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创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之一。课标明确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那么,怎样让“审美创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封市祥符区第三实验小学语文学科组张红梅老师以大组公开课为课例进行关于“审美创造”的切片诊断分析报告。
课例一:汪娜老师的示范课 《一匹出色的马》。汪老师引领学生多种方式朗读后,与文本对话,启迪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等,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从而培养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汪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中充分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例二:李永健老师执教《对称的美》。教学中李老师以自己的手工剪纸作品导入,深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美,通过找规律发现对称美,亲手操作创造了美。这节课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手工剪纸发现对称的美,又让同学们通过视频学习剪纸方法创造美。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文字表现了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铺垫,将“审美创造”体现的淋漓精致。
那么,审美创造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哪些有效策略呢?简单归纳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跨学科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审美创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表达能力;
3.引入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审美创造成果纳入评价范围,同时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和思维方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没有不喜欢那些新奇、有吸引力的事物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有审美创造的能力。所以审美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有效运用审美创造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跨学科融合和引入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