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群山
悬崖上辉煌的楼阁
仿佛已经流淌千年的瀑布
宋画的雄浑与气势是望不到边际的艺术语言
形成了五代山水巨匠影响下的新视野
宋太祖坐像轴
高191cm 宽169.7cm
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巧妙之举,较为文明地解决了王权稳固的问题。宋代前期经常提倡的这种文人政治以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基调,可见太祖太宗朝所主持的这种艺术,是一种善意的艺术,是一种交流的艺术,也是一种政治需要的艺术。
五代后梁 赵嵒 八达春游图
高161.9cm 宽102cm 绢本设色
赵喦,原名赵霖,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人。后梁太祖朱温女婿,忠武军节度使赵犨次子。善于绘画,精于鉴藏,善画人马,人物俊挺有气格,马匹颇有盛唐气势,流传至后世的画作仅此一幅。
主景:梁循唐制,八位骑马的达官显贵,身着圆领开骻袍、软角幞头符合唐代衣冠制度,有学者认为描绘的是梁太祖的八位皇子。
中景:围栏之外一片留白,表达此园囿是一个水阁。栏杆下侧有斗拱支撑,而且束腰、盆唇、寻杖等一应俱全,并以錾金装饰,足见等级之高。
远景:香柳、湖石作为背景,就像一幅巨大的屏风画纸。将我们的目光聚集在高台之上的人马戏,这种风格在唐代墓葬壁画中亦很常见。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博通经史,博雅好古。罢官后隐居太行山。善山水画,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远景:几株老松“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伫立于烟雾之中。村舍中的草书屏风,颇具这一时期文人的隐逸之气,也许这正是画家自己的居所。
中景:山石仿佛刀切利刃,由内向外淡墨湿厚的排晕,两侧留白则表示了山阴因流水冲刷而非常湿润。
主题匡庐是根据元代的著名的画家、收藏家柯九思在画上所题的庐山五老峰而来,这种群峰环抱,瀑布直泻飞流三千尺之势,是当时骚人墨客心中最完美的庐山图像,也与荆浩本人的隐逸生涯非常相和。
五代后梁 关仝 秋山晚翠图
高140cm 宽57.3cm
关仝,京兆长安(陕西西安)人。善画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笔墨简劲,山峰峭立,石体坚凝,杂木丰茂,时称“关家山水”。
中景:溪谷层层叠叠顺阶而下,气势深远。两侧临水岩石以直率的粗放的线条,传达出一种雄伟的气势。
远景:高耸矗立的莲花峰形成了远景的最中央的部分,后面只用点点群青色来描绘远山,万仞巨岩气势冲天。
《宣和画谱》提到关仝长于村居野渡,渔村山驿等题材,不善画人。秋山晚翠中虽然出现了水阁、小桥等建筑,但是的确没有人。在这人迹罕至的布景中出现的人为的一些建筑痕迹,以一种会意的形式,表达隐逸于山中的文士之风。
五代宋初 李成 晴峦萧寺图
高88cm 宽22cm
李成,字咸熙,先世系唐宗室,五代时避乱,迁家于营丘(今山东昌乐),故又称为李营丘。善山水画,师承荆浩、关仝。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绘山石如卷动的云,人称“卷云皴”;绘画寒林,开创“蟹爪”法。
前景:从远山流出的溪水、两岸一架木桥、临水一座驿站,引出一派生活场景,又极具文人野趣。
中景:突起的巨岩之上营建出一座天宫楼阁。飞檐以仰角画出,勾勒层叠,皴擦甚少而骨干自坚。
远景:高山靠近楼阁的这一段没有用太多的皴擦,而是以留白的高光表达,使整个塔庙与后面的远山之间好像有无尽重叠的山景,需要观者自己体会。
卷云皴:中国山水画技法名。以李成为创始者,坡石为侧笔所绘的圆润而少有皴擦的线条构成,所画山石的形态、笔墨仿佛云气涌动,故名。适合表现中原、齐鲁一带山石的形状和质感。
五代宋初 李成、王晓 读碑窠石图
高126.3cm 宽104.9
王晓,善画鸣禽、丛棘、鹰鹞。《宣和画谱》谓其“师郭乾晖,虽若未至,而就其击搏飞扬之状,至为卑栖群噪者之所警,其亦雄俊已哉。盖传于世者绝少矣。”
前景:在一片类似于“卷云皴”的平远式的构图之中,出现了巨大的古木寒林,像蟹爪一样干渴屈结,挂满了槲寄生。
一老者携童仆立于一通高大的石碑前。此情景一说是东汉时期的蔡邕与童仆访曹娥碑;另一说是曹操与杨修访曹娥碑。
据记载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但现存此图仅剩“李成树石、王晓人物”,故有此图为摹本的说法。
远景:一片留白,枯木丛生,盘根错节,枝干下垂如蟹爪,表现出一片苦寒之景,残碑用淡墨渲染,与荒寒挺拔的枯树相对,使人产生一种面对历史与时代变迁的沧桑之感。
宋 郭忠恕 雪霁江行图
高74cm 宽度69cm 绢本水墨
郭忠恕,五代末至宋初画家,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人。兼精文字学、文学,善写篆、隶书和“八分体”,通鸟虫篆。尤其“界画”为“一时之绝”。
“界画”指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方法。是随着山水画发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画与山水画中有关的亭台楼阁、舟船车舆。
画上有宋徽宗楷书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现在这幅作品仅存右半段。
远景:对整艘船的桅杆卡榫、绳索捆绑方式等细节交代的非常清楚,体现出郭忠恕本人对船上各部件结构了如指掌。
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有一张同名藏品,应为摹本或临摹本,交代了此图遗失的半张所描绘的景致:两条纤绳向右延伸,将目光引至卷首部位,后有远山,近有纤夫拖拽着大船向前行进。
五代西蜀 黄筌 写生珍禽图卷
宽70.8cm 高41.5cm 绢本设色
黄筌,字要叔,成都人。善花竹翎毛,佛道人物山水。太祖朝宫廷花鸟绘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此图为黄筌留世的唯一作品。画中鸣虫、飞鸟线条细腻,随类赋彩,设色恬淡,使得鸟虫有一种半透明的质感,非常的鲜活。
左下角的一行题记:“付子居宝习”,故判断此画为黄筌交由其子黄居宝临摹时所用的素描稿本。
五代南唐 王齐翰 勘书图卷
原名《挑耳图》,后经宋徽宗御题命为《勘书图》。
王齐翰,金陵人。工画人物、佛道宗教画,兼善山水、花鸟,以画猿獐出名,与北方的荆关山水并称两峰之高。
图上士大夫左手扶椅,右手作挑耳状,神态怡然自得,高雅而不羁。身后三叠屏风中出现的山水是南方样式。
五代南唐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宽329.4cm 高49.8cm
董源,字叔达,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善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米芾曾盛赞其山水 “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远景:草木丰沛,水气若蒸,一派云山浩渺之状。
中景:整体走势向着平远深远的方向。山上大量的运用矾头,凸显林木苍郁挺进,山顶处大量留白,只以墨色淡拂而成,仿佛杳然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矾头:山水画技法名。指山顶上的石块,形如矾石顶部的结晶。
近景:山川间点景人物多着红青衣,清雅而具有温暖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非常流行的河伯娶妇的故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源的《溪岸图》应是前后相接的作品。
五代南唐 董源 龙宿郊民图
高156cm 宽160cm 绢本设色
山水是南方秀丽的景致,设色鲜明,大量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被视为兼容王维的泼墨山水和李思训的金碧山水之长的代表作品。
点苔法:中国画技法,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笔毛散开,无一定形式)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
披麻皴: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而得名。
远景:先以墨为之,再以赭色打底,山脚处以及山阴处用一些浅绛色,上面再以石青和石绿罩染,山坡上多用长披麻皴,表现南方山石的柔润质感。
近景:临川的河岸一侧,数十人在船上连臂而歌,船头岸上的人击鼓,山路中张灯结彩,歌舞升平,表现出一种节日的欢愉感,整个场面平阔远大。
五代南唐 巨然 层岩丛树图
高144.1cm 宽55.1cm
画僧巨然,江宁(江苏南京)人,师承董源披麻皴,自创山峦阴郁,层叠之景的画格。擅长画烟岚景象,山川高旷,与董源并称为“董巨”。
前景:山石若有似无,峰岭一片烟岚,仿佛山中有一层淡淡的薄雾。
中景:更为烟霾,树木渐渐看不清楚,正是米芾所说的“明润郁葱之感,最有爽气”。左面山上矾头一样坚实的岩石,明显是承袭董源的风格。
五代南唐 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
此幅绘唐太宗派遣御史萧翼设法谋取辩才和尚所藏兰亭真迹的故事,在保存南方风格的同时,开始融入巨嶂山水的影子。
前景:之字形的河谷延伸到中景,人马行迹出现在房舍之前,有人出来迎接。
中景:寺院推测为辩才和尚的居所。其中的界画与郭忠恕风格完全不同——绘画不用界笔,一蹴而就,因此相对松散,具有文人式的美感。
远景:山峰呈拳手状,融合北方式的高耸感,将关仝的巨岩风格以及董源的矾头画法融合在了一幅作品之中,可谓“古峰峭拔,宛立风骨”。
宋宣祖坐像轴、宋宣祖后坐像轴
服饰和坐具均精雅透慧,体现出了宫廷绘画写实的特点。
太宗皇帝派画师王霭去画南唐的旧臣的画像并挂出,南唐后主李煜的探子见到画像,认为其中有人已经投敌。因此宫廷画院也有政治表达的手段,这也正是太祖、太宗为什么要营建书画院以及北宋艺术的真谛。
《画品》南朝梁谢赫著,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提出的“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极大,即“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画史》宋代米芾创作的绘画论著。遵循古代画论之写作方法,注重笔墨法度及传承脉络。不以朝代为划分时代之界限,而以大家巨擘为界标。
《宣和画谱》是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
《圣朝名画评》,又名《宋朝名画评》,作者刘道醇,约成书于北宋仁宗嘉祐年间。是一部以五代末至北宋初为范围的评传体绘画断代史。作者按绘画门类编撰,扼要评定画家的艺术成就。
订阅提示
两宋绘画精赏15讲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巅峰。
在那个名家如林的时代,对绘事的精致追求亦影响了物质文化的诸多方面。皇家将艺术营造成精巧的天宫楼阁,也将收藏与赏玩融入宫廷生活。这时的巨幅绘画装点宫室,呈现一番游离世外的卧游江山,山川岩壑形似巨碑,森严古木状若参天……而与此同时,精巧的手卷与纨扇则将玩赏的功能发挥极致,上至帝后,下至平民,世间游艺中的诗画田园全在掌中。而织绣在此时亦融入画意,由西来技巧形成别具一格的宋代“镂绘”,缂织间彩丝飞动,巧艺中足见心思。
宋代的物质文化精致且深邃,他几乎涵盖了哲学、自然、时空与人伦等所有方面,却暗流涌动,激烈澎湃。就让我们通过两宋绘事,拨开面纱,来轻触这个千年之前的伟大时代…
课程目录
特邀主讲人
石钊钊
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多年古代绘画、服饰研究工作,中级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纺织文物专业委员会理事、响堂山石窟全集学术委员会成员。
《人民日报》、台北故宫《故宫文物月刊》、北京画院《大匠之门》、《中国美术报》、《世界纺织百科全书》、《北京晚报》、上海书画出版社《书与画》、《中国收藏》特约撰稿人,先后受邀发表多篇专业研究论文于海内外多种学术刊物。
第一讲 凌空筑高阁
太祖时期的北宋画坛
北宋开国伊始,对于艺术的营建已经开始。五代时期的中国不仅是艺术的百花园,更是书画的藏宝阁。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这些享誉神坛的艺术大师生活的时代,也是宫廷收藏的开始。各种流派与名家齐聚汴梁,将他们各自的辉煌一一展现。而这也成了宋室艺术的温床,孕育勃勃生机。
第二讲 山水的巨匠
太宗时期的画院营建与艺术活动
李成与范宽,北方山水的集大成者。北宋初期的画坛充斥着许多神话,他们的画迹罕见,却影响了整个宋代的审美。大兴宫室庙堂,使更多的年轻画家进入画院,接受正统的训练;而此时天章、龙图、宝文三阁与后苑图书库的建立,都拉开了皇室内府密藏珍宝的帷幕。
第三讲 传承与变革
仁宗神宗的宫廷新品味
政治的突变往往孕育着时代的新风潮。郭熙与崔白是划时代的创新者,他们的作品抛弃了原本精致的宫廷样貌,传达出野性的生机。就如这个时代,风云变幻间于枯木枝头孕育着希望的新生。
第四讲 天下一人
宋徽宗与他的时代
作为北宋最具艺术气息的徽宗皇帝,不仅是画家、书家与艺术鉴赏家,同时也是艺术空间的构想与营建者。风雨飘摇的北宋政治下,这份最后的辉煌颇为耀眼。而其中前人刻骨的影响与徽宗自身的修养,都造就了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伊甸园。
行谈公众号回复“宋徽宗”可免费试看本讲内容
第五讲 花鸟巨幛
气势撼人的巨幅宋代院体花鸟
当南唐精致花鸟风格传入北宋后,就成为深受帝王喜爱的北宋正统画艺代表。随着宫观殿阁的建立,被用在装饰的巨幅花鸟画开始在北宋宫廷官府内流行。当你走入一座北宋精巧的巨大殿阁,四壁的绢素上绘满精致写生的灵兽与珍禽,仿佛置身于另一个空灵世界。或是由远水吹来一阵微风,将四壁的湖水吹得涟漪阵阵、波光粼粼;远山的孤鸿划破长空,在夜色中留下阵阵悲鸣。
什么是五代北宋花鸟的标准?
如何以绘画装置改造环境?
行谈公众号回复“花鸟”可免费试看本讲内容
第六讲 写生珍禽
北宋宗室流行的田园小景与精微写生
北宋皇室对宗室和外戚的艺术培养可谓是登峰造极,在宋人看来,具有艺术气质或许是“文治”的崇善。北宋晚期的宗室绘画是典型北宋雄伟壮观风格的“小景”,其中弥漫着一种雅致的味道。这来源于当时上层社会与文人的交往,雅集的出现使得当时的小景画派愈发收到上层人士的推崇,而这种所谓的小景是一种隐逸于山川田园的梦幻,代表着众多宗室高官的精神追求。
为什么会产生小景绘画?
是书画欣赏与装裱材料的变化?
也是文人雅集促成的欣赏品味的变化?
或许更是宋代对宗室管理下的新生活的开始?
第七讲 隐匿的山川
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北宋佚名上水巨制
北宋山水雄浑壮丽,却独具魅力。散落于海内外博物馆中的北宋山水极其稀少,这些隐匿于世的名山大川山峦叠嶂,行旅村居,他们有的非常典型,有的却极富创新,这些不同风格皆与当时名家有着隐秘联系。李成与许道宁等不为人知的寒林巨作将山水带入一种寂静,观者眼前枯木冲天,烟岚之中却蕴含着无限生机。宋代佚名山水国宝中的万重山,或许标志着雄岩巨壑式山水的尾声……
从花鸟到小景到全景大山,人走入自然的途径越发清晰可见?
到底有多少存世的北宋大山被我们遗忘?
而在那里时代又为何产生如此宏伟的山水巅峰?
已订阅过《北宋绘画》《隐匿的国宝》的同学,可识别海报二维码单独订阅《南宋绘画8讲》的内容!
第八讲 熠熠佛光
纵横两宋的佛教尊圣画像
北宋时期,随着皇家营建宫观壁画创作的盛行,宗教题材绘画也逐渐成为社会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的佛教绘画尤为珍贵,其中的尊圣像系统等级森严且如法,因仪轨与祖本的严格传承保留其中的早期样式也颇为引人注目。宋室南渡后的佛教绘画发展出新的形式,也逐渐趋于世俗,情感与现实都得到了不同的体现。出离尘世的佛菩萨与现实悲悯的阿罗汉,都是宋代佛教绘画的写实精神。
熠熠佛光——两宋释迦圣像画
莲花与慈悲——显密两教的菩萨画像
声闻元觉——目睹世相的阿罗汉
第九讲 禅意写心
南宋禅宗画
由斟酌到张狂,南宋时期的禅宗画是心的写照,也是文人逃离现实的一面明窗。这其中的一花一物,一景一树都是禅意的观想。南宋是一个禅宗盛行且渡海的时代,在中国销声匿迹的禅宗绘画却影响了东洋岛国,流传他乡。本期将以禅宗绘画的祖师梁楷为首,探寻他逐渐解放的精神世界。并将纵览留存日本的潇湘八景,全面探寻深藏日本佛寺与私人的牧谿名迹,探寻我们已不再熟悉的南宋禅画世界。
解放的张狂——梁楷的绘画世界
潇湘八景——禅宗的山水
牧谿与玉涧——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第十讲 映世的生死观
地狱与十王图
宋代佛教绘画从不避讳生与死这个主题,我们到哪里去?如果寻找归宿一直是宋代佛教绘画直接展现在观者眼前的故事。这些形象好似在说教与劝慰信众,又像是以如此光怪陆离的形象表达对世间的种种情感。生与死、涅槃与重生、轮回与转世……让我们一起在宋画中探寻这些人生终不可逃避的命题
生与死——两宋绘画中的八相涅槃
送别与转生——引路菩萨与六道轮回
怖畏的画像——画中变相的真实地狱
荒诞世界的真情——佛教绘画中的流民与饿鬼
第十一讲 日本藏中国两宋佛教绘画
日本收藏的两宋佛教绘画展现着不同于中原的艺术风格,这其中以宁波地区的四明画派最为著名。当海上贸易将当时南宋沿海地区的佛教信仰与图像传播到东瀛。这些新的尊神与信仰便在当地生根发芽,不少已经在中原消逝的宗派与尊神都被保留在了异国他乡,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图像复古且难懂,却在其中蕴含着宋代佛教图像的精髓。深入其中,让我们一起探寻密教美术的瑰丽世界……
四明画派——海上东去的佛像组画
密教的慈悲——日本密藏的菩萨像
传统的继承——北宋尊者的传承与发展
旷世的传承——祖师的容像影真
第十二讲 宋代画院南渡
风云变化的两宋画坛
随着北宋政治的瓦解,宋代绘画也面临重生的挑战。这其中以横跨两宋画院的李唐、萧照画派最为典型,曾经巨岩下的赫赫山川开始向手卷风格变化,形成南渡的宋代山水新风貌;服务过徽宗画院的李迪、李安忠也主导着院体花鸟的复兴与蜕变。
横跨两宋的李唐画派
巨岩下的新风貌——南渡的宋代山水画
李迪、李安忠——院体花鸟的复兴与蜕变
第十三讲 正统的文艺
高宗、孝宗朝的宗室与宫廷绘画
南宋高宗皇帝在继承徽宗画艺营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关乎政治的文艺复兴。而此时宫廷内闱中的女性书画创作也迎来新契机,诗画同源下的表达将吴后与他的家族推向历史舞台。而作为宗室绘画中流砥柱的赵氏一门则以他们的形式,用雄壮的山水记录着辉煌的北宋旧影。
文艺复兴——继承徽宗画艺的高宗皇帝
内闱中的书画——吴后与他的家族
宗室绘画中的北宋旧影——赵氏一门的雄壮山水
第十四讲 诗画怡情
南宋后期的帝后宗室绘画
南宋中晚期的绘画面目多样,光宗时期随着南传佛教信仰的繁盛佛教绘画也开始复兴。与佛教并重的道教则将皇帝的真身变幻,创造出有别于礼制性御容的神怪行乐图。除皇帝外,皇后杨妹子与她的家族留名画坛,而这一时期南宋绘画的集大成者——马远与马麟父子也创造出南宋绘画的新艺术语境。而赵孟坚、钱选等人则将北宋文人画复兴,创造了独具文气的宗室绘画,对元代文人画坛影响深远。
光宗时期佛教绘画的复兴
真身变幻——皇帝的御容与行乐图
杨妹子——杨后御题画与她的家族
马远与马麟父子——南宋山水之大成
南宋晚期的宗室绘画
第十五讲 志怪传奇
两宋绘画中的神鬼与阴翳氛围
两宋绘画中总有一些荒诞怪异的风格,他们好似纪录现实,又以神怪故事映射现实。这些绘画中的鬼神时而温情,时而愤恨,在荒诞的世界中流露真情。而这样的画风也延续到风俗画之中,将平民与节庆的时刻忠实记录,令观者体会宋代平民的苦与乐,展示两宋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气氛。
平民的苦与乐——两宋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气氛
生与死——画中变相的真实地狱
荒诞世界的真情——绘画中的鬼神故事
两宋绘画精赏
▼
购买专栏,获得15讲永久回看
如已购买以往课程,可单独购买新内容
行谈网课订阅须知
听课方式:下载鹅学习APP→使用订阅课程的微信号登陆即可观看学习。
行谈网课为付费知识产品,订阅成功后可永久观看,网课为虚拟内容,一经购买无法退款,请您谅解。
关注行谈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课程更新信息。
如您订阅后有任何疑问,可添加下面工作人员的微信进行咨询(在线时间:9:00-18:00)
关于我们: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北京设计师团队为运营主体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技术与审美修养,2024年这个公众平台继续涉及设计、艺术、文旅等领域的分享与交流,努力让大家在中式营造氛围中感受营造技艺、共同互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