠龙岗”:
扒齿港镇地处滦南县西部,镇政府驻扒齿港村。扒齿港,读音“pāchījiǎng”,原名“蟠龙港”。因此地有一条青龙河的支流蜿蜒似蟠龙,河道弯曲,地势低洼,得名蟠龙港。后谐音扒齿港,一直到现在也未改变。关于蟠龙港名字的由来,大多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关,有的说是老人飞升化龙失败,坠落成港;也有的说是蟠龙对抗恶魔守护村庄化作一片大地,滋养沿河两岸禾苗……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与龙相关,所以称为“蟠龙港”。以龙为称的地名在唐山多达几十处,说唐山是龙的故乡名实相符。例如丰润的龙潭坨,迁西的龙湾、多龙峪、龙塘,玉田的龙窝、龙爪子,滦州的龙坨,滦南的龙落湾、龙湾子、龙王庄,丰南的龙湾……当我们追溯村名由来时发现,大多是以与龙有关的神话和历史故事来命名。除了上面提到了蟠龙港,还有滦南的龙落湾,传说有一龙落于此湾,故取名龙落湾。如迁西的二龙石村,相传古时是一片碧水,如今的山坡只是当年露在水面的石岛,石岛上曾有二龙相戏因此称二龙石。再如遵化的回龙峪,相传村中一位老妇曾在河边捡了一个龙蛋,带回家中孵化出小龙,后将小龙放生河中。谁知几年之后小龙变成大龙,带着一群小龙游回老妇门前,老妇高兴地说龙子回来了,从此就有了回龙峪之称。这些毕竟都是神话传说,何以证明唐山真的存在过龙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咱们需要知道,何为龙?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提出的“九似”说,即对龙的形象做了描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说文解字》中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图源:中华书局1912(南宋陈容《六龙图》)
龙也分好多种。从形象上来划分,《广雅》里面解释:有鱗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龙,無角曰螭chī龙,未升天曰蟠pán龙。《方言》也说:“龙未升天曰蟠龙。从年龄上分类,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水虺五百年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五百年为应龙”。也就是说,龙的进化过程为虺-蛟-龙-角龙-应龙。*应龙 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出土
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随处可见“龙”,像是绘画、书法、刺绣与服饰、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游戏手办中的龙形象等等。当然,这都是龙图腾的艺术形像,那么龙真实存在过吗?*图源北京日报
龙对于现代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虚拟象征,但在历史文献里,龙这种生物在上古时期却真实存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人们屠龙、御龙、食龙甚至养龙之事。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
*战国时期《人物御龙图》,湖南省博物馆藏
著名的学者何新在《神龙之谜》的文章中,作了详细的研计,指出龙的生活原形是鳄鱼。从商周鼎纹及战国秦汉人所绘制的“龙”图中,依稀可以辨认出鳄鱼的基本特征——巨口獠牙、鳞躯、四足长尾、有角等。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出土于山西石楼的一件商代铜觥,上面的龙形纹样就是两条巨型鳄鱼。*图源何新文史
古籍文献也有相关记载,“蛟”实际上是鳄鱼。在上古时期,中原的江河湖泊中的确曾有“鳄鱼”出没。那问题来了,古时唐山大地的气候环境适合“龙”的生存吗?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夏商时期,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至华北平原,年均气温相当于今日的广东,湿润多雨为亚热带气候,适合鳄鱼的生长,而中国古大陆是鳄鱼始祖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迁安龙山西侧有一个村庄,传说因此村建在“龙”的一只爪子上,故而取名爪村。*图源迁安市文化馆 迁安龙山
爪村西一公里处是极为珍贵的旧石器遗址,这里出土了动物化石——纳玛象头骨、新石器时代猿人使用的工具——石刀、商周古墓群文物——青铜器等,更证实了竺可桢的学说。*1958年出土于爪村遗址的纳玛象门齿化石
所以说唐山大地留下众多以龙为称的地名,记述了唐山在远古时期曾为水泽之乡,“龙”的故乡。秦汉之后气候逐渐变冷,河水干枯,鳄鱼南迁,北方绝迹。
作为“龙的传人”,对龙的喜爱历史悠久,龙图腾文化从史前时期开始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龙的传人、共迎新春”2024年第五届唐山南湖春节灯会
在唐山,关于龙的民俗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咱们生活的的方方面面,像是每逢新春佳节,唐山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培仁历史文化街2024年春节舞龙表演
在古时,“龙”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也就自然地成了农作物的司雨之神。所以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的方式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遵化清东陵2024年春节舞龙表演
据《滦县志》所载:“唐祀龙师。”即唐朝开始为龙神修建庙宇,并建立祭祀龙神的礼仪。称龙为龙师。唐朝时,唐山地域的养蚕种桑已极为普遍,还有在正月十五到田间舞火龙。因为蚕又称“龙精”和“小白龙”,所以人们提着蚕形的白龙灯,举着火把在金鼓齐鸣的热闹声中,来到桑树园或田间地头烧掉荒草残叶,寓意杀死毒虫避邪,以求春天到来时桑树兴旺。因此在唐山大地也留下了白龙山、蚕姑庙等与蚕有关的地名。图源:迁安滦河文化产业区 (刘秀登基称帝,为报答三位蚕姑的救命之恩,专门在这里修大庙相谢。后来,东小庄、西小店两个村尊御命改名为蚕姑庙。)到了清朝时期,才有了龙王一说。即《滦县志》载:“清雍正二年,封四海龙王,东曰显人龙王,南曰昭明龙王,西曰正恒龙王,北曰崇礼龙王。”唐山建了龙王庙。每年初春二月二前夕都会举办庙会,举行敬龙祈雨、放生等活动,祈盼一年的吉祥顺遂。*图源遵化文史(龙泉观、龙泉回忆图,龙王庙村民许子清手绘)
民间往往还举行舞龙、唱大戏、剃龙头、戴龙尾、开笔多种活动纳吉,祈求龙王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除此之外还有做土龙和牵龙的活动。中国的龙象征着智慧、力量和财富,认为龙能带来好运,所以多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也称“耍龙灯”,古滦州以开平镇的火龙最为出色,日落天黑舞龙开始,火龙球上下翻飞,火龙追逐翩翩起舞,现场烟火璀璨,震撼人心。图源丰南发布 河头老街飞花舞龙--摄影:于永玲
如今,舞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唐山市级非遗之一的铁厂双龙就是遵化首要的民俗活动。它是铁厂人民为缅怀春秋时期无终国国君无终子和战国时期燕国燕昭王,根据古代战争时使用的阵法而编创的舞龙活动。*图源葵花朵朵 铁厂双龙
开场以双龙拥抱的姿态徐徐进入,而后双龙围绕场地交错绕三圈,其寓意为双龙和谐,同襄共举。退场时,先主要摆成二龙抱珠(二龙头在中间,龙身、龙尾环绕龙头)姿态,形成莲花状,并不停舞动,寓意为圆满、吉祥,而后散开,缓缓离场。双龙表演至今还在铁厂镇流传,并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逢年过节、大型活动、祭祀、干旱求雨等都要表演双龙会以祈盼平安和丰收。除此之外,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龙抬头”之说。唐山还有吃“龙食”、剃龙头的习俗,以此来讨个好彩头。*图源网络
吃猪头肉寓意抬龙头,吃面条寓意扶龙须,吃春饼寓意咬龙鳞,吃炸油糕即为吞龙胆,吃馓子即为啃龙骨、吃饺子即为食龙耳……人们希望以此沾上龙的气息,一年都有龙的好运加持。龙的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变迁,更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和渊源。你还知道唐山哪些地名、道路、景点等名字中带“龙”呢?不妨到留言区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