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麒麟"到"青海湖",一文了解硅基负极电池的“负极胶”!

文摘   科技   2023-11-21 08:03   广东  
本文同步自胶我选APP应用数据库 诚挚感谢

李俊杰博士 李云栋先生 刘博士 林先生

材料及应用专家 赵仁哲博士

中国赛宝实验室 张莹洁女士
 给予本文的大力支持

核心提示

硅基负极是锂离子电池实现超级快充超长续航的关键技术,但是硅基负极在充电时会发生剧烈膨胀进而引发开裂风险
为此材料大厂回天新材开发出全新解决方案——1206L PAA负极胶


01

从“麒麟”到“青海湖”

  从年初至今产业链巨头们的种种动向来看,当初被Tesla 4680动力电池炒热的“硅基负极”貌似要在中国率先实现大规模商用了!


其中最先发力的是产业链上游的回天新材,春节刚过他们发布了一款用于硅基负极粘接的全新“负极胶”方案——


1206L水性丙烯酸粘合剂!


这款负极胶的出现,可说为接下来登场的数款重量级“硅基负极电池来了一波预热!


回天1206L水性丙烯酸粘合剂
(https://www.patentguru.com/cn/search?q=US20230216057A1)

不久之后的4月16日,万众瞩目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终于搭乘吉利汽车的重磅纯电MPV极氪009正式开启了交付!


除了创新的第三代CTP技术之外,这款电池还首次采用了硅基负极”技术,这让电池容量一举突破了140KWh大关,轻松拿下大中型MPV纯电续航里程822公里的世界纪录!



很快时间来到7月12号,在消费电子领域备受关注荣耀青海湖电池”也正式发布了。


这块电池同样采用了“硅基负极”技术,因此它能量密度也实现了极大的提升。虽然其电量高达5000mAh,但是整体却纤薄得就像一张名片


这就直接帮助荣耀的新款折叠屏手机V Purse一举拿下“全球最薄”的头衔,在9月1日开幕的IFA2023德国柏林消费电子展上出尽了风头


(https://www.cnbc.com/2023/09/01/honor-v-purse-chinas-honor-shows-smartphone-you-can-wear-like-a-bag.html)


那么“硅基负极”究竟是一种什么技术,为什么它的出现就能让锂电池的性能出现如此大幅的提升呢?‍‍‍


要想讲清楚这其中的原理,我们就有必要从当前最为主流的“石墨负极”说起了。‍‍‍


02

石墨负极


单从结构上来看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非常简单,它们其实就是一层用胶水”在了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粉末而已


电池负极材料涂布示意图(湿法)

(Dispersion Homogeneity of Silicon Anode Slurries with Various Binders for Li-Ion Battery Anode Coating_Bogyoung Kim)


其中“正极”的活性材料是三元锂、磷酸铁锂或者钴酸锂等;而“负极”则基本一直用的都是石墨


锂电池正极与负极的结构


虽然“正极”和“负极”的结构看起来是如此简单,但是只要将二者贴合起来并给它们施加上一个外部电压,非常神奇的一幕就会出现了——


在电场的拖拽之下,正极材料里的“锂离子”会从原来的化合物中脱嵌出来,并且穿过隔膜钻进“负极”的石墨之中;


锂电池的充电过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1psMHSpKs)

由于石墨在微观上是由石墨烯叠加而成的层状结构,各层之间的空隙恰好给“锂离子”提供了一个容身之所,因此最终从“正极”漂移过来的“锂离子”们就携带着电势能以插层的形式“存储”进了石墨之中。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就是锂电池的“充电”!


 

锂离子“嵌入”石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1psMHSpKs)


不过石墨用来存储锂离子也存在着若干严重的bug——


最典型的就是石墨各层的“层高”比较有限,“锂离子”们无法多线程地同时进入;而且各层的入口都开在了端面方向,“锂离子”要想进入就必须额外绕路。


如此一来就导致“锂离子”进入石墨往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体现在宏观层面就是锂电池的充电速度总是快不起来!

当然,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提高电压也能让充电速度变快,只是这么一搞就会有大量的“锂离子”滞留在石墨表面,在嵌锂电位的作用下它们会转化成金属锂,最后难免就刺破隔膜造成电池的起火爆炸了!


锂离子析出为金属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htjdCPNj4&list=TLGGrmf3_9kC2BowMjA3MjAyMw&t=526s)


于是我们就看到各大车厂虽然早就在张罗要建800V超级快充站了,但是就因为受限于这个问题,所以一直也都没能大规模铺开。


不过到目前为止业内还是想出了很多办法的,而其中比较靠谱的方案,就是将“石墨负极”换成“硅基负极”!


03

硅基负极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硅基负极”了,当时科学家们发现只要向电池的负极里添加少许“”成分,电池的“充电速度”和“能量密度”就能同时实现大幅提升!


1976年首篇关于“硅基负极”的论文

(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1976JElS..123.1196L/abstract)


这是因为相较于“石墨”只能从石墨烯的端面吸收锂离子,“硅”是浑身360°都能让锂离子“上车”,这就让锂离子们进入负极的过程变得极其丝滑。


体现在宏观层面,就是使用了“硅基负极”的电池充电速度特别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5eHTV3u6nU)


更为重要的是,“石墨”需要六个碳原子才能存储一个锂离子,而“硅”材料则只需要一个硅原子就能同时“锁住”四个锂离子!


也就是说,“硅”材料的比容量要远远高于“石墨”,体现在宏观层面就是存储同样多的电量,“硅基负极”电池的体积要远远小于“石墨负极”!


“硅”材料比“石墨”具有更大的“比容量”
(Ab Initio-Based Structural and Thermodynamic Aspects of the Electrochemical Lithiation of Silicon Nanoparticles_Seung-Eun Lee;https://www.mdpi.com/2304-6740/11/5/182)

于是我们就看到采用了“硅基负极”的荣耀青海湖电池”,虽然身材轻薄得堪比名片,但却丝毫不耽误它身怀5000mAh的大容量!


如名片般纤薄的“青海湖电池”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优秀的“硅基负极”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被发现了,为什么直到今天它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呢?


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硅基负极”固然优秀但也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在充电之后,它的体积会出现大幅膨胀


对此我们不妨先看一下“石墨”,虽然人家充电后也会膨胀,但是其规模基本处在10+%的水平;


“石墨负极”充电前后的体积变化

https://www.mdpi.com/2304-6740/11/5/182


反观“硅”材料就比较夸张了,伴随着“锂离子”的大量插入,它的体积会被撑大到原来的300%


“硅基负极”充电前后的体积变化
Ab Initio-Based Structural and Thermodynamic Aspects of the Electrochemical Lithiation of Silicon Nanoparticles_Seung-Eun Lee


如此“吹气球”一般的体积变化不仅会撑坏负极表面的SEI膜,更会令“负极”自身出现粉化碎裂!最终轻则电池内阻升高,重则寿命大幅折损!


“硅基负极”充电前后的体积变化
(2020-tesla-battery-day-presentation-deck.pdf)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人们在两个方向展开了研究,一个是想办法控制住“硅基负极”的膨胀率,而另一个则是开发出能够抗衡负极膨胀应力的PAA负极胶


04

硅基负极的“PAA负极胶”


其实用“负极胶”来对抗“硅基负极”膨胀的思路非常简单——


既然负极材料本身就是靠着“负极胶”粘成一体,那么只要提升“负极胶”的粘接性能,自然也就能够有效缓解“硅基负极”因为膨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了!


电池负极材料涂布示意图(湿法)

(Dispersion Homogeneity of Silicon Anode Slurries with Various Binders for Li-Ion Battery Anode Coating_Bogyoung Kim)


最早实践这个思路的是锂电池巨头松下公司,他们在2010年成功开发出了世界首款商业化的“硅基负极电池,并且在2015年将这项技术规模化地应用在了特斯拉Model 32170电池上。


Tesla Model 3的“硅基负极”松下2170电池


虽然松下一直没有披露是如何解决“硅基负极”的膨胀问题,但是通过查询专利可以发现,松下专门为这种电池挑选了一种PAA聚丙烯酸)体系的“负极胶”!

松下“硅基负极”的PAA负极胶专利
(信息来源:https://jglobal.jst.go.jp/detail?JGLOBAL_ID=202003018135095362&rel=1)

因为PAA聚丙烯酸材料的特点是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羧基而“硅”材料的表面往往含有大量羟基,二者相遇之后就能形成足够多的酯键氢键结构,这就让“硅基负极”材料之间的粘接强度有了充分保障!


PAA负极胶的化学结构式

(PAA类黏结剂在锂电池中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_刘梦如)


反观“石墨负极”一直以来使用的“负极胶”基本就是PVDFSBR之类的橡胶材料。


它们的粘接力更多来自于相对较弱“范德华力”,因此当遇到“硅基负极”巨大的体积膨胀时自然就会败下阵来。


PVDF与SBR负极胶的微观形态
(SBR Binder for Negative Electrode and ACM Binder for Positive Electrode_Haruhisa Yamamoto)

至于PAA负极胶相较于传统的SBR负极胶究竟具备多大的优势,有研究人员专门做过100次充放电循环测试。


发现相较于SBR负极胶的拉胯,使用了PAA负极胶的“硅基负极”自始至终都保持了形态的完整!


(Role of Polyacrylic Acid (PAA) Binder on th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in Silicon Anodes_Pritesh Parikh)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PAA负极胶在分子结构上其实也存在bug——


由于PAA的分子是一种线性长链的结构,当“硅基负极”的充放电循环次数过多,PAA分子链就会出现“手滑”缠不住的情况。


也就是说,PAA负极胶虽然已经有效改善了“硅基负极”膨胀的开裂问题,但实际上仍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Interpenetrated Gel Polymer Binder for High-Performance Silicon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_Jiangxuan Song)

于是为了进一步提升PAA负极胶的性能,材料大厂回天新材出手了!针对这个情况他们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升级版PAA负极胶——


1206L水性丙烯酸粘合剂!


回天1206L水性丙烯酸粘合剂
(https://www.patentguru.com/cn/search?q=US20230216057A1)


05

升级版PAA负极胶——回天1206L


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PAA负极胶的粘接性能,回天的工程师从两个方向入手展开了工作。


一个是构建起PAA分子链的3D网络结构;而另一个则是提高分子量


 方向一:构建3D网络 


要说这个方向的思路非常简单直接——既然线性分子链容易“手滑”缠不住,那就用“交联剂”将它们彼此连接成一个立体的“网络”!


如此一来即便出现了大幅膨胀,材料之间也始终能保持位置的相对稳定,那么“硅基负极”的微观结构自然也就保住了!


(Interpenetrated Gel Polymer Binder for High-Performance Silicon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_Jiangxuan Song)


说到此处我们要给回天工程师的观察力点个赞——


他们注意到电池负极在绕卷入壳之后需要经过一个真空烘烤的环节,这个时间长达6小时,而且期间的温度可以达到90~120℃。


(https://etn.news/energy-storage/li-ion-cell-manufacturing)


于是他们就专门选择了一款需要加热才能与PAA发生反应的“交联剂”,这就有效再利用了烘干工序的能量与时间,在不增加用户使用成本的情况下让1206L负极胶具备了更好的机械性能!‍‍‍‍


(Multifunctional Molecular Design as an Efficient Polymeric Binder for Silicon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_M. T. Jeena)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这种具备3D网络结构的PAA负极胶有效保障了“硅基负极”在充放电循环中的性能;


相比之下,传统的线性结构PAA负极胶从第50次循环开始其电容量就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Multifunctional Molecular Design as an Efficient Polymeric Binder for Silicon Anodes in Lithium-Ion Batteries_M. T. Jeena)


 方向二:提高分子量 


我们知道,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对于机械强度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只要大幅提高PAA负极胶的分子量,就能更有效地应对“硅基负极”的膨胀。


此前有研究人员就专门对分子量分别为45万g/mol125万g/mol的两组PAA负极胶进行了对比测试,发现负极胶的分子量越大,用它粘出来的负极机械性能越好。


(Effect of binder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licon/Graphene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_Avinash Umasankaran)


但问题是,分子量变大也意味着粘度上升


就比如这次实验中用到的PAA负极胶,虽然分子量125万g/mol的PAA#2机械性能更好,但是它的初始状态极其粘稠,几乎丧失了流动性!


(Effect of binder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licon/Graphene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_Avinash Umasankaran)


使用这种高粘度PAA负极胶很难让负极材料实现均匀的涂布,最终会导致负极材料出现明显的结块团聚


(Effect of binder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licon/Graphene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_Avinash Umasankaran)


其结果就是电池内阻偏高,严重影响电池的容量及发热量!


(Effect of binder 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licon/Graphene anod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_Avinash Umasankaran)


而回天1206L负极胶竟然解决了这个矛盾——


它的分子量高达100万g/molPDI<2,相较于目前主流的PAA负极胶提升了30%;


但是粘度却维持在了15000~25000cps的范围,这就在不影响负极材料涂布效果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了负极胶的粘接性能!


(信息来源:回天)


综上所述,凭借3D网络分子结构,高达100万g/mol的分子量,回天1206L成功帮助“硅基负极”获得了更好的机械性能与循环电性能。


(信息来源:回天)


从麒麟电池,到青海湖电池,“硅基负极”技术让我们看到了锂电池产品性能升级的新希望!


回天1206L负极胶的出现,不仅让“硅基负极”的早日大规模普及更进一步,更是一个中国材料产业自主创新与稳步向前的又一个例证了吧!‍‍



篇幅所限,本文到此为止。更多详细资料敬请扫描作者微信二维码索取!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内容为作者个人独立观点,不代表「胶我选」立场。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及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欢迎后台留言,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合作事宜请后台留言或联系 pingtaiwangkai@hotmail.com

精彩往期

胶我选
用科普的姿势,聊材料与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