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县钱老楼钱氏乡贤

文摘   社会   2023-08-23 11:54   河南  
固始县钱老楼钱氏

 钱大方  钱学新

一、乡贤溯源

东汉孔融为北海相,以甄士然广祀于社,此为祭祀乡贤之始。明清时,凡有品学为地方所推重者,死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春秋致祭。明崇祯朝进士钱守廉,任御史、兵部侍郎、江南巡抚、陕西巡抚,日夜焦劳,遂病呕血卒于任,年四十九。抚臣某总理洪公承畴交疏入奏,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语。圣上亦稔鉴忠勤,有意大用,闻奏震悼,加赠太仆寺正卿,至今梓里德之,祀“乡贤祠”。清 梁章钜《称谓录·故绅》。

二、传统乡贤

随着时代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对故土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心内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慰藉。

三、钱氏乡贤

固始乡贤多出自于钱姓,固始县钱老楼钱氏是钱武肃王后裔。一世祖吴越国王钱镠,二世文穆王元瓘,三世忠懿王弘俶,四世文僖公惟演,五世暄,六世景山,七世,八世之望,九世源(原),十世祖,十一世岊,十二世亨孙,十三世张,十四世光,十五世尧,十六世名,十七世性,十八世山,十九世,二十世贵。二十一世公是迁固始县始祖,明穆宗隆庆五年(1572公由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辖)尽花街迁固始南金家寨。二十二世禹,二十三尚古,二十四必元后迁居双河。二十五世士盈、士望迁水注冲,兴钱家集,建钱老楼。二十六世广、二十七世有、二十八世著、二十九世修、三十世其,三十一世汝、三十二世培、三十三世源,至今已传至四十世。

从二十五世士盈、士公兄弟二人,在钱老楼建钱氏宗祠,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将自家的田地捐出一份,座落钱家集西祖师庙三斗冲,计种三石,租稞十八石,房一处,冲南北松草山两处,私三口,稻石器俱全,树木林榔,门窗户扇一并相连。兄弟二人同亲族议明,情愿以作祠堂香火之费,出捐于钱照石堂下为祠田,子孙永远管业。1

二十六广公,二十七世有伦有纲公,凡一切慈善事业,尽力倾助。有纲多隐德,忠厚传家,一身经纶干济杰出才也。公德、公益之事乡邻,有饔飱不给者,推食食不短褐不完者,解衣衣之债无力偿还者,焚卷而体恤之。固南石槽河往来之衢也,商民辅辏,事务殷繁,因山水泛涨,行者辄裹足莫前。随出资财木架桥,独立捐建大桥一座,不计工费,人视为坦途焉,上省宪给匾褒奖。官绅特“弘槅普渡”、“仁能济众二匾额奖其行,且石铭功以志不朽。2)

二十八世暉公,字著哲,邑之名士,惠人也,亦孝子者也。其父乐善好施,每岁整修石槽河桥梁,先人之善念不敢遗忘,墩公遗有斋薄,草创墨稿(家谱),先人之仁乐为扩充,是以邑侯特以“仁能法祖”匾额悬于庭。3)

二十九世暉公六子庠生毅修,邀其叔侄六门公议,桥渐毁坏,于嘉庆三十一年(1817)改桥为舟,并捐稞田四十二石,统交船户,作摆渡工时修理之费,以维久远。不料未及二十年船支损坏。暉公七子正修,倡另造大船一支。暉公八子景修出而襄助,捐钱造船。稞田仍归船主,随年以补船工食费用,至今船户无败坏,亦无敢有讹索行旅者。4)

三十世景修六子其溥,姿凛清淑,笃行好学,议修宗谱,草创墨稿一部。正修四子其愃,偕弟源顺,同珍围小稻七石稞租,以作祠祀费。5)

三十世其列长子庠生,龙光刻苦读书,教学严谨,关注谱谍,于同治17年(1873)癸酉正科赴省乡试6)

三十一世汝缙公、汝恩公,寻得徽州谱牒,与暉公墨谱相符合。汝玖公,不辞辛勤劳瘁,细心探访,敦本睦族,探本溯源,三公纂修固始钱氏谱稿。于乙丑年(1889)纂修家乘,付梓欹厥嘱。7)

三十二世培英叔汝赓公及侄儿源富等十一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9)又置公产十九石扩建祠宇,经营造就正殿五间兴办义学。8)

三十三世源樟公、源顺公,知敬宗收族,为天下第一之观念,于民国六年汲汲添修拜殿及两庑,则敬宗之念切,乙丑(1925)春提议续修族谱,源镇公监修。于是据资备材,分途采访,稽考至冬,为之定世系,辨支派,序昭穆,编纂纪载,核对,钱氏家乘,告竣鸿篇。9)固始钱氏从二十五世到三十三世,九代人前赴后继,一代代接续办理善事,受到褒奖。

纵观钱氏家族,紧紧围绕着修谱、立祠、设义学(义桥、义渡、义田)个主要环节,使钱氏文化,钱氏家风,代代传承,人才济济,兴旺发达,成为豫南大地望族。家谱是一种记载,一个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迁徙繁衍及其主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历史典籍。几代人持之以恒续修家谱,终于由清进士、知县何品藜作序而告成。立宗祠,亦尽尊祖敬宗之心,报返始之意,开传世之本。立祠族人投入了相当财力物力人力。修谱立祠也蕴着大家族的权力意志。尊教重学钱氏家族养成好学成风的氛围,良好的遗传基因,造就人才培养的基础。义田、公田、义桥、义度,救助贫寒子弟就学,为过往行人车马物质架义桥、设义渡。这种乡贤文化得以持续传承。清巡抚御史钱守廉逝于任上,进凤凰台乡贤祠。参与修明朝嘉靖《固始县志》的门人生员钱和,善官钱有修奉命祭祀孙叔敖祠等。固始钱王后裔,人才辈出,族人中有黄埔军校高材生,共和国将军,红军烈士,抗美援朝功臣,军功章一等奖,欧美硕士、博士,政府官员,位钱姓学科教授,三位固始县长,经商企业家。县乡村官员多于其他姓氏,直接为民众服务,以各种形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经济。

四、现代乡贤

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在外经商务工办事的人员,只要出身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当下。他们保持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乡贤文化给他们心灵的慰藉。

现在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使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能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上“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文化复兴。这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传统的社会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模范者和约束者。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社会公正的维护。我们当然不能回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应重视现代乡贤,以更好地让村民为有法度,价值引领、操守有规范。

“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乡贤文化。”已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自觉做“新乡贤”,带着对土地、对乡亲的深沉挚爱,为以解乡愁,续写乡贤文化,让人生再放光彩,成为一个热议话题,要赋予传统“乡贤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乡亲为纽带,真正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需要造福乡里,垂范乡邻,传播文明,以自身的言行影响、感染着乡民,谱写当代乡贤文化的新篇章,在城镇化进程中,凝心聚力,固本求源的榜样力量。

2016.7.5

注:(1)固始钱氏宗谱1514

2固始钱氏宗谱1623

3固始钱氏宗谱1624

4固始钱氏宗谱1626

5固始钱氏宗谱1631

6固始钱氏宗谱1634

7固始钱氏宗谱1635

8固始钱氏宗谱1643

9固始钱氏宗谱1652

 


河南钱镠研究会
钱氏宗亲文化交流,继承和传承钱氏优秀家风、家教,弘扬钱氏爱家、爱国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