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拍摄的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堆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个冬季里,重大工程施工现场的热火朝天,城乡市场里的浓浓烟火气,各类口岸商品进出的繁忙景象,无不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充沛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做好经济工作,贵在真抓实干。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我们要靠实干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今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日照考察时强调。
赴各地考察部署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篇章,强调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明确相关省份要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在安排部署工作时要实事求是,省以下各级党委要履行好主体责任,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行……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调动起各方面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决心信心。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行动。
“50.3%”。日前,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发布,这一先行指标连续三个月上行,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保持稳定扩张。
陆续发布的经济数据印证了中国经济回升势头: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生产指数、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比上个月明显加快,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增幅均在1.5倍左右……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各方面进一步增强了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心。
凝聚更大信心,汇聚更大动力。
12月9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回顾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会议认为。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1月14日在湖北武汉拍摄的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1000万辆!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创下新的纪录。
仅用6年时间,这一数字就由百万辆增至千万辆,成为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当前,世界正处于以信息化全面引领创新、以信息化为基础重构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阶段。谁能更好认识和把握这一大势,更好适应和引领生产力发展方向,谁就能全方位提升综合国力。
“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的这一高频词,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是未来所在、大势所趋,也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时不我待。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明确指示。
2024年1月1日,“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一个个重要时刻,见证着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铿锵步伐: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开启商业首航,我国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2024年11月17日拍摄的靠泊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一位至第11位,10年间上升了18位,是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把握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统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坚持问题导向,让生产关系更好适应生产力发展,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放眼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势头正劲:我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超400家已培育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90%以上示范工厂得到应用……
2024年11月29日拍摄的合肥滨湖科学城局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察看近年来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展厅里,集中展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产业、生命健康、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代表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同大家说:“党中央非常重视和爱惜科技人才。‘人生能有几回搏’,大家要放开手脚,继续努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聪明才智。”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中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澎湃涌动。
(三)“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过去大量居民楼年久失修,环境脏乱。依托城市更新,如今这里成为幸福宜居之地。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来到这里,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
点滴民生见真情。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
当前,一些地方财政比较困难,企业裁员欠薪现象增多,就业压力上升,增进民生福祉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
经济发展越是承压前行,民生工作越是要抓紧抓好。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千家万户关注的就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从中央层面出台促就业“二十四条”,到十部门联合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一系列有力举措接连推出。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0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大盘保持平稳。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顺应经济、社会、人口形势发展变化,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2024年8月20日,在嘉兴市南湖区东栅街道的一家托育机构里,小朋友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破解年轻人“带娃难”,有效减轻人民群众养育负担,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系列政策举措,彰显经济社会发展的温暖底色。
激发更多内生动力,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是中国经济当前必须作答的重要课题。
湖北省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满目青绿,成批的蔬菜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现在有了合作社,服务全产业链,种菜不愁销路。”当地蔬菜种植户熊成龙说。
11月5日,在湖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家湾镇,走进田间察看蔬菜长势,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三农’工作紧紧抓在手里,夯实基础,完善服务,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发展、激发经济活力的强大动力源。
我国广袤乡野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还有较大增量空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能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天地。
“顺应人口流动趋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深邃。
深入实践,持续破题。
进一步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壮大县域经济;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促进各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推动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重风险挑战,面对风险积聚,防范化解任务更重,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紧迫性更强。
近期,融创上海董家渡项目二期4栋高楼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目前正进行外立面施工。这个曾陷入困境的项目,在政府支持下顺利重整盘活,近900套住房得以复工建造。
截至11月13日,全国保交房已交付285万套,保交房攻坚战持续推进,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为稳市场、去库存、防风险提供更有力支撑。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护佑民生的基础。
今年,多地经历夏季“龙舟水”“暴力梅”,黄淮海出现干旱、旱涝急转,东北遭遇极端暴雨,秋季超强台风频繁来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广大干部群众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共同打赢防灾抗灾攻坚战。
2024年10月13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稻香村,村民驾驶农机进行卸粮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粮安天下,丰收来之不易。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迈上新台阶。
推出近年力度最大的化债措施,腾出更多资源巩固基层“三保”;筑牢金融“防火墙”,守好百姓“钱袋子”;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端牢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进一步织密筑牢安全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7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当前发展面临的形势环境之复杂前所未有,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这一坚定的抉择,来自科学的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依然面临不少障碍,需要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决定》13个部分的分论中,涉及经济领域的就有6个部分,足见其分量之重。
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要以改革为动力促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会议提出明确要求。
围绕《决定》提出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提出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中央层面事关经济发展的改革文件陆续出台,各方面加快推出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全面实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出台……
随着改革政策落地,经营主体的预期在改善,全社会的信心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集聚。
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彼此激荡。
“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习近平总书记一语破的。
2024年6月27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和轨道吊运抵秘鲁钱凯港。新华社发(上海振华重工供图)
“报告主席,报告总统,钱凯港建设已经完工,具备开港条件,请指示。”
“开港!”
当地时间11月14日,秘鲁总统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以视频方式共同出席秘鲁钱凯港开港仪式,并下达指令。
这是2024年11月8日在第七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拍摄的辉瑞展台。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刚刚过去的11月,第七届进博会、第二届链博会相继举行,四海展商云集。两大展会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为各国发展提供更多新机遇。
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6.02万亿元,同比增长5.2%。
2024年7月9日,来自瑞士的游客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合影。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为便利中外人员往来,中方自去年底以来先后对38个国家实行免签,免签停留期限延长至30日,“China Travel”爆火出圈。
“下一步,中国将出台更多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政策,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让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习近平主席郑重承诺。
携手合作、共创未来。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的行动。
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主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四次出访国外,在国内外频繁同各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国际友人会谈会见。
元首外交,引领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持续的“中国热潮”。
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方欢迎各方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努力。
登高望远,大道无垠。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无畏的胆识和魄力,一次次作出关键抉择,沉着应对挑战,指明前进方向,激发起强大信心和力量。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中国经济航船必将在新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来源 | 新华网
推荐阅读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在甘肃宣讲 胡昌升主持 舒启明作报告 任振鹤石谋军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