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冠病毒等多种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在天然状态下呈现三聚体形式。三聚体蛋白通常较单体蛋白具有更优的免疫原性。目前使用非人蛋白来源的Foldon等三聚体基序可促使目的蛋白形成稳定三聚体,但这些基序的强免疫原性会削弱目的蛋白的免疫应答,限制了其在疫苗抗原设计中的应用。在本研究中,发现并利用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Rh3C)作为新型三聚体基序,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与新冠病毒刺头(spike)蛋白受体结合域(RBD)融合表达后促使RBD形成三聚体。这种胶原-RBD(Rh3C-RBD)三聚体蛋白在免疫小鼠后,较RBD单体蛋白诱导产生了更高滴度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此外,我们还进一步验证了该Rh3C基序与流感病毒HA1蛋白融合后,较HA1单体蛋白可在小鼠体内诱导更强效的抗体应答。因此,这种新型的Rh3C基序,有望广泛用于三聚体疫苗抗原的设计和优化。
全 文
新冠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和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等呼吸道病毒持续威胁人类健康。提高疫苗抗原的免疫原性,诱导强效的免疫应答,对于开发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至关重要。新冠病毒的刺突(spike,S)蛋白包含S1和S2两个亚基。S1亚基包含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负责识别宿主细胞的受体。S2亚基负责介导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新冠病毒的S蛋白,特别是其上的RBD结构域抗原区,是开发疫苗的主要抗原靶点之一。在天然情况下,新冠病毒的S/RBD蛋白呈现同源三聚体的形式。目前有较多研究证明S三聚体与RBD三聚体较S单体与RBD单体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可在机体中诱导更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与此类似,流感病毒的糖蛋白HA也包含HA1和HA2两个亚基,分别负责介导病毒与受体的识别和病毒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是疫苗抗原设计的主要靶点。HA在天然情况下也同样为同源三聚体结构。因此,设计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的三聚体疫苗抗原,对于提升疫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人们已经开发了一些具有三聚体结构特征的蛋白基序,例如Foldon基序。Foldon是T4噬菌体次要纤维蛋白(fibrin)的C末端区域,其可自发形成典型的三聚体。Foldon亚基内部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共同维持稳定结构,三聚体稳定性高,目前已在1型艾滋病病毒(HIV-1)gp140、SARS-CoV-2 RBD等三聚体蛋白上用作三聚体标签基序。然而,虽然Foldon可有效促使目的蛋白呈现三聚体形式,但其分子量较大,具有强免疫原性。将Foldon和病毒蛋白的融合三聚体抗原免疫人体后会产生对Foldon蛋白的强烈免疫应答,削弱了对病毒蛋白的抗原反应。因此仍需开发其他的三聚体策略用于疫苗抗原的设计。
合成生物学技术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人们通过集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手段,可以精确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比如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在人体中含量丰富,参与形成皮肤、骨头、韧带、角膜等组织。在人体中,至少有28种类型的胶原蛋白。其中Ⅲ型胶原蛋白广泛分布于皮肤、血管等组织。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人Ⅲ型胶原蛋白三螺旋区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Gly483-Pro512)并解析了其主要区域的晶体结构,发现该功能区能折叠成典型的三股螺旋结构,具有强效的细胞黏附特性。随后,我们进一步设计和表达了该功能区16重复串联的融合蛋白-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Rh3C),发现Rh3C具有更强的细胞黏附特性,提示了其具有更加稳定的三螺旋构象。由于Ⅲ型胶原蛋白广泛分布于人体中,较难在人体中产生免疫应答,且可有效形成三聚体,故而在本文中,我们将SARS-CoV-2的RBD蛋白与该Rh3C基序连接后进行融合表达,发现该融合蛋白(Rh3C-RBD)可形成三聚体构象。小鼠免疫后发现,Rh3C-RBD三聚体Rh3C较RBD单体蛋白可更加强效地诱导RBD特异性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此外,我们也进一步在流感HA1抗原中验证了该策略,发现与该重组胶原融合后的HA1蛋白在小鼠体内较单体形式的HA1也可诱导较高的IgG抗体水平。因此,以上结果提示这种新型的Rh3C基序,有望广泛用于三聚体疫苗抗原的设计和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EXPi293悬浮细胞、Huh-7细胞、HEK293T细胞,EasyTrans转染试剂,HRP标记的兔抗小鼠IgG、IgG1、IgG2a二抗,Luciferase检测试剂盒。
1.2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将Rh3C(GERGAPGFRGPAGPNGIPGEKGPA GERGAP16)通过Linker(GAPGPCCGG-GGGGS4)分别与SARS-CoV-2(Delta)RBD(Arg319-Asn532)或者H1N1(WSN)的HA1(Asp18-Arg343)的基因序列进行连接,并在C末端加入6个组氨酸,在南京金斯瑞生物进行基因合成。然后将合成后的序列分别利用ECOR Ⅰ和NCO Ⅰ酶切位点插入到pFUSE-hIgG1-Fc2载体。分别命名为Rh3C-RBD和Rh3C-HA1质粒。然后利用EXPi293真核表达系统分别对这两种蛋白进行表达。具体方法参照Liu等的方法。首先当EXPi293悬浮细胞密度为2×106时,利用EasyTrans(李记生物,上海)转染试剂对质粒进行转染。转染6天后,收集细胞上清,过0.45 μm的滤膜后,进行蛋白纯化。通过NI-NTA亲和色谱对蛋白进行纯化。首先将收集的细胞上清与NI-NTA在4 ℃孵育2 h后,利用10 mmol/L的咪唑进行杂蛋白的洗涤。最后利用500 mmol/L的咪唑洗脱目的蛋白。将洗脱的目的蛋白进行超滤浓缩后,利用SDS-PAGE鉴定蛋白的分子量和纯度。
1.3 蛋白分子量大小的鉴定
应用凝胶过滤色谱,使用Superose 6 increase 10/300凝胶柱在GE蛋白色谱纯化系统AKATA中分别上样纯化后的Rh3C-RBD蛋白和标准品蛋白。根据标准品蛋白分子量测算Rh3C-RBD 蛋白分子量大小。此外,利用粒径分析仪Zetasizer Nano System,根据操作说明,测量Rh3C-RBD蛋白分子量大小。
1.4 小鼠免疫
Balb/c小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有限公司。小鼠的性别为雌性,8周龄。小鼠免疫采用肌内注射方式。每组小鼠共6只,分别免疫5 μg的Rh3C-RBD/Rh3C-HA1和20 μg的CF501;5 μg的RBD/HA1和20 μg的CF501;5 μg的Rh3C-RBD/Rh3C-HA1和等体积的铝佐剂(Thermo Scientific);5 μg的RBD/HA1和等体积的铝佐剂(Thermo Scientific)。小鼠共免疫两次,间隔14天。在第21天采集小鼠血清,存放于–20 ℃。
1.5 ELISA
参考Liu等的方法进行ELISA实验。分别将1 μg/mL的RBD或HA1包被于ELISA板中,在4 ℃过夜包被。然后加入100 μL的含5% BSA的PBST,于37 ℃封闭2 h。将小鼠血清利用PBST进行系列倍比稀释后,加入到ELISA板中,于37 ℃孵育1 h。利用PBST进行洗涤5次后,分别加入HRP标记的兔抗小鼠的IgG、IgG1和IgG2a二抗。于37 ℃孵育1 h后,利用PBST洗涤5次。加入TMB底物显色,然后加入H2SO4进行终止。利用酶标仪检测ELISA板中每孔的A450数值。
1.6 SARS-CoV-2假病毒的制备
SARS-CoV-2假病毒的制备参考Liu等的方法。将生长良好的HEK293T细胞进行传代。24 h后,待细胞密度在60%~80%时,利用Vigofect转染试剂对PNL-4-3骨架质粒和PcDNA-3.1-SARS-CoV-2-S质粒进行共转染。8 h后更换新鲜DMEM培养基。48 h后收取细胞上清即为SARS-CoV-2假病毒。SARS-CoV-2假病毒存放于–80 ℃。
1.7 假病毒中和实验
将生长良好的Huh-7细胞铺96孔板,每孔5000个细胞。8 h后,对小鼠血清进行系列倍比稀释,然后加入等体积的SARS-CoV-2假病毒,于37 ℃孵育0.5 h。将血清和假病毒混合液加入到Huh-7细胞中。在12 h后,更换新鲜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后。加入细胞裂解液作用0.5 h。然后加入Luciferase底物。检测Luciferase活性。
1.8 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使用GraphPad Prism分别利用One way ANOWA、Student-t test、Two way ANOWA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基于重组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Rh3C)基序的SARS-CoV-2 RBD三聚体蛋白的设计、表达与鉴定
前期研究中,筛选获得了人源化Ⅲ型胶原蛋白Gly483-Pro512功能区,并通过将该区域进行16重复的串联表达获得性质更好的Rh3C。本研究将Rh3C通过Linker与SARS-CoV-2的RBD蛋白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Rh3C-RBD),期望在胶原蛋白三聚化的作用下促使RBD以三聚体的形式表达,提高RBD的免疫原性[图1(a)]。利用AlphaFold2程序,预测了Rh3C-RBD融合蛋白的三聚体结构[图1(b)]。结果显示,整个Rh3C-RBD分子可以形成规则的三聚体结构,长度大约140 nm。分子的前端为相互错位1个氨基酸的胶原三聚体结构,后端为3重中心轴对称的RBD三聚体结构,两个结构由柔性Linker连接。该分子整体结构与设计预期基本吻合[图1(c)]。接下来的实验结果显示,Rh3C-RBD蛋白可被高效重组表达[图1(d)]。SDS-PAGE呈现的Rh3C-RBD蛋白单体分子量与预期蛋白分子量一致,约为85 kDa左右。通过对该蛋白进行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Rh3C-RBD蛋白。通过凝胶过滤色谱检测了所表达的Rh3C-RBD的分子量,约为274 kDa,为所预测分子量的3倍左右,提示了Rh3C-RBD以三聚体形式成功被表达[图1(e)]。进一步通过测量该蛋白的粒径,估算出了该蛋白在天然情况下的分子量大小,约为255 kDa[图1(f)],与凝胶过滤色谱结果一致,符合预期的三聚体分子量。结果提示,Rh3C-RBD以三聚体的形式被表达及制备。
图1 基于Rh3C连接的SARS-CoV-2 RBD融合蛋白作为三聚体疫苗抗原的设计、构建和鉴定
[(a) Ⅲ型胶原蛋白Rh3C同SARS-CoV-2 RBD融合蛋白的设计。(b) 利用AlphaFold2预测的Rh3C-RBD三聚体结构。整个结构由多次的分段预测结果拼接而成。放大的图分别展示了串联重复的胶原三螺旋基序结构和RBD三聚体结构。(c) 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Rh3C同RBD融合表达后的三聚体结构模式图。(d) 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Rh3C同RBD融合表达后的SDS-PAGE图片。(e) 凝胶过滤色谱分析Rh3C-RBD分子量。(f) 粒径分析Rh3C-RBD融合蛋白获得蛋白分子量]
2.2 Rh3C-RBD三聚体和RBD单体免疫原性的比较
为了鉴定Rh3C-RBD三聚体是否比RBD单体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利用之前研发的新型STING激动剂CF501和铝佐剂(Thermo)分别作为Rh3C-RBD三聚体和RBD单体的佐剂免疫Balb/c小鼠。在免疫两次后,对小鼠血清中的RBD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CF501佐剂组,Rh3C-RBD在小鼠体内所诱导产生的RBD特异性IgG、IgG1和IgG2a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RBD单体蛋白诱导的抗体水平。CF501/Rh3C-RBD组小鼠血清针对RBD的特异性IgG平均抗体滴度为656 100,较CF501/RBD组小鼠血清的IgG抗体水平高约27倍(P<0.0001)Alum/Rh3C-RBD组小鼠血清针对RBD的特异性IgG平均抗体滴度为5467,较Alum/RBD组小鼠血清的IgG抗体水平高约4倍。同样CF501/Rh3C-RBD组小鼠所诱导的RBD特异性IgG1和IgG2a的抗体滴度分别为1 433 600和307 200,高出CF501/RBD组小鼠血清中抗体滴度14倍(P=0.0069)和53倍(P<0.0001)。这些数据提示了,融合Rh3C后的RBD三聚体较RBD单体可在小鼠体内诱导更加强效的特异性抗体免疫应答。
图2 Rh3C-RBD和RBD免疫小鼠后体液免疫应答的评价
[(a) 小鼠的免疫程序,分别在第0和14天进行免疫,在第21天收集小鼠血清;(b) 免疫两次后第7天检测小鼠血清中针对RBD特异性的IgG、IgG1和IgG2a抗体;(c) RBD特异性的IgG、IgG1和IgG2a抗体滴度。One-way ANOWA用于分析统计学差异。***P<0.0001。每组小鼠n=6]
2.3 Rh3C-RBD三聚体和RBD单体抗原在小鼠体内诱导的中和抗体评价
为了进一步鉴定Rh3C-RBD三聚体是否会诱导更高的中和抗体水平,将SARS-CoV-2(D614G)的刺突蛋白表达在HIV骨架蛋白表面,构建了SARS-CoV-2的假病毒。并利用SARS-CoV-2(D614G)和Omicron(BA.2.2)假病毒系统检测小鼠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效价。结果如图3所示,CF501/Rh3C-RBD组小鼠血清中对D614G和BA.2.2假病毒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为3620和2807,而CF501/RBD组小鼠的平均效价仅为191和64。同样地,Alum/Rh3C-RBD组小鼠血清对D614G假病毒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为198,而Alum/RBD组小鼠血清的平均中和抗体效价仅为63。Alum/Rh3C-RBD和Alum/RBD组小鼠血清对BA.2.2假病毒都未产生强效的中和作用。以上数据提示了,Rh3C-RBD不仅可显著提高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和抗体的免疫应答。
图3 免疫后小鼠血清中针对SARS-CoV-2假病毒中和抗体的评价(每组小鼠n=6)
[(a) 以CF501为佐剂,Rh3C-RBD和RBD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针对SARS-CoV-2(D614G)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b) 以Alum为佐剂,Rh3C-RBD和RBD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针对SARS-CoV-2(D614G)假病毒中和抗体的评价。(c) 以CF501为佐剂,Rh3C-RBD和RBD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针对SARS-CoV-2(BA.2.2)假病毒中和抗体滴度。(d) 以Alum为佐剂,Rh3C-RBD和RBD免疫小鼠后,小鼠血清针对SARS-CoV-2(BA.2.2)假病毒中和抗体的评价。t检验用于分析统计学差异。**P<0.001]
2.4 Rh3C三聚体策略在流感病毒抗原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评价该Rh3C是否可作为一种增加抗原免疫原性的通用元件,进一步将该Rh3C与流感病毒H1N1 HA1蛋白进行融合表达[图4(a)]。经过SDS-PAGE鉴定后,发现Rh3C-HA1成功被表达,并具有较高的纯度[图4(b)]。进一步将Rh3C-HA1和HA1分别与佐剂CF501或Alum联用免疫Balb/c小鼠[图4(c)]。免疫两次后利用ELISA检测HA1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结果如图4(d)、(e)所示。无论是利用CF501佐剂还是铝佐剂,Rh3C-HA1所诱导的HA1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要显著性地高于HA1抗原诱导的IgG抗体水平。该结果提示,Rh3C三聚化策略不仅可提高SARS-CoV-2 RBD抗原诱发特异性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还可提高流感HA1诱发的特异性结合抗体。有望成为一种通用的增强抗原免疫原性的三聚化策略。
图4 基于Rh3C连接的H1N1 HA1融合蛋白作为三聚体流感疫苗抗原的设计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a) 基于Rh3C连接的H1N1 HA1重组融合蛋白(Rh3C-HA1)的设计。(b) SDS-PAGE图片验证Rh3C-HA1蛋白的表达。(c) 小鼠的免疫程序。(d) 以CF501为佐剂免疫小鼠后血清中针对HA1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e) 以Alum为佐剂免疫小鼠后血清中针对HA1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利用Two-way ANOWA进行统计学分析。***P<0.0001,*P<0.05]
讨 论
Ⅰ型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在天然状态大多以三聚体形式呈现,例如HIV-1 Env蛋白、流感病毒HA蛋白、新冠病毒S蛋白和呼吸道合胞病毒F蛋白等。制备和天然状态相近的三聚体抗原对于研发这些疫苗至关重要。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利用Foldon作为三聚化基序与目的蛋白融合表达,获得三聚体构象蛋白。融合Foldon的三聚体蛋白虽然也可显著提高目的蛋白的免疫原性,但机体中会产生对Foldon本身的大量抗体,削弱了对目的蛋白的免疫应答。Rh3C基序蛋白在免疫小鼠后,在小鼠体内可能会诱发对该Rh3C本身的抗体。Rh3C来自于全人源Ⅲ型胶原蛋白的部分片段,Ⅲ型胶原蛋白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中,具有安全无毒、免疫原性低等特征。由于T细胞和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需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存在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因此来自于人Ⅲ型胶原蛋白功能区天然序列的三聚化基序,较难在人体中产生特异性抗体。即使与佐剂配伍使用,引起针对自身胶原蛋白的抗体可能性也较低。因此融合Rh3C的抗原可让免疫应答更加聚焦目的蛋白。此外,该Rh3C可作为三聚化基序促使与之融合表达的目的蛋白呈现三聚体形式,增加目的蛋白的免疫原性。同时,该Rh3C三聚体策略具有通用性,可促使多种抗原形成三聚体。
新冠病毒的RBD单体蛋白免疫原性较差,通过利用多种策略将RBD构建成二聚体或三聚体可显著提高其免疫原性。例如通过串联表达的方式构建的RBD二聚体较RBD单体可显著诱导免疫应答;将RBD同人IgG1 Fc融合表达后可获得RBD-Fc二聚体蛋白,除增加RBD免疫原性外,Fc还可发挥分子内佐剂的作用;将RBD同Foldon融合表达形成稳定的三聚体也可显著增强抗体免疫应答。本文所构建的Rh3C蛋白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来自于人Ⅲ型胶原蛋白片段的三聚体基序,在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
如今,合成生物技术在当前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技术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种精确、可控的方法来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分子,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及生物体的精确操控和优化。例如,本研究中利用的基于合成生物技术设计的Rh3C,已被发现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治疗阴道萎缩、心血管支架涂层、快速修复慢性糖尿病伤口感染、抗炎与血管生成、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缓解皮肤光老化、改善慢性子宫内膜炎等。本研究利用基于合成生物技术设计的Rh3C基序,为三聚体疫苗抗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目前所设计、表达和制备的Rh3C-RBD和Rh3C-HA1抗原蛋白,初步证明了较未融合该Rh3C基序的RBD或HA1抗原,在小鼠模型上诱导产生了更加强效的体液免疫应答。这显示了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潜力,为各类病毒的三聚化抗原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普适的新型抗原设计策略。后续我们还将深入分析这类抗原蛋白的精细结构特征,并在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证明该类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包括评估针对胶原基序产生抗体的情况。同时,也还将设计开发更多种类和特性的该类基序蛋白,进一步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病原微生物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通讯作者及团队介绍
姜世勃,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教授,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在Cell(3篇)、Nature(2篇)、Science(2篇)、The Lancet(4篇)、CNS子刊(92篇)等SCI杂志发表584篇科学论文(总影响因子7245,篇均IF12.4;总被引47 572次,篇均被引81次),h指数为107;连续8年入选爱斯唯尔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连续3年入选科睿唯安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曾担任The Lancet 的编辑顾问,现担任Antiviral Res 和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等8个SCI杂志的编委。申请发明专利115项,获授权56项,转让11项,开发出5类(项)创新性医药或医疗产品。根据其专利开发的国际首个多肽类抗艾滋病药物(恩夫韦肽)于2003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因此而开辟了病毒融合/入侵抑制剂新领域,并在该领域内保持国际领跑地位。近期开发出国际首创的通用冠状病毒融合抑制剂候选药物(EK1多肽),现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引领开发的HPV入侵抑制剂产品,应用于中国千余家医疗机构,近百万患者受益。在国际上率先证明SARS-CoV S蛋白RBD具有高中和免疫原性,从而开辟了靶向RBD的冠状病毒疫苗和抗体新领域。研发出系列冠状病毒候选疫苗和中和抗体,包括国际首创的基于RBD/新型佐剂的高效和长效泛萨贝冠病毒候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