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市场上有一些不法中介假冒银行名义,向消费者推送办理贷款信息,打着正规机构、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洗白征信等极具诱惑性的旗号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但其背后往往暗藏着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甚至洗钱诈骗等套路陷阱。河北金融监管局发布2024年第11期消费者风险提示:防范不法贷款中介。
一、风险案例
李先生收到短信,“【XX银行】尊敬的客户,我行授权您387000元贷款额度于11月20日到期,无抵押、无担保、低息免费,可用日常消费,房屋装修,生意周转。查询利率回1申请办理回2拒收请回复R。”因生意周转急需用款,李先生回复2后,接到自称XX银行客户经理电话,声称可走内部流程便捷办理。一通操作下来,李先生不仅前期向XX账户支付高达9000元的手续费,且最终办下来的并非XX银行贷款而是年利率高达15%的小额贷款公司高息贷款。
二、风险解析
不法贷款中介只是为了诱骗消费者贷款进行虚假宣传,甚至有可能是电信诈骗不法人员。
风险一:骗取高额手续费。在消费者通过不法贷款中介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这些中介又会以各种名义要求消费者将贷款资金打入指定账户“走账",伪造“流水”。消费者一旦进行转账操作,这笔资金大多以“服务费用”等名义被截留,很难要回,消费者将面临维权困难。
风险二:提供名不副实的中介服务。不法贷款中介往往瞄准对贷款业务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问题的消费者群体下手,提供所谓的“优惠贷款”“迅速放款”服务;有些甚至会不顾消费者偿还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高息贷款。这些中介目的就是通过骗取高额费用快速敛财,而不是为消费者提供贷款服务。
风险三:诱导成为洗钱“工具人”。不法贷款中介往往以贷款放款业务需要大量银行流水为由,吸引、诱骗消费者提供个人银行卡,将诈骗所得资金存入消费者的银行账户,要求消费者到银行网点取现并交给指定人员。提供银行卡、帮助取现的消费者不仅无法获得所谓的贷款,反而沦为电诈“工具人”,成为犯罪链条中的一环,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三、风险提示
(一)通过正规机构获取贷款服务。如果有借款需求,消费者应首先通过银行等正规机构的官方渠道进行咨询或者办理。如果确需中介服务,注意核实中介机构资质,详细了解中介服务合同内容,切勿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虚假宣传行为。
(二)理性评估自身及贷款条件。消费者向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申请办理贷款时,要注意查看综合息费成本、还款要求等重要贷款信息;坚持诚信理念,向正规机构提供真实贷款申请资料,珍惜个人征信,理性借贷,及时还款。
(三)切勿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消费者应注意防范超出贷款合同约定的转账,警惕以“刷流水”“走账”等为由的打款要求,防止资金被骗。如发现自己陷入不法贷款中介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