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艺术和生活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分裂。”
阿图罗·贝内代蒂·米凯兰杰利,这位意大利钢琴大师,他雄伟的“奥林匹克”和“阿波罗”式演奏经常被描述为“超凡脱俗”,甚至接近完美雅典雕像的冷酷古典主义。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奏,还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他对完美的追求都带着一种几乎不近人情的距离感。与此同时,他的另一面却反映了彻底的自由主义:对极速的迷恋,对自我意志的极端坚持,以及对外界规则的某种漠视。这种分裂不仅是米凯兰杰利个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某种普遍情绪的隐喻。
冷酷古典主义:秩序的极致
米凯兰杰利的音乐可以用“雕刻”来形容。听听他演奏的巴赫/布索尼《恰空舞曲》,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诠释之一。他对钢琴的掌控——深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音色控制——使他超越了乐器本身,带领听众进入一种超凡的境界。他的巴赫和肖邦录音如大理石般冷峻,音符之间没有任何多余的情感渲染。那些在其他钢琴家手中充满人性温情的乐句,在他的演绎下,显得冰美,甚至疏离。他用极致的控制力将音乐剥离了“人”的痕迹,留下的仅仅是结构的纯粹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但这种“冷酷”并非完全“失温”,米凯兰杰利对肖邦的诠释就能听出来。他录制的G小调叙事曲、F小调幻想曲和降B小调谐谑曲都是情感深度与技术辉煌的杰作。只是,这种情感被他以他特有的方式隐藏在钢琴天空的迷雾中。在降B小调奏鸣曲“葬礼进行曲”中,他以无与伦比的深情表达波兰的忧郁,赋予每一个乐句一种独特的żal,即一种波兰特有的哀愁与渴望。他演奏的玛祖卡舞曲以节奏的独立性和色彩的万花筒般变化令人惊叹,而他的德彪西作品则通过一个短短的乐句便描绘出整个宇宙的声音。
米凯兰杰利是位钢琴力学的鉴赏家,他坚持自己音乐会上的用琴必须处于完美状态。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他在巡回演出时都会带上自己的斯坦威钢琴。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也和他的琴技一样出名。他经常不顾观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所以他的名声是“古怪孤僻,反常乖戾”。“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崇坏了的听众来说,米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
这种冷酷的古典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人类对秩序的永恒渴望。在一个日益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提供了一种对抗混沌的可能性。然而,这种追求秩序的极致也有其代价——它剔除了人类情感中的柔软部分,只留下冰冷的美学真理。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听到的慰藉那么少,也感受不到太多宽恕。这是一种对现代世界的隐喻:我们用效率和逻辑取代了同情和关怀,最终留下的不过是一种近乎机械的完美。
极速自由主义:自我意志的宣言
然而,米凯兰杰利并不是一个完全屈服于秩序完美的人。他对速度的痴迷、对赛车的热爱,以及对自我主义的彻底坚持,构成了他性格的另一极。他曾驾驶法拉利驰骋于意大利的山间公路,将音乐的精准转化为速度的自由。在这些时刻,他似乎摆脱了音乐中那种冷峻的控制,而变成了一个完全由自我意志驱动的人。
今天是米凯兰杰利诞辰105周年。1920年1月5日他出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这里正是传奇的米勒·米利亚公路赛的发源地。他在二战期间是意大利空军的飞行员,这段经历或许加深了他对精准工程和速度的热爱。据传闻,他可能参加过1953年的米勒·米利亚比赛,驾驶一辆菲亚特Parisotto 750 Sport。虽然这说法尚无定论,却足够引人入胜。
米凯朗杰利对法拉利的热爱有案可稽。他是恩佐·法拉利的“周六之友”,即汽车制造商为亲密朋友保留的专属日子。他的收藏中有法拉利330 2+2等标志性车型,这款车因其独特的双大灯设计备受争议,但其性能却广受赞誉。这些汽车不仅是他的财产,更是他个性的延伸,反映了他对完美的追求以及他对冒险生活的偏好。
米凯朗杰利的学生、波兰钢琴家莉迪亚·科祖贝克在她的书《我所认识的阿图罗·贝内德蒂·米凯朗杰利》中生动地描述了他对快速汽车的热爱。她回忆道,米凯朗杰利能在意大利高速公路上达到150英里每小时,始终保持完全的掌控。对于他来说,驾驶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释放,一种重新连接运动乐趣的方式。
除了汽车,米凯朗杰利还是一位技术娴熟的飞行员,飞行时间超过300小时。他有时会借用飞机前往偏远的音乐会地点。他对天空与陆地机械的热爱,展现了他那颗不安分的灵魂,这颗灵魂不仅专注于音乐,也在速度的艺术中找到安宁。
这种自由主义与他的古典主义并不矛盾,反而是两者的交汇点:无论是在音乐还是生活中,他都在追求一种极端的自我表达。他的自由不是随意的、无方向的,而是充满了个人的意志和力量。这种自由主义正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对规则的挑战、对个人权利的强调,以及对速度和效率的狂热迷恋。然而,这种自由也暗含了一种危险——它可能滑向孤立的个体主义,失去对共同体的关怀。
(题外话:卡拉扬对豪华跑车的热情众所周知。他的收藏中包括多款经典法拉利和保时捷,其中尤以保时捷959超级跑车为代表。这款车在当时是技术的巅峰,卡拉扬是第一批拥有此车的车主之一。他对精密的机械和速度的追求,与他对音乐艺术的掌控有着相似的审美标准。他也曾拥有劳斯莱斯和奔驰这样的奢华车型,这一切体现了他对优雅生活的追求。肖邦大赛冠军刘晓禹也是一位卡丁车冠军车手,梦想着参加一级方程式赛车比赛。)
分裂的时代:冷酷与自由的对立
米凯兰杰利的生命和艺术是一种现代矛盾的缩影。他的冷酷古典主义象征了我们对秩序和理性的依赖,而他的极速自由主义则反映了我们对个体自由和速度的追求。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当代生活的基本图景:我们在追求效率和精确的同时,又渴望摆脱束缚,享受自我表达的快感。然而,这种分裂带来的并非和谐,而是一种深层的不安。
在米凯兰杰利的音乐中,我们既能听到巴赫那冷静的数学美感,也能感受到肖邦隐隐约约的挣扎。这种不同面向的张力或许正是他演奏作品的力量所在,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观照。
托尼·朱特曾在《沉疴遍地》中指出,现代社会的问题在于我们过度强调效率和个体,而忽视了共同体和公平的价值。米凯兰杰利的音乐和人生给了我们一个审视世界和自己的机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分裂的时代,而分裂的根源或许正是我们对极端的迷恋。通过米凯兰杰利,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思考:艺术、生活以及社会秩序的意义——既不盲从于冷酷的规则,也不迷失于极速的自由。
当今世界充满冲突、不平等和道德的不确定性,米凯朗杰利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人类创造力的桀骜不驯。在战乱、谎言和文化动荡中,他不仅在音乐上追求卓越,也通过生活中的喜悦找到了美——无论是肖邦诗意的玛祖卡舞曲,还是法拉利引擎的轰鸣。
纪念大师诞辰10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