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物质是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对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重要作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分析测试所”)依托财政资金创新工程项目,面向生命健康、食药安全性及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聚焦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两大主要方向,开展了先进细胞模型构建、活体动物动态监测、食药品功能成分筛选和评价及绿色环保大气净化技术等关键分析测试技术研发工作,建立了活性成分的分析、制备、功能验证的完整技术链。
图1.中药活性物质制备
图2.巴戟天寡糖的作用机制研究
图3.微生物检测前处理样机
图4.远端趋化三维肝癌模型
项目组开发了具有远端趋化功能的三维肝癌模型,可用于食品及药物源活性物质的体外功能评价;研发了可检测活体动物大脑多巴胺变化量原位电化学检测技术和检测多巴胺基础值的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具有对检测对象损伤更小、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优势;建立了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刺激大鼠抑郁模型和基于高脂饮食喂养小鼠高血脂模型,提升了中药活性物质数据分析关键技术平台功能;开发了食品全链条风险信息自动采集和关联分析技术,研制了食品中微生物检测前处理实验样机;开发了环境样品和水生植物中全氟化合物、溴代阻燃剂等定量分析技术。
图5.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神经递质检测
图6.建立大气和植物叶片中9种溴代阻燃剂的分析方法
图7.表征夏季环境空气中BFRs的变化特征
项目坚持落实“出成果、出转化、出应用、出人才”的整体目标,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共建立《活体快速扫描循环伏安法检测神经递质SOP》《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神经递质SOP》《食品风险溯源技术》《水生植物中18种全氟化合物的测定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OP》《环境空气 气相和颗粒物中9种溴代阻燃剂的测定SOP》《叶片中9种溴代阻燃剂的测定SOP》《品质因子非靶向筛查技术》等操作规程及技术规范共7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巴戟天寡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植物样品中未知寡糖类成分定性检测的方法》《定量测定食品药品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方法》《基因在细胞铁死亡中的应用》共4项;在Mol Immunol、Chemosphere、Toxics、中华中医药杂志、食品科技、环境工程学报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7篇;主持及参与制订国家及地方等各类标准共2项,包括《循环经济绩效评价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寒区玉米田沼液机械化施用技术规程》;获得竞争性课题(国自然面上项目,82273527)1项;组织举办技术应用培训班4期,累计参加人员共100余人次,签订技术合作意向共3项,合同额达到60余万元,技术成果实现在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湘雅医院、北医三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北京赛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农集团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雁栖月盛斋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开展应用示范,与无锡百泰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科技成果转化意向1项;新建科研创新团队2支,培养科研骨干5人。
基于该创新工程项目实施,北科院分析测试所针对生物医药、食品、药品和环境领域中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功能构效的新兴分析测试技术高速发展和市场监管需求,建立了三维细胞模型和整体动物生命过程中活性物质原位检测技术、市场热销中药活性成分鉴定和功能构效检测技术、食品中生物危害因子检测溯源及品质活性因子鉴别技术,以及绿化、美观“双效”植物中关键活性物质与新环境污染物治理及功能构效评价技术,通过开发活性物质分析及功能构效的先进检测方法及推动技术落地应用,促进了首都生物医药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了首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守护了首都生态环境安全。
(安云鹤 文/图)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服务兴院、开放办院”发展战略,秉承“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追求,巩固提升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分析测试四个优势领域,持续强化科技智库、科学普及两个特色领域,前瞻布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信息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与健康、新能源与低碳技术四个研发方向,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科技力量,高精尖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国际和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先行先试政策的重要实施力量,全面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
如果你对北京科技、科普的
“大事小情”感兴趣,
就一定不要错过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