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秦岭】李勃:以科普之力 守护秦岭万物生机

学术   2024-11-06 17:51   陕西  

《对话·秦岭》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中国网生态中国频道特别推出《对话·秦岭》栏目,特邀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生态毒理学博士李勃,一同探讨他对秦岭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秦岭生态保护科普工作,推动秦岭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网生态中国

李博士,您好!请问,近年来您在秦岭生态方面都开展了哪些研究?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李勃

我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聚焦在秦岭的真菌多样性,涵盖两个方向:一是秦岭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期望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物种,二是开展这些内生菌资源的利用,用它们来进行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这些内生菌的生活习性及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生防潜力。

秦岭中的“神奇真菌”
近几年,我们团队先后在秦岭的一些特有植物中发现多个子囊菌的新物种和新纪录种,同时我们也明确了猕猴桃、苹果、石榴等陕西主要果蔬作物的溃疡病、腐烂病等一些重要病害的病原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这些研究为陕西果蔬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网生态中国

秦岭作为自然与科学的宝库,在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给您带来了哪些思考?
李勃

秦岭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因环境和区域特点而形成,秦岭尤为特殊,南北差异大,地域跨度达1300多公里,涵盖丰富的地域环境变化,造就了众多生物。


我院前两年完成的《秦岭昆虫志》显示,秦岭的昆虫有3000多种,很多是特有种类。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主任岳明正在编写的《秦岭植物志》,目前统计秦岭里能记录的物种将近4800多种,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若加上苔藓可能会更多。这些丰富的生物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和应用潜力。秦岭里能够入药的植物,在药典上记录的就有1000多种,每一种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而其他未被研究的生物也并非没有价值,而是目前为止我们还尚未深入研究。


秦岭野生珍稀植物——华山新麦草


比如,小麦最早的原生物种是一粒小麦二倍体,现在的小麦是六倍体。80万年前,一粒小麦像杂草一样普通,50万年前出现自然杂交变成两粒小麦四倍体,从此开始被原始人类采摘食用。而到了大约1万年前,中亚两河流域的古人类开始种植小麦,到5000年前小麦传入我国。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类选育了很多优良品种,同时也导致原生物种的一些基因被淘汰和流失,这是不可逆的过程。因为我们在人为选育时会选择当时认为“有意义”的基因发扬光大,剔除不好的基因,植物便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发展。但现在发现,当年以为好的基因现在可能并不完全好,想回头纠正错误却没有材料了。


秦岭中的一级保护植物华山新麦草,在亲缘关系上就与小麦比较接近。现在我们食用的六倍体普通小麦,其中70%的基因不是小麦自身的,而是从一种叫山羊草的草身上传播来,华山新麦草和山羊草也很类似。如果不去保护秦岭的这些物种,我们可能会损失掉许多还没来得及开发利用的资源,而且当我们想重新研究现有的资源时,也会发现没有材料了。所以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虽然是个很宏观的概念,但具体到我们生活中又很具象,环环相扣,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只昆虫,一株小草背后却牵出一系列问题,并且最终问题会反馈到人类自身。

中国网生态中国

是怎样的契机,促使您投身于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普及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未来,您打算如何将秦岭这一独特的自然资源更深入地融入到您的科研和科普工作中?
李勃

实际上,我从事科普工作是偶然中的必然。2007年,我在日本神户大学留学,学校位于海边的狭长地带,一边是山,一边是海。经常在宿舍楼上看到,楼下学生们进行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如此既亲近自然、又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感慨,我和身边的孩子们都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2014年,因为岗位调整的原因,我开始分管院里的科普工作。也正是在这个契机之下,我就在想,我们科学院能不能组织一些亲近自然的夏令营活动呢?第一,我们背靠秦岭,有先天条件;第二,植物类、动物类或与生命相关的东西,孩子们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开始设计秦岭生态科学考察夏令营活动。

李勃在夏令营活动中为孩子们科普

秦岭生态科学考察夏令营活动与当时在2014、2015年盛行的其它科普活动很不一样。那时的科普活动很单一,只有简单的参观、摆展板、发传单,没有系统化的活动。而夏令营活动体验感很好,有相对较长的集中时间,让孩子们在一起相互交流、学习、沟通,学着自己处理问题。这个过程看似像“过家家”,但实际上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增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其实一直都在努力将我们科学院在秦岭的研究工作与科普工作进行融合。以秦岭生态科学考察夏令营为例,秦岭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为开展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该夏令营活动以模拟科学家开展科学考察为主要活动形式,以特色生物资源(如大熊猫、川金丝猴、朱鹮等)为研究对象,以保护生物学、植物分类学、真菌分类学、昆虫学、生态学等学科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相关领域专家的专业设计,形成符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活动项目,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夏令营活动的科学性。做科普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在科普时,会萌发新的思路,对科研工作是很好的辅助。所以我结合个人经历和受益,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科普。这些年,很多年轻的科学家们通过做科普,也提升了自身的科研工作。

同时,我们团队还在围绕秦岭内生真菌资源及其在疾病防治上的应用深入开展工作。我也会把我的一些思路分享给其他团队的人,大家共同进行实践。秦岭是一座自然宝库,蕴含着无尽的能量与奥秘,值得我们持续深入探索。
中国网生态中国

如何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秦岭保护的意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秦岭的保护与发展中来?您对此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倡议吗?
李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公众对秦岭保护的意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仍然面临很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认清新的形势变化。尽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已经是人人皆知,但是社会各界、各行业对于科普工作重要性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自去年ChatGPT问世以来,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大数据模型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创作能力,但是随之而来的伪科普和虚假信息开始大量充斥我们的社交媒体,并且屡禁不止。面对全社会日益高涨的广泛需求,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同时,社会各界打击伪科学和网络谣言、净化社会风气的呼声也愈发强烈。

此外,面对当前国内外纷繁复杂形势下的各种挑战,如何依靠科学普及来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前最重要的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全社会的科普责任。相关部门应该尽快组织研究和出台针对陕西加强科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规划方案,明确社会各层面主体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具体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与科技创新协同部署推进。同时,通过出台指导性意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实施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通过出台激励政策,督促企业履行科普社会责任。

李勃积极参与线下科普讲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山川载的是民族的传承和希望。

秦岭不仅是“森林宝库”,也是“人文主脉”,其中蕴含的丰富物种与地理环境、人文渊源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我们在做秦岭保护的宣传时,应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比如电影《长安三万里》讲述了诗词文化故事,我们在做秦岭保护宣传时,不能只浮于表面,仅仅宣传“大熊猫很可爱”这一类内容,也应从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多方面深入挖掘,让大家真正意识到秦岭生态保护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意义。
李勃:

生态毒理学博士,现为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六级职员。他多年来一直积极推进高端科技资源的科普化工作,为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200余场;开发20余项课程,累计培训中小学科技教师、科技辅导员2万人次;为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媒体撰写科普文章80余篇,二十余万字,阅读量超千万。先后荣获陕西省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先进个人、“典赞·科普中国”年度科研科普人物提名、全国科学普及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表彰。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为您提供秦岭基本情况,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动态信息、文件解读等,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