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地名多是用当地人的姓氏或所处的环境来命名。比方说刘庄子是因为村里刘姓人口居多,青坨是因为村外有一个青色的大沙坨。还有一种就是与军事相关的地名了。唐山古为边塞之地,军事活动不断,留存了大量地名,看看你知道哪些?
最早的因军事活动留下的地名为今滦县与迁安交界的迷谷村和迁安的龙山。
战国时期齐桓公助燕北伐山戎,在这里曾发生“老马识途“的故事,因而留下迷谷村。而在今龙山一带驻军时,因无水而发生了公孙隰朋让士兵挖蚁穴挖得清泉的故事,从此由伏龙山改称龙泉山,今简称龙山。
秦朝,有文字可查的是古滦州时的扶苏泉,因扶苏和蒙恬将军率大军长驻这里修筑长城,太子扶苏常来此泉饮水,因此得名扶苏泉,又称甘泉。
汉朝,因军事活动而留下地名的如石城。据《汉书》载:“高祖十二年,燕王卢绾反,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平叛后设石城县。"还有今遵化的石门等。
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在今韩城一带补充新兵和屯购军粮,于是又留下了新军屯的地名。
南北朝时期,北方发生了百余年的“五胡乱华”的动乱发月,大量汉人被杀害,多数人逃至江南一带,但华北大地仍有许多未能逃离的汉人,为了生存和抗争,便以村落为单位用巨石建起了既可生活又可作战的城堡,于是出现了“堡”的地名,如丰润的南堡庄,迁西的大堡城子、小堡子,遵化的曹家堡、堡子店等,至今留存堡的地名仍有18处。
唐朝,唐太宗率大军远征辽东,前后两次途经唐山大地,留下了众多的传说和地名,如亮甲店、晒甲山、平安城、秦王山、挡驾山、阎家店、望马台、掠马林、白马山、王辇庄、抹轴峪、十九坨、野鸡坨等。同时,随着军事活动的需要,为传递信件而设的邮驿和铺递应运而生,出现了“驿”和“铺”的地名,如七家岭驿和阎家店铺等。
图为丰南区胥各庄镇东望马台村全貌
金朝,因军事活动留在唐山大地的地名最多的是寨,共计88处。如东寨、西寨、侯家寨、宋家寨、边各寨、芦各寨等庄共计88处。
明朝,明成祖迁都北京,京东大地长城沿线的防务便成了重中之重,随着军事布局,也就出现了与军队有关的地名。首先出现了大量的营的地名,多达206处,分“官营”和“家营”两种。如王官营、丁官营等,官营均为驻军之地,以军官姓氏为称。家营如姜家营、孟家营等。当然还有以江南人为主的“蛮子营”,有以蒙古另一个与军事有关的地名是“哨”,至今仍留有十处以哨为称的地名。如滦县的韩家哨,丰润的许家哨,乐亭的王边哨、刘边哨等。再一个与军事有关的地名为“旗”。旗的编制为明初所建,至今留存2处:滦县李兴庄乡的上伍旗和迁安杨各庄乡的尚武旗。明朝后期的军事编制中最基层单位为“甲”,每甲十人,以此驻军留下的地名有开平区的大六甲和小六甲,各驻军六十人作为开平城的外围守护。
大清入主中原后,在唐山留下最重要的地名是“东陵”,将皇室陵园建在了遵化,如今是东陵满族乡机关所在地。
图为遵化清东陵
除此,历代留下的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地名还有储存军粮的“仓”,至今留有4处:丰南的何仓庄、迁安的仓库营、遵化的仓房、玉田的林南仓。还有养军马的地名“马坊”:有玉田的马坊,丰润的马坊、六军坊,遵化的大马坊、小马坊和马坊岭。还有“场”的地名22处:分为草场和练兵用的教场,留存至今的有迁安的草场、遵化的东草场、西草场等8处,有丰南的教军场、滦县的教场、乐亭的教军场等14处。还有最为重要的军事设施“城”的地名留存59处。
现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唐山地名中也都留下了痕迹。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冀东大地多次大扫荡,烧杀抢掠,至使村民逃离故土形成新的村庄和地名。如迁安的石梯子沟的村民,在日寇烧庄时,有的逃至青龙县的大山之中定居下来,因不忘故土,仍称石梯子,于是便有了对应的地名,丰润的百草坡和新白坡的地名也是如此。解放战争中也留下了诸如解放的地名,如玉田的解放村等。总之,几千年来在唐山大地发生过的军事活动都在地名中留下了足迹,成为形成唐山地名的一大特点。
原文:解读唐山地名 作者:闫克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