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咽旁间隙: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筋膜组成的隔膜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
狭义的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又称茎突前间隙,起自颅底卵圆孔的内侧,达舌骨水平。外侧是咀嚼肌间隙和腮腺间隙,外后侧为颈动脉间隙,内侧为咽黏膜间隙,内后侧为咽后间隙。狭义的咽旁间隙形状如一倒置的锥体,与颌下间隙的下部相通,内部主要为脂肪,还有小涎腺、腮腺残余、三叉神经下颌支、上颌动脉的分支咽升动脉及淋巴等。
茎突后间隙又称颈动脉间隙(carotid space),是纵贯全颈部的一个最主要的间隙,由颅底一直伸延至主动脉弓,是由颈动脉鞘围绕形成的潜在筋膜间隙,位于腮腺间隙及胸锁乳突肌内侧、咽旁间隙后外侧、颈后间隙前内侧、椎旁间隙前外侧、脏器间隙后外侧。间隙外后侧为颈深筋膜的浅层,前方为其中层,内侧被颈深筋膜深层包绕。颈动脉鞘,间隙内包括颈内动静脉、IX-XII颅神经、颈交感干、球体组织和淋巴结等。
颈部间隙示意图。狭义的咽旁间隙(茎突前间隙)与颈动脉间隙(茎突后间隙),构成广义的咽旁间隙。
颈部间隙示意图
狭义和广义的咽旁间隙
多数学者认为,张肌血管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前间隙和后间隙(绿色线条)。
张肌血管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前间隙和后间隙。
咽旁间隙占位时,识别是茎突前间隙来源还是茎突后间隙来源非常重要,因为二者好发疾病不同。
茎突前间隙肿瘤:①涎腺来源:以多形性腺瘤/混合瘤最多见,恶性肿瘤如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基底细胞腺瘤少见;②脂肪来源:脂肪瘤、脂肪肉瘤等(罕见);③扁桃体来源:鳞癌、淋巴瘤等;④也有可能有其他来源,如神经来源肿瘤(三叉神经下颌支)、血管瘤等。
茎突后间隙肿瘤:①神经来源:神经鞘瘤最常见,副神经节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纤维瘤等;②淋巴来源:转移瘤、淋巴瘤、结核、CD等;③其他来源:血管瘤、血管黏液瘤、纤维血管瘤、平滑肌瘤、肉瘤等间叶源性肿瘤、脑膜瘤、孤立性纤维瘤等。
通过观察四个重要解剖标志的移动方向判断病变的位置是茎突前间隙来源还是茎突后间隙来源。
1、咽旁间隙脂肪;2、颈动脉鞘血管;3、茎突与下颌骨间隙;4、二腹肌后腹。
左图,来源于茎突前间隙的腮腺多形性腺瘤,压迫咽旁间隙脂肪向内移位,呈开口朝外的C形(红箭);右图,来源于茎突后间隙的肿块使咽旁间隙脂肪向前移位(白箭)。
左图,咽旁间隙肿块压迫颈动脉鞘血管稍向后移位(红箭),提示肿瘤来源于茎突前间隙,病理显示为多形性腺瘤;右图,咽旁间隙肿块压迫颈动脉鞘血管向前移位(红箭),提示肿瘤来源于茎突后间隙,病理显示为神经鞘瘤。
左图,咽旁间隙肿块使脂肪向内移位(黄箭),且可见茎突与下颌骨间距增宽(红色大括号),提示肿瘤来源于茎突前间隙,病理显示为多形性腺瘤;右图,咽旁间隙肿块使茎突与下颌骨间距缩小(红色大括号),提示肿瘤来源于茎突后间隙,病理显示为神经鞘瘤。
左图,咽旁间隙肿块使二腹肌后腹较对侧稍向后移位(红箭),提示肿瘤来源于茎突前间隙,病理显示为多形性腺瘤;右图,咽旁间隙肿块使二腹肌后腹较对侧稍向前外侧移位,提示肿瘤来源于茎突后间隙,病理显示为神经鞘瘤。
对于如何识别二腹肌后腹,可参考既往文章:二腹肌后腹对于咽旁间隙病变定位很重要,但影像上如何准确识别?
咽旁间隙占位时,判断是茎突前还是茎突后间隙来源对于诊断非常重要,可通过识别重要解剖标志物(尤其是茎突与下颌骨间距、颈动脉鞘血管)的移动方向帮助定位。茎突前间隙多为来源于腮腺深叶或者小涎腺的肿瘤,茎突后间隙(颈动脉鞘间隙)多为神经来源或者淋巴来源肿瘤。
头颈医学影像联盟病例集
版权申明:本公众号所有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及个人可与我们联系{微信y779243973},我们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