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主创团·小番茄
今年高考出分后,许多学霸的采访视频在网上刷屏。
比如武汉三中考了708分的学霸张煜东。
他的学习笔记随着他的高分一起上了热搜。
可以看到,他的笔记做得相当到位、详细、工整,简直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
而他也谦虚地表示,自己天赋其实并不高。
之所以能够考高分,不过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能够坚持认真做笔记。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很多时候,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关键,就在于自律。
我研究了近年来多位高分学霸的成长经历,惊讶地发现:
你的孩子是否自律,取决于这5个教育习惯。
是否经常给孩子高质量陪伴
江西高考状元刘梦曾在采访中提到: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全靠父母。
因为他们从小培养了她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妈妈,给了她高质量的陪伴。
原来,刘梦的妈妈每天都会帮女儿整理错题,将每次考试出错的题目收集起来后,按不同的类型整理好,再帮女儿汇集到错题集上,便于女儿针对性训练。
每个自律又上进的孩子,背后一定浸润着父母用心陪伴的汗水。
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自觉学习的。
孩子是否能从“他律”走向“自律”,高质量的陪伴,是第一道关。
陪伴孩子不是监督孩子写作业,而是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自主预习、独立思考、整理错题集、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好习惯养成了,孩子自然而然会变得自律自觉。
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这样说过: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他养成习惯。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每个自觉的孩子的背后,都站着长期高质量陪伴的父母。
是否让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儿童教育家杨杰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男孩刚上一年级时,妈妈就每天盯着他写作业。
男孩觉得烦躁,做作业时,总是东摸摸西搞搞,妈妈不催他就不动。
时间久了,他就直接无视妈妈的催促,跑到一边玩自己的,本来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的作业,他总是一拖再拖。
最后结果就是,母子俩为作业斗争一晚上,孩子就是只字未写。
尹建莉老师说:“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
孩子学习不自律,往往是父母陪伴的过程,用言语催促、监督批评,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感。
这也是为什么 “被逼着、催着学的孩子,会越来越不爱学习”。
烟台市高考状元傅子聪在采访中就透露,自己的父母从小学开始就不陪他写作业。
而是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他自主的权利,让他自己规划学习。
遇到难题,父母也不会帮忙解答,而是让他自己查找资料,这让他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因为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主权,傅子聪一直保持着一种热情,自律性十足。
当一个孩子有掌控感,他们才有自发的动力去学习,去探索生命的方向。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上有足够的自主权,这样他们才会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中去,对待学习有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是否及时给孩子正向反馈
教育博主@阿留 曾讲过,有一位母亲向他咨询:
我家孩子今年刚上初一,对学习没什么兴趣,记东西也很慢,被长期打击得没什么自信,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阿留的建议是,先给孩子找到一个主攻学科,比如这学期就提升英语,要提高30分;
这期间要不断给孩子正面的反馈,当他真的提高30分以后,自信心和动力都会随之而来,之后再提高数学、语文也更容易了。
其实,学习本来就是一场漫长又枯燥的修行。
如果父母总是动辄批评、打击孩子的自信,孩子就会产生抗拒心理,自然而然就不愿意学。
所以,不妨多给孩子一些及时的正面反馈,比如:
“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而且写得很认真,真不错。”
“你今天听课效率很高,吸收得很好,妈妈很为你开心。”
从开学时总考倒数第一,到高考以705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宁波男孩赵启琛就曾说过,妈妈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他谈到妈妈时充满了感激:
“我妈从不因我的成绩不理想而责骂我,在我迷茫失落的时候,她总是不断地鼓励我、支持我。”
正如赵启琛所说,他逆袭的秘密,其实并没有多么高深,只是因为父母不断给予他正向反馈。
要知道,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
积极的暗示以及正面的反馈,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富足、自信,更加有勇气挑战困难。
是否帮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知乎博主@弦歌缓缓 讲过自己的经历:
她在“鸡娃重灾区”的海淀当老师,有个学生很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为了孩子的兴趣能得到充分发展,父母开始读史书,并将里面的事件和情节,用有趣易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上小学后,父母开始带着孩子逛各个地方的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再根据笔记查资料,把背景故事讲给他听。
在大多数的同龄孩子忙着上各种课外班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跟着父母,浸泡在自己的兴趣领域中,高考时,很顺利地考上了某知名大学的历史系。
其实,真正的自律,从来不是靠逼或哄,而是激发内在动力。
你看那些真正能持久学习、自发学习的孩子,往往是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然而很多父母因为“学业至上”,剥夺了孩子的兴趣,也抹杀了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探索。
所以,父母可以通过挖掘孩子兴趣,帮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杭州15岁的初二男生屠彦博从小就喜欢观鸟,如今已经观测到了1600种国内外鸟类,还跻身于各大专家组成的裁判团中;
他甚至为了观鸟休学一年,去做一些鸟类志愿者的工作。
如今,他早早有了自己的目标,打算报考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生态学专业,并一直为之努力。
而这些,都离不开屠彦博父母的一路支持。
兴趣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孩子的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学习就变得不再枯燥无味,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是否能做到以身作则
白岩松曾说:
“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长。”
如果父母自己手机不离手、打游戏追剧,是没有说服力让孩子自觉自律的。
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
在《杂忆与杂写》这本书中,杨绛先生分享过许多儿时的经历。
她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把读书变成了一生的习惯:
“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
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此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作为父母,说千次百次不如做一次,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孩子在熏陶下学会自律。
江西南昌的学霸杨一鸣以726分,刷新了江西高考史上最高分:语文132,英语144,数学和理综均为满分。
据了解,杨一鸣在父母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
有人总结了全国68位高分学霸家庭的共同之处: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爸妈都在孩子面前看书,无论真假。
父母对学习的热爱,不断自我鞭策、持续成长的精神,会映射到孩子身上,在潜移默化中点燃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自律的父母,才能养出自律的孩子。
为人父母,唯有不断修炼自己,才能做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听过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过程,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萨,能帮孩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努力自律的孩子,绝对不是从天而降的,他的背后一定凝结着父母的心血和付出。
父母平常注重这5个习惯,培养孩子的自律,才能让他在未来成长道路上发光发热,不会因为懒散而失去实现理想的机会。
点个“在看”,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热血沸腾、向阳而生,不待扬鞭自奋蹄。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