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乐四重奏的历史中,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的两部作品无疑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地位。它们不仅是19世纪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作,同时也是作曲家个人生命与情感的深刻写照。斯美塔那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其强烈的自传性质闻名,而《第二弦乐四重奏》则因其情感的复杂性和结构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被误解。然而,在帕维尔·哈斯四重奏(Pavel Haas Quartet)的演绎下,这两部作品获得了新生,揭示了它们深厚的艺术内涵与丰富的表现力。
上周,这支著名的弦乐四重奏组与钢琴家鲍里斯·吉尔特堡在美丽的下奥地利州城堡塔尔海姆一起演出了斯美塔那《第一弦乐四重奏》和德沃夏克《A大调钢琴五重奏》:
帕维尔·哈斯四重奏在2015年录制的斯美塔那《第一、第二弦乐四重奏》唱片在当年获得多项大奖,这是他们继2014年荣获留声机奖的舒伯特《D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死亡与少女”》和《C大调五重奏》之后,该四重奏组再次回归捷克作曲家的作品。
帕维尔·哈斯四重奏组成立于2002年,以20世纪上半叶捷克作曲家帕维尔·哈斯 (1899-1944) 的名字命名。自2004年以来,该四重奏组赢得了许多著名奖项,包括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一名、BBC音乐杂志室内音乐选择奖、MIDEM古典音乐奖和三项留声机奖。
《留声机》杂志评价帕维尔·哈斯四重奏“代表了捷克传统的最佳品质——温暖、洪亮、个性、强度”。
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作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听众。特别是《第一弦乐四重奏》,不仅以其强烈的叙述性和戏剧性闻名,更成为探讨作曲家生命历程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帕维尔·哈斯四重奏(以下简称PHQ)的演绎下,这部作品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成为深受乐迷和评论家喜爱的经典录音之一。
自传性的第一弦乐四重奏
斯美塔那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876年,是一部极具个人色彩的作品。彼时,他已因梅毒导致完全失聪,却在生命的低谷中选择通过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副标题“我的生活”揭示了其创作初衷:用音乐描绘他充满激情、梦想与痛苦的一生。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每一部分都浓缩了斯美塔那人生的重要片段。第一乐章以其悲剧性的开端引人入胜,贯穿全曲的下行点状动机象征了作曲家命运的沉重。第二乐章则是一曲带有波尔卡风格的快板,展现他青年时期的欢乐与舞蹈激情。第三乐章是深情的慢板,带有明显的抒情性,犹如斯美塔那对爱情的温柔追忆。第四乐章则以爆发性的情绪结束,全然展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与最终的妥协。
帕维尔·哈斯四重奏的独特演绎
PHQ对这部作品的演绎因其独特的音色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而备受推崇。他们不仅继承了捷克弦乐四重奏的传统,还通过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洞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在第一乐章开头,PHQ通过中提琴奏出的深沉旋律立刻确立了音乐的戏剧性核心。这一段落在PHQ的演绎下显得尤为丰富和迷人,中提琴的音色饱满而富有层次,与其他四重奏团体的版本形成鲜明对比。随后的提琴对答也展现了PHQ对细节的高度关注,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叙述的意味。这种处理不仅强化了作品的戏剧张力,还让听众更直接地感受到斯美塔那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第二乐章的波尔卡段落在PHQ的演绎中充满了生命力和戏剧性。他们选择了一种更“粗犷”但又不失优雅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捷克民族舞曲的节奏特质,这种“粗犷”不仅强调了作品的地域性,还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接地气的活泼与幽默。尤其是小提琴模仿风琴的音效,仿佛置身于一场乡村集市的热闹场景,充满画面感。
第三乐章则是全曲最抒情的部分,在PHQ的演绎下,体现了某种近乎“歌唱”的特质。大提琴在这一乐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彼得·雅鲁塞克(Peter Jarůšek)赋予大提琴旋律一种深沉的歌咏风格,与第一小提琴的对话更是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温暖。这种处理方式相比塔利赫四重奏(Talich Quartet)的版本更加温暖,少了一分悲怆,却多了一分人性的柔情。
第四乐章的戏剧性高潮是PHQ处理上的另一个亮点。当第一小提琴拉出那记高音E时,听众仿佛也听到了斯美塔那耳中刺耳的鸣响,象征他痛失听觉的瞬间。在这个片段,PHQ的演绎尤为震撼,他们以爆发性的张力和丰富的动态变化再现了这一决定性时刻的深刻冲击。此后,音乐进入尾声,逐渐回归平静,仿佛是作曲家对自身命运的无声和解。在PHQ的手中,这段结尾既充满复杂的情感又令人感慨万千。
第二弦乐四重奏的革新性与争议
相较于《第一弦乐四重奏》的广泛认可,斯美塔那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则更具争议。这部作品创作于1882年,距离作曲家去世仅剩数月,因此带有某种“临终遗言”的意味。与第一弦乐四重奏不同,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情绪更加复杂,结构也更具实验性,被认为是其“病态思维”的体现。然而,PHQ通过大胆而敏锐的诠释,揭示了这部作品的深度与价值。
尤其是在第二乐章中,他们以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处理了矛盾的旋律线条。中提琴的“微风般”旋律与小提琴的愤怒音型形成鲜明对比,而PHQ成功展现了这两种情绪间的微妙平衡,使听众感受到一种既混乱又和谐的张力。
第三乐章的开头更是PHQ演绎的亮点之一。他们将这一段落的悲壮情感发挥到极致,那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这种处理方式让听众意识到,尽管作品的情绪复杂且充满不安,但其核心却包含着斯美塔那对艺术与生命的最终追求。
斯美塔那的弦乐四重奏以其深刻的个人叙述与大胆的音乐革新成为弦乐四重奏文献中的瑰宝。而在帕维尔·哈斯四重奏的演绎下,这些作品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情感的敏锐捕捉,他们让斯美塔那的音乐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界限,与当代听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他们的唱片和现场演出,不仅是对斯美塔那艺术的致敬,也是弦乐四重奏表演艺术的一个巅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