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星风采 | 商学院中马科考团队调研纪实

文摘   2024-08-07 13:12   重庆  

南京大学商学院中马中国经济及其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发展经验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是由郑江淮教授发起的、旨在研究一带一路中国经验与全球产业链的暑期实践项目,该项目由郑江淮、吴振华、杨昊峄3位老师组织,14名同学参与

截至目前,本次暑期实践项目已经被马来西亚东方日报等多家马来西亚权威新闻媒体,以及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总商会、光磊钢结构等官方微信公众号相继报道,其影响力跨越国界,彰显了本项目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马来西亚经济部官网与马来西亚本地新闻媒体报道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下面请跟随我们一起看看每日行程与收获吧!


01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所


7月22日上午,团队访问了马来西亚国立大学马来西亚和国际研究所,研究所所长Sufian Jusoh教授热情迎接。首先,Sufian Jusoh教授对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和研究内容及方向进行了介绍。随后,双方开始访谈,高级研究员Andrew Kam Jia Yi副教授、研究员Muhamad Azwan Abd Rahman博士、博士生Tan Kay Kiang参加访谈。

马来西亚与国际研究所的老师和我们3位指导老师首先对双方共同关心的课题进行了交流,如全球价值链、ESG、中马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情况等等,并对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于绿色发展问题,Andrew教授指出,马来西亚虽然有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宏观经济规划,也在为此进行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但在绿色法律法规的出台,碳交易等新型绿色机制的推行等具体措施的推行上还完成的不好。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东盟绿色发展的先锋,在未来能够也应该在东盟绿色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关于马来西亚对于高污染企业的政策,陈家强博士指出,这一般有三个阶段,取决于企业的污染程度:要求企业公开污染数据;法律限制;直接要求关停。两方的老师对中马两国环保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一些合作的可能。

紧接着Muhamad博士深入分析了新能源汽车在马来西亚没有广泛推行的原因,如政府的燃油补贴、有待改善的电车政策框架、人们传统的用车思想、马来西亚的能源结构不支持大规模较廉价的用电、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最终一致认为,汽车的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对于推动电动汽车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吉利以与当地品牌合资的方式,已经推出了电动汽车计划,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也进入了马来西亚市场。在未来,马来西亚可以推广合资模式,引入更多品牌,加大充电桩建设投入以促进电动汽车推广。

关于中马合作的未来,Andrew教授指出,马来西亚近期的一次民调显示,马来西亚有53%的民众支持马来西亚和中国应该在未来加强合作,因此中马合作有充分的民意基础,而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非常广泛。马来西亚在处理与大国关系上应该保持不要“选边站”,而是保持独立自主地广泛展开合作。

同时,南京大学的老师们与Muhamad博士就“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来西亚“昌明大马”理念的契合点以及两国双边关系的历史经纬深入交换意见,对马来西亚政府坚持在和平、人道、公正、平等的基础上推行独立、有原则、务实的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参与全球南方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参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马双方合作的光明前景与凝聚力。

02

马来西亚经济部


7月22日下午,科考团一行到访马来西亚经济部,受到经济部宏观司司长拿督苏哈娜博士及经济部国际合作司官员的热烈欢迎。经济部宏观司的官员首先向调研师生介绍了马来西亚的经济情况以及宏观发展规划。随后,同学们向司长寻求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与马来西亚“高增长高价值”的发展规划领域,如新能源、数字化转型等形成良性对接、马来西亚良好营商环境的构建的解答。同时,3位指导老师和马来西亚经济部的各位官员还就中国-东盟合作、马来西亚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中马投资贸易货币清算结构优化等议题进行了有建设性的讨论,收获了许多重要意见。

03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


7月23日上午,科考团前往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SERC, ACCCIM)开展调研活动,就“一带一路”建设话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简称中总),是华裔商会的联合总机构。其社会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工商界在经济课题上的权益与发展,积极与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马来西亚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团结。

会上,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光裕先生指出,目前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马方希望经济发展向产业链前端转移、延长本土产业链,以增加附加值。李光裕先生认为,“一带一路”第一阶段成效显著,希望下一阶段中方在技术转移中继续提供帮助与支持,并推动出海企业长期发展,更好地共建“一带一路”;同时,马方希望与中方开展更多教育领域的合作,如增加马来西亚本地学生赴中国高校进行交换学习的机会,从而为马来西亚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培育起一批后备人才。

在会后的交流环节,李光裕先生详细解答了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教授提到,保税区的建设可作为中马下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由中国出海企业进行相关配套投资,并向保税区引入更多科技型企业,产品出口、雇佣本地员工,实现合作共赢。

04

种植及原产业部


7月23日下午,科考团拜访马来西亚种植及原产业部,部⻓顾问拿督陈耀宗博士和司长谢志方热情接见,并与调研师生就马来西亚⼤宗农产品进出口、中马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马来西亚种植及原产业部是负责管理和促进马来西亚原产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其主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和资金援助,‌‌增加原产业产品产量和质量,‌以满足国内需求和促进出口。其不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同时开展原产业产品的监管工作,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安全要求,以实现原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马来西亚原产业部拿督陈在与调研师生交流时,详细介绍了该国在政府政策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最新举措和成果。拿督陈表示,马来西亚政府高度重视原产业和原材料出口,尤其是棕榈油、胡椒和可可等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为此,政府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拿督陈特别提到,马来西亚积极推进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提升了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对外资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鼓励国际企业在当地投资兴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马来西亚政府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确保产业发展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马来西亚政府还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升。

 随后,在会议室内,同学们从技术、产品、运营等多方面切入,围绕着技术转移、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劳工特质等方面向拿督陈与谢司长提出疑问,两位对科考团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悉心解答。

一带一路投资结构方面,拿督陈介绍说:“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量中资进入马来西亚。比起贸易,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于投资来说影响更大,特别是FDI的增加明显。”更详细的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民营,一种是国企。来到马来西亚的民营企业也有很多,尤其产品贸易中,我们从中国的进口额多过我们向中国出口,差异在10个多点。另外由于中美关系的机会,有很多企业在马来西亚设厂再出口。融资方面,多数都是贷款。因为成本最低。

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资项目属地化政策问题,拿督陈介绍到,这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下,某个项目日程比较紧急,中方会采取全包的模式,从设计规划采购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负责,这样效率很高,但是对于马来西亚本地来说,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经济价值,包括员工、技术、资金与土地,带动经济的循环。马来西亚更希望自身可以加入到项目建设中去,提高用工属地化与原材料属地化采购,这些可以给马来西亚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形成coexistence effect 如果只是中方单独做与中方从国内采购(为了效率) 这样对马来西亚本身的其他经济效益不强。值得关注的是,拿督陈特意强调了马来西亚土地政策与中方的差异对于项目工程的重要影响,在马来西亚做一个项目最主要的是土地,土地一天没有解决,工程不能进行,只是高谈阔论。马来西亚的土地拥有99年或永久产权。在法律上,把产业建在土地上面,如果土地拥有权不是你,政府拿回去的话,你要拿回你的高楼。在中国,土地都是国家的,所以征地在中国比起马来西亚方便得多。对我们而言,征地是一个很有挑战的事情。政府的地容易,私人的地就难,侵犯到他们的土地拥有权,就需要去合理谈判。

在交流中,有同学对于马来西亚政府对于外来资本的选择标准很感兴趣,拿督陈介绍到,这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战略方面的和非战略方面的。战略方面,马来西方当地的一些重要港口与重要铁路都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有着重要联系。像制造业这种战略意义没有那么强烈的,马来西亚政府看重其为国民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HGHV,即high growth high value。

随后,同学就马来西亚农业与种植业相关问题,与种植部负责人进行了深度交流。在马来西亚的农业与种植业技术方面,司长介绍到,马来西亚主要作物是棕榈、可可、胡椒等,水稻这样的粮食作物确实存在缺口。俄乌战争之后,国内肥料、粮食等价格飞速上涨,带来许多挑战。现在马来西亚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与综合性的评判框架,来确保整体的粮食安全与生产数量。同时,马来西亚受到地形影响,许多大型机械无法正常使用。但是现在正在逐渐通过物联网布局,推动智能农业、远程控制农业与精准农业,努力实现极少劳动力管理极大土地的目标,但是目前还在试用期。同时,也在进行小农主与粮食加工公司的合同式合作与集中式采购,以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目前来说,马来西亚的高科技农业管理技术没有大面积普及。主要原因是,马来西亚本地的小园主主要是50岁以上的农民,他们对于科技的接受程度与运用程度较低,不大面积推广智能农业是对于他们的一种保护。但是目前政府正在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教育普及,并且农业局会通过奖励科技使用推动智能农业转型。

拿督陈指出,通过这些努力,马来西亚希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双重目标。他强调,未来政府将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更多国际合作项目,确保马来西亚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积极姿态和务实举措。希望中马双方能够继续推进合作,共同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

05

中国中车—吉隆坡中车维保有限公司


7月24日下午,科考团参观了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孙公司——吉隆坡中车维保有限公司

在调研过程中,吉隆坡中车维保有限公司何源何总首先介绍了公司的主要产品、服务和发展愿景。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和动车组等,并已经有安邦轻轨线和米轨电力机车等交付产品。在服务方面,公司主要提供车辆新造、修理和维护服务。

在发展愿景方面,何总表示,中车希望落实本地化用功、制造、采购、服务和管理的“五本”战略,担当好文化传译者、人才孵育器、产业推进器和社会好邻居的“四种角色”,坚持零缺陷质量好、零投诉服务好和零距离感情好的“三零三好”原则,推进与马来西亚各界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介绍后的交流环节,公司管理人员热情耐心地解答调研师生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涉及中车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程和竞争优势。让我们了解到中国中车在进入马来西亚初期,主要是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业务,随后通过车辆维保服务打开马来西亚市场的突破口,扩大市场份额。近些年来,通过参与更多“一带一路”政府项目,公司业务规模稳步发展。在竞争优势方面,负责人认为公司已经由最初人力和物料等方面的优势转向现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

06

中国中交建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东铁项目总经理部


7月24日下午2点,科考团参访中国中交建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东铁项目总经理部

马东铁项目,也即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是这次调研的主题。中交建方负责人从项目历程,发展阶段,目标等多方面向调研团队详细介绍了马东铁项目的特点以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对策。

马东铁项目采用EPPC模式建造,中交建作为承包商提供工程,采购,施工,调试一条龙服务,减少了管理层次,从而有利于降低成本,加快工期进程。

中交建马东铁项目负责人邓总将马东铁项目特点总结为三高、三难、三大,目标提炼为建造高质量工程,沉淀管理体系,打造人才队伍,探索发展方式。着重强调了资源配置的属地化和人才培养的属地化,为当地培养建设和运营的人才,促进日后长久经营。

同学们了解到,马东铁项目是马方改善经济不平衡,打造经济走廊以及中方技术与产业链走出去的双方需求共赢,将促进中马关系达到新的高度。

07

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总商会


7月25日上午,科考团拜访了马来西亚中资企业总商会,与来自盈科律所、中国移动、中能建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商会代表进行交谈。

在调研过程中,中能建国际集团马来西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总、盈科马来西亚要主任和中国移动国际(马来西亚)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总首先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在吸引中国企业出海方面整体的政策、优势及现状。随后三位热情回答老师同学们的问题,沉浸的讨论后,同学们了解到了中资企业在马来西亚的投资目前仍以制造业和海内工程为主,马来西亚能源以煤电为主流,未来新能源发展光伏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在中资企业出海的同时,有一系列配套服务企业也跟随出海,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支持服务。

08

华为马来西亚公司


7月25日下午,科考团参访华为马来西亚公司华为称一直以来贯彻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策略,并且利用各地的优势,例如在具有先进审美艺术的法国建立设计中心,在日本建立先进的新材料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高端技术以及独特价值为华为服务,造就了华为在各个方面遥遥领先的优势。在这次参访过程中,华为负责人简要介绍了国际市场制裁对华为的影响。例如禁用Google服务导致其在海外市场的电子产品销售量严重下滑,但是华为称,在国产化率和创新研发方面的水平依然在不断提升,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互联互通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同时,华为公共关系负责人称,华为马来西亚分公司积极响应当地用工本土化政策,马来西亚员工的占比达到80%左右。在职位晋升方面,华为马来西亚分公司延续末位淘汰制的机制,每个岗位以三年为周期进行考核。在三年中表现突出则能够晋升。而排在最后5%-10%的员工,则会进入考察期,考察期内依旧不通过的员工会按照当地劳动法予以解雇。此外,对于在华为马来西亚分公司中工作的中国大陆员工来说,其选择是否回华为中国公司除工资水平外,还会考虑子女教育、个人偏好等综合因素。

09

光磊钢结构公司


7月26日上午,郑江淮院长率领科考团来到光磊钢结构公司,开启了最后一天的考察。

首先,光磊钢结构马来西亚分公司商务经理张永胜带领科考团参观厂房,介绍了他们所采用的大型设备,并且向我们现场展示了钢结构处理中的部分流程与大型设备的工作情况,这样如此近距离接触结构钢的车间生产与操作对于团队内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全新的体验,大家对钢结构制造业有了初步了解。

随后,在会议室内,同学们从技术、产品、运营等多方面切入,围绕着技术转移、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劳工特质等问题向张总提出疑问并积极讨论,张总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悉心解答。

讨论中,张总特别强调了马来西亚政府对于外来企业的雇佣员工属地化政策。目前,光磊钢结构马来西亚分公司共有员工超过100人,其中15人为中国人,其余全部为马来西亚当地员工或者外劳人员。通过员工属地化政策,外资企业在马来西亚进行项目投资与建设的同时能够为马来西亚当地创造出大量优质的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国民福利增长。

针对中资企业落地马来西亚生产时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张总主要分享了一下几点:一是由于中马两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的差异,马来西亚当地员工生产节奏较为有限,生产效率相比于中国员工较低;二是由于马来西亚的签证办理政策过于严格,对于学历等指标非常重视,导致部分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无法从中国转移到马来西亚从事管理与生产,对公司正常运营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当地招工政策规则与国内差异较大,需要在马方规定的网站上进行信息发布或者委托猎头公司招工,这部分的费用较高。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来自中国的高科技机械设备数量显著增加。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对中资企业落地马来西亚中涉及到的技术转移问题很感兴趣,张总细心介绍到,一方面马来西亚当地希望自己的企业也可以掌握高水平技术,生产高技术设备,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马来西亚人与企业会主动研究进口设备,参加广交会等国际性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另一方面,中资企业也会向马方企业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如果马方购买了国内的机械设备,制造商会全程培训企业的技术人员。但是制造商的核心技术与商业机密不会轻易进行转移。

10

联塑集团马来西亚分公司


7月26日下午,科考团来到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联塑马来西亚工厂,小组成员与企业工作人员密切交谈,并实地走访了工厂内的生产车间。

调研伊始,联塑马来西亚工厂总经理李裕翔李总向调研成员介绍了工厂基本情况。交流中调研师生了解到,包括联塑在内的众多民营企业,主要以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出海。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跨国并购能够使工厂拥有现存的客户来源和销售渠道,而绿地投资则需要从零开始打造品牌和开拓市场。但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在出海时都需要考虑当地的商业环境、文化多样性程度等因素。

随后,李总与联塑其他负责人带领调研师生参观工厂生产车间。

访谈中李总与同学们交流时也涉及了技术转移相关话题,中国出海的民营企业能够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提高本地人力资本水平,同时也会推动本地供应商、承包商的技术水平。但是,如果选择从国外进口相关工程材料,则难以对当地的技术水平产生明显溢出效应。

参观车间时,同学们发现车间的自动化程度并不高。针对这一疑问,公司管理人员解释,尽管联塑国内生产基地的数字化水平很高。但一方面,联塑马来西亚工厂保留了不少并购之前的机器设备。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政府为保障本地就业,对当地的用工本地化具有明确规定,要求企业采用一定比例的本土工人。相比于国内,联塑马来西亚工厂的生产成本更高。原因在于,尽管国内机器设备的自动化在初始时需要一笔大额固定投资,但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远低于使用人力成本的费用,因此其后续的边际成本较低。一般来说,联塑工厂内大型机器设备的投资10-20年可以折旧回本,小型机器设备的投资5-10年可以折旧回本。而马来西亚工厂由于存在大量人力,其成本更高。

在本次联塑马来西亚工厂的调研中,同学们对中国民营企业出海的投资形式、产品标准、人员用工等相关情况有了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同时,调研师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座谈调研形式,通过走入车间、与员工共进晚餐,在这些“非正式访谈”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次中马科考项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供稿丨中马科考团队 全体成员

美编丨中马科考团队 王嘉悦

责编丨满天星辅导员育人工作室

商学院满天星学术实践科创中心


南商满天星
Hello!这里是南京大学商学院学术实践科创中心!商学院实践科创的最新资讯和满天星辅导员工作室的育人动态将在这里发布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