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闻名于世,更以其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无数游客。这里荟萃了全国各地的饮食风味,并且,随着他们在北京“落户”时间的不断延长,已经不同程度地“入乡随俗”,适应了北京人的口味,既保持了原有的风味,又进行了新的改良。
今天,我们翻开一张张泛黄的菜单,一道道经典美食跃然纸上。这些菜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北京美食文化的传承。它们记录着过去的繁华与热闹,也承载着厨师们的匠心独运与食客们的无限回味,成为北京独有的文化符号。
北京烤鸭
从烤鸭的家谱看,早在公元四百多年的南北朝,《食珍录》中即有“炙鸭”字样出现,南宋时,“炙鸭”已成为临安(杭州)“市食”中的名品。其时烤鸭不但已成为民间美味,同时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珍馐。据《元史》记载,元破临安后,元将伯颜曾将临安城里的百工徙至北京,由此,烤鸭技术就这样传到北京,并成为元宫御膳奇珍之一。
北京烤鸭
随着朝代的更替,烤鸭亦成为明、清宫廷的美味。明代时,烤鸭还是宫中元宵节必备的佳肴;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特别爱吃烤鸭。从此,便正式命名为“北京烤鸭”。北京烤鸭是中国传统美食的重要代表之一,拥有全聚德、便宜坊两个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品牌。除此之外,如利康、大董、大鸭梨等品牌也各有特色。
全聚德烤鸭店菜单
全聚德创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以挂炉烤鸭闻名,其烤鸭皮酥肉嫩,香气四溢,被誉为“中华第一吃”。全聚德烤鸭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优质填鸭,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多年来,全聚德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四百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菜单出自全聚德前门店,封面以雄伟的万里长城为背景,巧妙地将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性建筑融入烤鸭文化的宣传之中,让人不禁联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俗语:“不到万里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那块镌刻着1864年岁月痕迹的老匾,如同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全聚德自创立以来的辉煌历程与深厚底蕴。
便宜坊烤鸭店菜单
便宜坊创业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以焖炉烤鸭著称,其烤鸭外酥里嫩,口味鲜美,享有盛誉。焖炉烤鸭烤制过程中不见明火,以秫秸为燃料烧热炉子,待火熄灭后把鸭子放进去,用暗火烤制而成。菜单出自便宜坊崇文门店,饭店原址位于鲜鱼口路北,于1974年迁至崇文门大街,菜单中有“拌鸭掌”“炝鸭肝”“糟鸭片”等凉菜清爽开胃,而荷叶饼则是烤鸭的绝佳搭配,柔软可口,最后的鸭骨汤鲜美可口,营养丰富,为整餐画上完美的句号。此外,菜单上还特意预留了手写空白区域,供顾客自由点选心仪菜品,这一细节设计充分尊重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宫廷风味
宫廷御膳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历代烹饪的最高水准,每道珍馐都是御厨的心血之作。御膳菜品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临南为代表,北味以长安、洛阳、开封、北京为代表,共同特点是珍稀名贵。
满汉全席
明清以来,宫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宫廷菜,其特点是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形色美观,口味以清、鲜、酥、嫩见长。明清两代宫廷中设掌管祭祀、筵席及膳食的光禄寺,内设官员多人,并编写出《光禄寺则例》,使宫廷饮食得以不断发展,并保持严格的规范。进入民国后,宫廷膳食档案开放,一些宫廷御厨从封闭的皇宫散落至民间,宫廷的烹饪技法大大丰富了民间膳食的品种,让北京饮食具有了独树一帜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包括:仿膳饭庄、听鹂馆饭庄、御膳饭庄等。
仿膳饭庄菜单
仿膳饭庄创立于1925年,位于北海公园内,以经营宫廷风味菜点而驰名中外,尤以“满汉全席”驰名中外,拥有宫廷菜肴约八百余种。菜单配有中、英、日三种文字简介,身着清宫服饰的迎宾照片位于封面中心,仿佛旧时宫女拎着灯笼引领着贵客走过曲径通幽的小路步入餐厅。菜单中,吸引食客的菜品很多。“葱烧海参”口感软糯,营养丰富。“清蒸鳜鱼”鱼肉鲜嫩,汤汁鲜美。饭庄点心类菜品尤其出名,“豌豆黄”口感细腻,甜而不腻,“芸豆卷”口感清香,甜度适中。“小窝头”小巧精致,口感软糯,带有淡淡的甜味。
听鹂馆饭庄菜单
听鹂馆饭庄始建于乾隆年间,位于颐和园公园内,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宫廷寿膳、宫廷滋补药膳而闻名,其中,“万寿无疆席”是听鹂馆宫廷寿膳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宴席。饭庄挑选的赤豆、枸杞、参片、丁香、黄葵、藏红花以及银耳等珍贵食材,不仅是中医典籍中常载的良药,更让每一道菜肴都充满了诱人的香气与口感。
清真风味
清真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初,北京清真菜出现于元代,清代已经相当成熟。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正要》、明代《事物绀珠》和清代皇帝御膳档案中,都记载有清真菜的菜名及制作方法。
铜锅涮肉
旧时,清真饭馆占据北京餐饮业的“半壁江山”,分东西两派,东派以炒闻名,讲究大汁大芡,西派以烧扒为主,讲究白汁小芡。北京的清真菜系老字号包括:鸿宾楼、东来顺、烤肉宛、瑞珍厚等。
鸿宾楼饭庄菜单
鸿宾楼饭庄始创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原址在天津旭街,是久负盛名的清真风味饭庄。民国期间,曾在前门外煤市街开设分店,1955年,鸿宾楼饭庄应周总理之邀搬迁至北京,以其独特的菜品迅速在京城崭露头角,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菜单出自鸿宾楼西长安街店,其中,“红烧牛尾”是饭庄招牌菜之一,选用优质牛尾为主料,经过精心烹饪而成,菜品色泽红亮、口感鲜嫩、味道醇厚,是每桌必点的佳肴。“砂锅羊头”口感细腻奶香十足,完全没有想象中的膻味。除此之外,如“芫爆散丹”“白蹦鱼丁”“葱爆羊肉”等也是该店的招牌菜品。
东来顺饭庄菜单
东来顺饭庄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创始人是河北沧州人丁德山。最初,丁德山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一个“东来顺粥摊”,1912年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并逐渐将“涮羊肉”引进店堂,随后字号更名为“东来顺饭庄”。不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品尝清真风味佳肴的就餐场所,也是社会名流荟萃的风雅之地。老菜单出自东来顺金鱼胡同店,其“涮羊肉”以选料精、加工细、佐料全、火力旺等特点著称,切出的肉片薄如纸、匀如晶、齐如线、美如花,投入锅中一涮即熟,吃起来又香又嫩,不膻不腻,并逐步发展成为涮、炒、爆、烤四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的清真菜肴体系。
山东风味
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空前繁荣,在鲁菜用料上水产品已占据重要位置。南北朝时期,高阳太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烤、蒸、腌、腊、炖、糟等烹调方法,反映出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后历经隋、唐、宋、金各代的提高和锤炼,鲁菜逐渐成为北方菜的代表。
糟熘鱼片
明清时期,许多山东籍的官员、商人和厨师来到北京,带来了正宗的鲁菜烹饪技艺和食材,使得鲁菜在北京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北京的鲁菜老字号包括:丰泽园、同和居、东兴楼、柳泉居等。
丰泽园饭庄菜单扇子
丰泽园饭庄创办于1930年,是旧京城“八大楼”之一,饭庄借用中南海内园林建筑“丰泽园”的美名作为招牌字号,寓意“菜肴丰饶,味道润泽”。饭庄还将精心挑选的菜单手书于檀香扇面之上,实为少见,不仅彰显了赴宴宾客的非凡身份与尊贵待遇,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饭庄对于每一次宴请的极致匠心与细致考量。更令人称道的是,丰泽园的厨师们敢于突破传统界限,将原本多见于南方菜肴的“鱼云”食材,运用传统鲁菜中的糟溜技法进行烹饪,这一创意之举不仅丰富了宴席的菜品选择,更赋予了“糟溜鱼片”这道菜肴全新的生命与风味,成为宴会中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佳肴,展现了丰泽园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完美平衡。
同和居饭庄菜单
同和居饭庄始创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经营过程中逐渐从家常菜转向经营宫廷风味菜,并最终以山东风味菜为主,特别是山东福山帮的菜系。其菜品以清、鲜、脆、嫩、艳为特点,深受食客喜爱,成为旧京城“八大居”之首。菜单出自同和居西四店,其中“三不粘”是饭庄的招牌菜,以其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的特点而闻名。“九转肥肠”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风味独特。“银丝卷”外皮柔软,内馅香甜。
四川风味
最早的川菜烹饪文献散见于历史文化著述中。东晋史学家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开了先河,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黄庭坚等人在各自的文集中都有许多关于川菜的记载和论述,直到清代才出现三种比较系统的川菜技术著述——清乾隆年间李化楠、李调元父子收集、编撰的《醒园录》,清道光年间曾古懿编撰的《中馈录》和清末佚名的《筵款丰馐依样调鼎新录》。
水煮牛肉
民国初年,川菜登入京师,在北京发展鼎盛,可惜随着国民政府南迁,川菜馆渐趋消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川菜才重新回归北京。北京的川菜老字号包括:四川饭店、花竹餐厅、峨嵋酒家、蜀乡餐馆等。
四川饭店菜单
四川饭店始建于1959年,是为满足在京川籍人士及广大市民对正宗川菜的需求,由川籍老帅朱德、陈毅等人提议,周恩来总理命名并批准,享有“京城川菜第一家”美誉。除了提供一口“难得的家乡味儿”,四川饭店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以国宴级水准接待外国客人。当年只要是条件允许,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宴请活动都会选在四川饭店举行。菜单出自四川饭店西绒线胡同店,封面“四川饭店”四个字出自郭沫若先生之手,为美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菜单上所列的“家常海参”“樟茶鸭子”“鱼香大虾”“水煮牛肉”等佳肴,彰显了川菜“千变万化,一味一格”的独特魅力与烹饪艺术的精髓。
花竹餐厅菜单
花竹餐厅在20世纪80年代以正宗的川味风格和上乘的热情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餐厅位于前门东大街,这一位置在当时非常具有商业价值,能够吸引大量的中外宾客。例如,日本首相访华时,全体随行人员曾“独包”了餐厅;来自联邦德国的客人在用餐后也对餐厅的菜品和服务表示了高度赞扬。菜单中,“麻辣牛肉”味道层次丰富,既有牛肉本身的鲜美味道,又有花椒和辣椒的麻辣口感以及多种香料的香气。“绍子蹄筋”色泽金黄、柔软咸香,蹄筋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变得软烂入味,与臊子的鲜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江苏(淮扬)风味
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唐宋,发源于扬州、淮安地区,后随着大运河的开通而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明清两代,皇室对淮扬菜情有独钟。据内务府御膳房档案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帝巡视南方时,曾下榻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陈府家厨张东官为乾隆帝烹制菜肴。乾隆帝食后,极为赞赏,其后陈元龙推荐张东官担任乾隆帝的御厨。张东官进京,随之将淮扬菜带入了北京。
松鼠桂鱼
北京的食材物产与江南差异较大,但凭借纯熟的烹饪技艺,依据北方人的口味特点,师傅们因地取材、因材施艺,在不失原味精髓的同时,又以滋味调和、食物配伍为长,继承发展出别具特色的北京淮扬菜,在京城显赫一时,有“路经食客闻香下马,社会名流齐聚”之盛况。北京的江苏(淮扬)风味老字号包括:松鹤楼、康乐餐馆、森隆饭庄、同春园等。
松鹤楼菜馆菜单
松鹤楼饭庄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徐氏在苏州玄妙观创建,初期经营面点,后逐渐发展成为以苏帮菜为主的知名饭庄,1978年以后,松鹤楼的正宗苏帮风味菜肴被引进北京等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菜单出自松鹤楼台基厂大街店,其中,“松鼠桂鱼”是松鹤楼的招牌菜之一,鱼肉经过精心处理,炸至金黄酥脆,再淋上特制的酸甜酱汁,形如松鼠,搭配酸甜美味的酱汁,口感独特,色香味俱佳。“响油鳝糊”也是该店的经典菜品,鳝鱼丝搭配多种调料炒至入味,最后淋上滚烫的热油,激发出浓郁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康乐餐厅菜单
康乐餐馆开业于1950年,最初位于米市大街新开路路北,最早以云南风味和福建风味为主,同时涵盖苏菜,形成了独特的菜品风格。老菜单中,“桃花范”是餐馆的招牌菜,它和四川的锅巴肉片很像,将番茄、荔枝、菠萝和高汤调成鲜红的芡汁,同时起锅把锅巴炸至金黄,再把芡汁在餐桌上浇向炸得金黄的锅巴,噼啪作响,吃起来有趣、有声,也有色。菜单中的“麻酱腰片”融合了北京人的口味,凉丝丝的嫩薄腰片缓缓入口,麻酱在嘴里升温后咸鲜味化开,直冲脑门,咽下后,回味中带有花椒油的清香口,丝毫没有麻酱的腻,这就是调味的细节。
广东风味
粤菜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治理岭南时,当地经济和文化有所发展,饮食烹饪演化成型。《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当时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熟能生巧。唐宋之际,随着岭南地区农业和渔业的发展,海鲜和水果涌上餐桌,广州作为千年不衰的通商港口城市,在此时期对外交往频繁,使得粤菜与异域美食邂逅融合。
东江盐焗鸡
清代,随着“南风北渐”的趋势,粤菜开始逐渐进入北京。当时最负盛名的粤菜有两家:太史菜和谭家菜,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太史菜创始人太史公江孔殷,以文化奇才的创意,选取食材,创制菜式,著名的“太史蛇羹”“太史戈渣”正出自其名下。谭家北迁后,常以谭家菜招待酒朋诗侣,后来谭家菜发展为顶级官府菜,将粤菜发扬光大。随着粤菜在北京市场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粤菜馆涌现出来。北京的粤菜老字号包括:大三元酒家、世界之窗餐厅、明珠海鲜酒家、香满楼等。
大三元菜单
大三元酒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由温心田在广州创办。最初只是一家经营粥粉面的小食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家以高档粤菜为主的知名酒家。20世纪80年代,大三元酒家来到皇城脚下,位于景山一角,面向紫禁城,地理位置优越,被奉为“京城粤菜第一家”。那时,人们以在大三元请客吃饭作为身份的象征。菜单中,“东江盐焗鸡”是广东惠州的一道传统名菜,最早时,东江地区沿海的一些盐场有人将熟鸡用纱纸包好放入盐堆腌储,鸡肉鲜香可口,别有风味。后来,东江首府盐业发达,当地的菜馆开始用鲜鸡烫盐焗制的方法,现焗现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东江盐焗鸡”。
世界之窗菜单
世界之窗餐厅开业于1985年,位于建国门外国际大厦28楼和29楼,是由香港名厨队伍主理的餐厅。那时,能去中国第一高楼国际大厦顶层的世界之窗吃顿饭成了北京人的时尚。曾有人回忆:“记得1988年……在建国门外中信大厦顶层的世界之窗餐厅,一顿饭吃了两千块,十块钱一张的票子点了好半天。”菜单正面选择了粉色胶版纸作为基底,并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戏曲人物的剪纸艺术融入其中,打开菜单,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棂,此设计恰与“世界之窗”之名不谋而合。菜单内文以软笔书法书写,字里行间流露着古典雅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菜单的右上角与左下角,分别钤以篆体“宾至如归”与“北京世界之窗”的红色印章,这两抹亮色如同点睛之笔,不仅增添了菜单的艺术价值,更让宾客感受到宾主尽欢的温馨氛围与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湖南风味
湖南菜,又称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楚辞》中的《招魂》和《大招》等篇章记载,当时的湖南先民在祭祀活动中享用的菜肴种类繁多,烹调方法多样,包括烧、烤、焖、煎、煮、蒸、炖等,且对菜肴的色、香、味、形都有严格要求。到了明清时期,湘菜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时期的湘菜在选料、刀工、火候、调味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和突破。湘菜以鲜、辣、香、酥、嫩、酸、甜、苦、咸九味俱全而著称,注重色、香、味、形的统一。
子龙脱袍
曲园酒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湘菜老字号餐厅,最初在湖南长沙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园酒楼从湖南长沙迁入北京,一开业,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光顾,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宝和回忆。菜单出自曲园酒楼西单店,封面收录了溥杰先生为酒楼题写的诗作。
曲园酒楼菜单
菜品中,“东安子鸡”以家养一年以内的子鸡为主料,以醋、辣椒、姜等为佐味调料,经腌、煮后,加味烹炒成菜,具有酸辣鲜香的特点。“子龙脱袍”以鳝鱼为主料,经过破鱼、剔骨、去头、脱皮等工序制成,因鳝鱼脱皮后形似古代武将脱袍而得名,口感鲜嫩,酸辣可口。
杭州风味
杭州菜,即杭帮菜,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那时,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临安),经济繁荣,吸引了众多南北名厨汇聚于此,为杭帮菜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12月4日,在第53届国际饭店与餐馆协会年会上,杭州被国际饭店与餐馆协会授予“世界美食名城”称号,成为全球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杭州美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杭帮菜国际影响力的认可。
知味童鸡
知味观饭庄由孙翼斋先生于1913年在杭州创建,在杭州餐饮界崭露头角。1984年,在北京新街口南大街开设分店,成为北京首家经营杭州菜的餐馆。
杭州知味观菜单
菜单中,“知味童鸡”是一道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的名菜。相传,古代有一个流落到江南的叫化子,饥寒交迫,难友为他偷来一只小母鸡,却又苦于缺锅少灶,就用泥把鸡包起来放入火堆中煨烤,剥开食时,竟意外地发现此鸡香气四溢,味道极好。这一做法逐渐流传开来,并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成为知味观等餐馆的招牌菜。
山西风味
山西菜,即晋菜,是以山西为发源地的菜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三晋人(即山西人)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创制出了美味佳肴,山西地域广阔,南北狭长,因地理环境、气候差异较大,民间烹饪技法、原材料、口味各不相同,这也决定了晋菜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晋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流派:太原帮、晋南帮、雁北帮、晋东南帮、五台山斋派。
刀削面
晋阳饭庄成立于1959年,是北京市最早一家以经营山西风味菜肴为主的大型饭庄。饭庄现址位于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编纂官纪晓岚的故居,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晋阳饭庄菜单
菜单封面之上,郭沫若先生的墨宝苍劲有力,赫然题写着餐馆之名,下方则是一幅紫藤缠绕的画卷,老舍先生的题诗与之相得益彰,一笔一画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其中,“香酥鸭”作为晋阳饭庄的招牌之作,以其金黄诱人的外观、酥脆可口的外皮与嫩滑入味的肉质,赢得了食客们的广泛赞誉,吸引着无数食客慕名而至。此外,诸如刀削面的劲道、木须炒拨鱼的鲜美、什锦猫耳朵的精巧、闻喜饼与空心饼的酥脆香甜,无一不是山西美食的杰出代表,令人回味无穷。
上海风味
上海菜,又称沪菜,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和元初,上海地区就已经有酒菜馆出现,标志着上海菜的初步形成。明末清初,上海菜馆逐渐增多,除小吃、便餐外,筵席用菜也已十分丰盛。这反映了当时上海地区经济的繁荣和饮食文化的兴盛。上海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著称,如红烧、蒸、煨、炸、糟、生煸等技法,使菜肴呈现出浓油赤酱、量大质优、讲究实惠的特点。
油爆虾
老正兴饭庄最早由无锡人蔡正仁、卓人兴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上海合伙开办。最初,他们只是在上海街头摆摊卖些家常便饭,后来生意逐渐兴隆,两人便集资合开饭馆,并取名为“正兴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老正兴饭庄于1956年迁到北京前门商业区。
老正兴菜馆菜单
菜单中,“油爆虾”是老正兴的招牌菜之一,虾壳香脆,虾肉鲜嫩,口味微甜。“红烧圈子”是苜蓿与猪大肠同炒,味道鲜美,是上海本帮菜的经典搭配。生煎包底部酥脆,馅料鲜美多汁,是老正兴的又一招牌点心。
江西风味
江西菜,又称赣菜,是江南地区的代表菜之一,通过各类典籍考证,赣菜在汉代就有煎、炒、煨、蒸、炖、熏等多种烹饪手法,这些手法与现代的烹饪技术相比并无太大差别,只是现在的技艺更加成熟和完善。江西菜的特点是用料鲜广,口感独特,咸辣适中。它多以山珍水产为原料,辅之以辣椒、生姜、大蒜等调料,注重原汁原味、鲜亮香辣,讲究食补养生,重视材料搭配,滋味相互渗透。
葵花莲子
滕王阁大酒家于1985年在北京骡马市大街开业,主要经营江西风味。赣菜以鲜、辣、香、醇为特色,深受食客喜爱。菜单完美契合了滕王阁这一历史名胜所承载的古典韵味,封面设计巧妙借鉴了古代典籍的装帧风格,而内页布局亦沿袭古风,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书香满溢的氛围。
滕王阁大酒家菜单
菜单采用六折式布局,自右向左缓缓展开,仿佛一幅徐徐铺陈的古代画卷。食客们不仅品鉴了如“清炖泰”和“乌骨鸡”“三杯鸡”“新雅四宝”等享誉赣鄱的经典名菜,展现出对地道赣味的深厚情怀;同时,他们也兼顾了膳食的均衡与健康,特意挑选了如“葵花莲子”这样的清雅素菜,体现了对荤素搭配的精心考量与独到品味。
河南风味
河南菜,又称豫菜,初步形成于周朝建都洛阳之后。东周都城洛阳的膳食制度及膳夫、庖人、食医、酒正等职位的设置,进一步推动了豫菜的发展。史书记载的“周代八珍”等佳肴,都体现了当时豫菜的烹饪技艺和风味特色。豫菜的风味特点是取料广泛、选料严谨、配菜恰当、刀工精细、讲究制汤、火候得当、五味调和、以咸为主、甜咸适度、鲜嫩适口、酥烂不浓、色形典雅、纯朴大方。
扒龙须菜
河南饭庄的前身是著名的北京豫菜老字号厚德福,由杞县人陈连堂于1902年在北京开设。厚德福饭庄吸收了开封宫廷名菜和河南地方名菜之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厚德福饭庄更名为河南饭庄。
河南饭店菜单
菜单中,凉菜“彩云广肚”使用酱油、醋、蒜末、辣椒油等调味料进行调味,以突出食材的原味和口感的清爽。素菜“扒龙须菜”以其脆嫩幽香、色香味俱佳而著称,且具有多种健康功效,芦笋的嫩茎形似龙须,因此得名“龙须菜”,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使得这道菜在餐桌上备受欢迎。
西藏风味
珠穆朗玛酒家开业于1988年5月20日,位于东城区和平里西街,是一家以西藏风味为主营的餐厅,主要以牛羊肉为原料,口味鲜香浓郁,特别适合高寒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同时经营山东风味炒菜和北京烤鸭。菜单不知何原因没有将藏菜印制出来,实属遗憾。
珠穆朗玛酒家菜单
素菜
功德林饭庄由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于1922年在上海创立,后于1984年在前门大街开设分店,成为北京最早开业的一家佛教净素菜馆,完全仿照上海功德林建造和生产经营。
功德林素菜馆菜单
菜单中,“功德金华”以豆制品等素食材仿制火腿,口感鲜美,是功德林的招牌菜之一。“火炼金身”以豆制品等素食材制作的“烧鸭”,外皮酥脆,内里多汁,是素食中的佳品。“素羊肉串”用菌菇类食材制作的羊肉串,口感逼真,有肉质的口感和筋膜的质感。
西餐
北京莫斯科餐厅于1954年正式开业,餐厅坐落在西直门外大街135号,位于北京展览馆建筑群的西侧。在“老莫”刚开始营业时,是不对外开放的,想来这里吃上一顿正宗西餐,要么您是服务苏联的援华专家,要么您是苏联的驻华官员,再不济您也得是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否则您就只能在外面看看,用心去想象西餐的滋味。不过随着后来“老莫”逐渐开放,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在这里感受一回“苏联味”。
莫斯科餐厅菜单
“老莫”的老菜单采用汉俄双语书写,没有华丽的设计,菜单中的食材讲究色泽、价格适中,菜品具有清香、酸甜、醇厚、软滑、浓郁不腻之特点。
快餐
中国第一家肯德基餐厅于1987年11月20日落户北京,地点在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1号,那时候的店名叫“肯德基家乡鸡快餐店”,由于当时中国这种油炸食品非常少,所以迅速风靡全国,甚至有人不远千里专门跑去吃,成了一个景点。据现场的一位老员工回忆:“那会儿排队的人特别多,人们都好奇肯德基卖的炸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拿着锅来装,也有人觉得吃鸡是论只买,所以会说:‘给我两只肯德基……’”
肯德基菜单
肯德基的菜单采用汉英双语书写,售价为7.3元一份的标准套餐里包括两块吮指原味鸡、一份鸡汁土豆泥、一份菜丝沙拉外加一个小餐包,而那时国内月均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所以一份这样的套餐是相当奢侈了。另外,考虑到中国的酒文化,菜单上甚至还供应听装的北京五星啤酒,想不到在三十多年前的北京肯德基餐厅里,啤酒配炸鸡就已经开始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