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轴线,更是一条美食的轴线。它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也承载了北京的饮食文化。在这里,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印记,每一口都是文化的传承。
从烤鸭的酥脆,感受古都的繁华;从炸酱面的香醇,体会京城的烟火气。每一口都是对千年文化的致敬,每一筷都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在这里,美食不仅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是一场文化的旅行。
本期,小编通过菜单这种文献形式,向各位读者展示北京中轴线上的独特风味,跟随菜单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古老的北京对话,感受这座城市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御膳饭店(天坛路87号)
御膳饭店1989年8月开业,为仿古建筑,共五层,一、二层为餐厅,三、四、五层为客房,门前有胡絜青写的“御膳”、溥杰写的“御膳饭店”“仿膳西号”(因饭店技术与北海仿膳合作)匾,门内有溥杰写的贺联。
一楼为多功能餐厅,能同时容纳120人,可接待散座和团体聚会,并能举办招待会、时装表演等。二楼东侧分别设有唐屋、宋室、元厅、明殿、清宫5个豪华雅间。西侧是御园,共设有漆室厅、晶莹厅、锦簇厅、瓷雅厅4个雅间,厅内分别以漆器、水晶、丝绸、陶瓷装饰。
饭店主要经营宫廷菜肴,可制作高、中、低档800多种,但仍以“满汉全席”为正宗,曾先后派专人到沈阳、承德、曲阜、苏州、杭州、扬州、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地区、单位采访、查阅资料。从乾隆甲申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中找到满汉全席的菜单。
通过民间走访,查到乾隆赠给孔子72代孙的满汉全席菜单为196品。同时还搜集到宫廷点心茶食124品。经过半年的调查、考证,重新编制了满汉全席整套全御菜、茶点品单,正式推出正宗满汉全席,为千叟宴、廷臣宴、万寿宴、九白宴、节会宴、亲藩宴。
鸿兴楼饭庄(北纬路1号)
鸿兴楼饭庄是一家以饺子出名的老字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嘉道年间,位于原宣武区北纬路1号。据说,鸿兴楼早年于菜市口开业经营,以经营饺子而出名。其饺子一两面可捏二十余个,皮薄而馅足,有肉馅、素馅、甜味、咸味、鱼馅、鸡馅等多种选择。
鸿兴楼还擅长山东菜系,名菜有鸡茸鱼翅、锅塌鲍鱼、葱烧海参、酒蒸鸭子、醋椒鱼等。当时鸿兴楼共有四层,一、二楼为大厅形式,适合于散客,三、四楼则是专用于宴会的大厅和包间。由于其美味的饺子和丰富的菜品,鸿兴楼曾被誉为南城最好吃的饺子馆和最大的饭庄。
鸿兴楼在新中国成立前歇业了一段时间,直到90年代初,鸿兴楼在原址恢复老字号。后于1993年被商人收购,改为泰格楼娱乐中心。目前,鸿兴楼已经改为人寿保险公司。虽然现在已经不再经营餐饮业,但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被人们所铭记。
丰泽园饭庄(珠市口西大街83号)
北京丰泽园饭庄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老字号餐厅,以经营正宗山东菜而闻名。它创办于1930年,饭庄的名字借用了中南海内园林建筑“丰泽园”的美名,而“丰泽园”的匾额则是由当时的书法家、号称人才的李琦书写。
丰泽园饭庄在开业之初就以菜肴精美、风味纯正、待客文明、服务热情而著称,因此一直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聚宴之所。在北京,它代表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山东菜系。饭庄位于珠市口,当时的店址是一座四合大院。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旧京城“八大楼”之一。今日的丰泽园饭店是在原丰泽园饭庄的基础上翻扩建成的。
丰泽园是一家集合了湖南、川菜、湘菜等多种特色菜系的餐厅,招牌菜有:香辣蟹、红烧肉、口味虾、干锅田鸡、农家小炒肉、糖醋鲤鱼、脆菇小番茄、独头蒜烧江鳗鳗鱼等。这些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让人回味无穷。
全聚德(前门大街32号)
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是全聚德的起源店。以独具特色的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深受中外人士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楼、中华第一吃”。
建店初期的“金聚德”铺面老墙被原样移至大厅内,并依照旧式摆放恢复了老铺风貌。全聚德前门店不仅是一个美食场所,更是一个小型博物馆,老字号既传承了美食也传承了历史文化。
该店的环境被认为是古色古香且华丽,服务也非常好,服务员热情且专业,能够迅速响应顾客的需求。菜品方面,烤鸭是主角,鸭皮鸭肉入口即化,非常美味。此外,该店还有其他特色菜品如芥末鸭掌、卤鸭胗、全蝎鸭方等,也备受好评。
全聚德不仅提供了美味的食物,菜单中还将每人平均摄入体内营养素列了出来,传承了全聚德深厚的文化底蕴。
老正兴(前门大街46号)
前门大街的老正兴起源于上海,由无锡人蔡正仁、卓人兴于清末同治年间在上海合伙开办。最初,这二人在上海街头摆摊卖些家常便饭,后来生意越来越好,两人便集资合开饭馆,在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取名“正兴馆”。
正兴馆开业后生意火爆,引来一些同行的仿冒,蔡正仁、卓人兴不堪其扰,就在名字前面加了一个“老”字,改名“老正兴”来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后来,老正兴菜馆在北京前门大街开设分店,成为京城著名的饭馆之一。
老正兴以烹制浓淡相宜的上海菜为特色,原料以太湖地区盛产的活河鲜为主,颇具江南风味。其中,油爆虾菜曾获得国家金牌奖,被誉为“天下第一虾”,成为老正兴菜馆的一道招牌菜。在单点菜单的背景中,特意引用了齐白石的作品。
制式菜单中包含了老正兴的招牌菜:草头圈子、红烧荷包翅、虾子大乌参、油爆河虾等。这些菜肴都是老正兴菜馆的经典之作,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功德林素菜馆(前门南大街158号)
功德林素菜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由杭州城隍山常寂寺维均法师的弟子赵云韶在上海创立。这家素菜馆以其独特的佛门净素菜肴而著称,鉴于佛经上有功德之语,所以取名“功德林”。
北京功德林饭庄于1984年开业,饭庄牌匾是中国佛教会长赵朴初所书。位于前门南大街,其烹调方法和建筑风格全部仿照上海功德林蔬食处,是北京唯一的佛教净素菜馆。其特色饮食非常讲究,包括各种食用菌类、新鲜果蔬及大豆制品等。
在烹饪过程中,功德林素菜馆严格禁用“大五荤类”食物,同时在烹制过程中也不使用“小五荤”,即带有辛辣且有壮阳作用的调味品和青菜,如葱、姜、蒜、葱头、韭菜等。这种独特的烹饪理念使得功德林的素菜既健康又美味。菜单采用汉英两种语言印制,说明饭庄具有接待外宾的能力。
致美斋(粮食店街17号)
致美斋是一家拥有413年历史的老字号,始创于明末清初,于嘉庆十三年(1808)在前门外煤市街建店。原是一家姑苏风味菜馆,后经易主,经过数代名厨的精心研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菜肴。
致美斋的菜点以南北烹调之精华汇聚而成,尤其以名点和创新菜肴受到众人的青睐。其中,名菜“四做鱼”又称“四吃鱼”,是将一鱼做成四味菜肴,包括红烧头尾、糖醋瓦块鱼、酱汁中段、糟溜鱼片,这四味鱼馔的色香味各不相同,被誉为致美斋的看家菜。
改革开放初期,萧劳、启功等文化名人常常聚会于此,为致美斋饭庄题写了牌匾,并题诗赞曰“致美早名扬,烹调膳四方,老饕非过奖,不信自来尝”。此外,致美斋还因其秉承传统酿造之优良制作,在明清时期就被外界誉为我国四大名酱园之一,闻名遐迩。
肯德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1号)
前门肯德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7年11月20日,当时在北京前门,第一家肯德基餐厅盛大开业,这也是全中国的第一家肯德基。当时的店名叫“肯德基家乡鸡快餐店”,由于当时中国这种油炸食品非常少,所以迅速风靡全国,甚至有人不远千里专门跑去吃,成了一个景点。
当时卖出的第一份订单就是标准套餐,其中有2块吮指原味鸡、一份鸡汁土豆泥、一份菜丝沙拉外加一个小餐包,售价为7.3元。在当时,国内月均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所以一份肯德基套餐是相当奢侈的。
老舍茶馆大碗茶酒家(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3号)
老舍茶馆大碗茶酒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尹盛喜先生与几个小伙伴在北京前门箭楼的西南角摆起了茶水摊,开始经营大碗茶。到了1984年,尹盛喜先生创立了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开始筹建以北京文化为特色的大碗茶经营门店。1987年,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大碗茶售卖生涯后,尹盛喜先生决定在原来卖大碗茶的地方建起了一幢古色古香的飞檐小楼,并将之命名为“老舍茶馆”。到了1988年,大碗茶公司创办了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
老舍茶馆不仅是一个提供大碗茶的地方,更是一个融合了曲艺、戏剧表演、名茶和北京风味小吃的文化场所。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成为京城文化的名片,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老舍茶馆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第一家民俗文化茶馆,以及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仿膳饭庄(天安门广场东侧)
天安门仿膳是与北海公园仿膳饭庄联营经营正宗宫廷风味菜的饭庄,由仿膳特派高级厨师主厨。它的前身是清宫御膳房,专供皇帝及皇后、妃子用膳的地方。据历史记载,共有一百零八种名菜,而仿膳就是仿照“御膳房”的做法制作各种菜点。
经过发展,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品种,而且发展到八百多种名菜。并承办“满汉全席”受到中外宾客的好评,它的特点是: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色型美观、口味清淡、注重营养。天安门仿膳饭庄已经成为距离天安门广场最近的一家餐厅,环境金碧辉煌、尽显皇家风范。
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西侧)
人民大会堂是在1958年开始建设的,其目的是适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大会堂的建设工作正式开始,其中包括了餐厅的建设。
人民大会堂内的餐厅建设标准非常高,其装修风格和设施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餐厅内部装修豪华,餐具和用品都是精心挑选的,为顾客提供了高品质的用餐体验。
在人民大会堂内餐厅建成后,许多重要的国事活动、会议和宴会都在这里举行。同时,人民大会堂内餐厅也对外开放,成为游客们前来参观和品尝美食的重要景点之一。
来今雨轩(中山公园内)
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由当时中央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匾额最初由民国画坛声誉颇高的徐世昌书写。1966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匾额被摘下做了厨房面板。1971年重新装修油饰后,据说是受周恩来总理之托,有“中国第一书法家”之称的郭风惠题写了“来今雨轩”四字。
来今雨轩的名字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述》中的“来今雨”,意指新旧朋友欢聚一堂。来今雨轩原址位于中山公园内坛墙东南角外,是一座典型的民国式建筑,黑筒瓦歇山顶卷棚屋面,红砖房、有廊柱,房内有地板和护墙板。建筑面积为481平方米,初拟做俱乐部,后招商经营,开办餐馆和茶社。这里环境清静幽雅,吸引了许多社会名流、大学教授、鸿儒名医等前来聚会,其中包括著名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和《新闻报》严独鹤先生,他们在此邂逅并汇成了不朽之作《啼笑因缘》。
来今雨轩的招牌菜主要有:冬菜包子和红楼菜,其中红楼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茄鲞”。这道菜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现在做法上虽然有所创新,但工序之多,做工之细仍然被保留下来。整道菜味道咸鲜,有浓郁的糟香,色泽光亮鲜艳。菜单封面为曹雪芹、封底为黛玉葬花,体现出红楼文化的意境。
春元楼(东安门大街)
民国初年,在东安门大街路南建起一家山东风味的饭馆叫“春元楼饭庄”,据说原址是1912年1月16日在东安门大街炸袁世凯大总统的三顺茶馆。“春元楼饭庄”是一家经营山东鲁菜的饭馆,名声比不上京城“八大楼”那么响亮,但饭菜价格实惠,还是很受市民欢迎。
解放后,“春元楼饭庄”在东安门大街东端的位置往西数应该是第五个门脸房。被称为“楼”,所言不虚,因为春元楼的店面本就是个二层楼。约有三间门脸宽窄,店门开在最东端。店里门窗的油漆是米黄色的,很雅气,迎门的木楼梯却被漆成暗红。在一层楼梯下的空间里,放了个卖凉菜的玻璃柜台,余下的面积仍能摆开十来张餐桌。因为厨房在一楼,挤占了餐厅的面积,而二楼只作为餐厅,所以二楼餐厅面积似乎还要大些,天花板上还装了吊扇,木地板也是暗红色的。三列餐桌由东向西摆放,最西头儿放了两张大圆桌。
1956年公私合营后“春元楼饭庄”成为国营企业,隶属于东城区饮食服务公司。1966年8月,春元楼改名山东饭馆。后又恢复了“春元楼饭庄”的招牌。1990年东城区饮食公司与港方合资,在“春元楼饭庄”旧址盖起五层大楼,建起“香港美食城”。
大三元(景山西街50号)
景山大三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最早在广州创立,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品牌寓意科举中“连中三元”的吉祥之意,由当时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老先生将“大三元”的字号从广州带到北京,在故宫附近的景山西街开设了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粤菜馆。被誉为“京城粤菜第一家”。
北京大三元酒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故宫、景山、北海三大皇家景区的中心点,皇家建筑尽收眼底,为顾客提供了独特的用餐环境。大三元的招牌菜是春饼卷肘子。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受到食客好评的菜品,如锡纸鲈鱼、虾酱炒鸡蛋、烧鸡半只和炖腔骨等。
在20世纪80年代,大三元的人均消费就达到了40-50元,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高的消费水平了。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来过大三元,很多到中国访问的国际政要也被安排在大三元用餐。当时,人们以在大三元宴请宾朋作为身份的象征,大三元在北京餐饮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烤肉季(前海东沿14号)
烤肉季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烤肉店,起源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北京通州的回民季德彩在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摆摊卖烤羊肉开始。季家在此经营烤羊肉多年,直到第四代传人季阁臣接手后,烤肉季从摊商变成了座商,继续经营烤羊肉,并正式立字号为“烤肉季”。现任烤肉季经理依卜拉欣·白世清是烤肉季最后一代传人季阁臣的关门弟子,16岁进烤肉季当学徒。
烤肉季以烤羊肉为招牌菜,因其独特的烤制技艺和秘制配方,使得烤出的羊肉鲜嫩多汁、口感独特。此外,烤肉季还有其他烤菜品种,如烤牛肉、烤鱼等,也深受顾客喜爱。烤肉季不仅注重食材的选取和加工,还注重服务的质量和环境的营造,让顾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舒适和温馨的氛围。
除了美食,烤肉季还融合了什刹海地区的丰富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餐饮品牌。站在银锭桥上望西山斜阳,赏荷花碧波,闻烤肉飘香,已成为烤肉季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