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尊重科学,敬畏自然,共筑安全。为缅怀罹难同胞,弘扬通海人民面对灾难自强不息、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2025年1月5日,通海县举行 “7.8级大地震55周年纪念暨通海县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展”宣传活动,通过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展示,再次揭开尘封55年前那场大地震深沉灾难的真相。那是1970年1月5日,一个极为平常的漆黑寂静深夜,人们多数都已进入梦乡,一切显得那样平常而安祥。可是凌晨1时许,在通海县城乡大地及相邻的建水、峨山等县,突然山摇地动,房倒屋塌,呼救声混杂着哭喊声响彻大地。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世界政治环境非常严峻的环境下,全国人民正紧绷着一根弦,警惕防备着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是地震,以为是美帝苏修投放原子弹。部分从废墟里爬出来的人们,放弃抢救埋在土里的亲人,惊慌失措地往山上跑,边跑边警告孩子:“不能哭不能喊,是核武器打进来了。”也许是巧合,1970年1月4日20时许,通海县高大公社大寨村正召开社员大会,宣读上级文件精神,提醒大家要随时绷紧一根弦,备战备荒,防范“美帝国主义”与“苏联修正主义”的侵犯。仅过了5个多小时,地震就发生了,位于曲江河两岸的高大公社,8000多人中竟有2300余人震亡。仅普丛村70户人家,就有10户全部死难,全村死亡613人。位于震中位置的五街村,原有597人,194人死难,其中年龄最小的刚出生两小时。槽子村原有25人,20人死难,仅留下两位老人、一位妇女和两个小孩。老茅村原有150余人,有近50%的人死亡。通海县城一位苏氏老太太回忆说,地震那年,她有5个儿子,大儿子苏文怡刚15岁,而最小的儿子苏文俊还不到7岁。那天晚上,他们带着5个儿子在家纺石棉,一直纺到12时。孩子们刚躺下,大地震就发生了。夫妇俩焦急万分地呼喊着儿子们的名字,一直熬到天亮。解放军来了,从深深的废墟里,刨出了5具被压得奇形怪状的尸体。观音村的钱学德,1月4日结婚,夜里正在闹新房的时候,地震发生了。他匆忙拉住新娘子的手往外跑。跑到天井时,一根木头正好打中新娘的头部。在地震中,他家死了4男4女,只剩下他和父亲、小妹三个人。埋葬亲人的时候,他和父亲用皮带拴着尸体,背上山,匆匆埋下。8具尸体,父子俩花了4天时间,挖了8个洞,来回上山8次。代办村有一个妇女,地震前三天生下一个男孩。地震时,这位妇女和婴孩不幸遇难,人们把这娘儿俩刨出来放在一块。当人们掩埋完其他死尸再返回来埋这娘儿俩时,突然发现,那个婴孩已经醒来,不哭不叫,正扑在他娘的尸体上吸食乳汁。驻扎在高大乡的公路建设七团,有15个刚下夜班的民工到厨房里吃饭、烤火。地震时,一堵60公分厚的土墙向他们压去,未等他们明白发生什么事情,许多站立着的人就被墙体从头压向脚掌。当人们把他们刨出来后,看到的是一幅被地定格了的惨状:15个人变成了15团肉饼,变形的嘴里还含着饭菜,烤火的人则被烧成了焦尸。与通海相邻的驻峨山县锦屏乡解放军某部通讯团营房里,刚刚在1969年冬季征兵中光荣入伍的136名女兵,正在这里接受集训。大地震发生的顷刻,姑娘们以军人的速度飞快地奔出营房。在寒冷的夜空下,她们仅穿着内衣和内裤,发呆地站着。只听一声哨响,部队首长发出了“保护油库”的动员令。这时,女兵们才发觉自己穿得这么少,羞涩之心使她们涨红了脸。她们看看自己的营房尚存,就不约而同地冲进去寻找衣服。须臾间,一次强烈的余震发生了,营房顿时全部垮塌,这群豆蔻年华的女兵们就这样全部惨死在屋里。通海县革委会主任、军代表付国林,在地震后不久就及时从蹲点的镇海大队赶回县委,面对一片混乱和危急面前处乱不惊、指挥若定,站在县委大院的废墟上召开县常委会,并简洁明确的指示:通海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就设在这里。请大家注意做到三条:一是用毛泽东思想宣传、发动群众;二是领导干部、党员带头到最危险的地方抢救群众;三是抓好阶级斗争,防止阶级敌人破坏。同时,要求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尽快修复架设被损毁的广播线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科学的抗震救灾理念,宣传发动群众理性面地震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创伤,化悲痛为力量,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积极开展自救互救。他们把最深的痛苦咽下去,化入自己的血液与心灵,把坚定不移的抗震救灾行动,作为对死去亲人最好的怀念。这是可敬重的抉择,也是最感人的悲痛。高大公社革委会主任李祖德一家十口人都被埋在土里。他挣扎出来之后,并没有来得及去救自己的亲人,而是马上跑到公社立即布置救灾工作,成为抗震救灾的带头人、好榜样。天亮之后,乡亲们看到有飞机在上空巡视和投放物资。有些村民误认为是敌机前来轰炸,纷纷进入树林躲避,后来从广播中得知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利用飞机在空投食品、衣物,苦难的脸上终于露出难得的笑容,向空挥手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随后还从广播宣传中知道了这次灾难,不是美帝苏修放原子弹,而是发生地震自然灾害。大家逐渐从恐惧心理中释放出来,冒着持续不断的余震危险,自觉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动中……地震发生后,进入通海的主要公路山体滑坡、飞石滚落、路面塌陷导致交通阻塞,还掩埋在废墟中苦苦挣扎的受伤灾民急需抢救。哪里有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解放军的身影。驻建水的解放军0272部队干部战士赶到后,滚石飞落、风沙扑面的险境中,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疏通公路的行动中。他们苦战10个小时,终于把巨石、泥土阻塞的公路修通,让救援的人群和车辆急驰而过。路上的勇士还有公路七团的工人,尽管没有机械帮忙,但他们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和勤劳的双手,配合部队搬开巨石,清除树木和泥石,苦战十个小时,终于把阻塞的一条生死运输线修通。在观音乌刀村,部队干部战士冒着严寒,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搭桥9小时,把长50米的木桥搭架起来,保证医疗队顺利进入村子,救治受伤群众。他们还不顾阵阵余震的生死考验,苦干了一个通宵,把废墟里活着的村民和耕牛全部抢救出来,护送到安全地带实施医疗救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解放军某部,进入通海地震灾区后顾不上休整,就召开动员会,并成立前方指挥所和后方救护站,有组织、有领导地投入了救援工作。玉溪、昆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各地的军队或医疗队乘飞机、火车、汽车或步行,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义无反顾、争先恐后地奔赴通海地震灾区,全力以赴开展救死扶伤工作。许多战士和医务人员用大爱与死神拼搏,换得了受难者的存活,努力治愈着地震所带来的创伤。把许多废墟下埋着的村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北京医疗队72名队员,于1月5日夜,乘专机赶到昆明,又乘汽车赶到通海。一下车,立即奔赴全县7个乡镇(公社),抢救伤员。上海医疗队从26个医院抽调260名医务人员,仅用2个小时的时间,就到达机场集合。上海市的主要领导到机场上,给医疗队交代了任务。他们赶到通海后,编成7个队,分别到县城、九街、四街、河西、杨广、里山、高大,从1月8日至22日,共诊治了伤员41185人次,抢救干部群众3204名,进行手术治疗39次。四川省由十三军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四川医学院等8个单位,共128人,组成四川慰问医疗队,于9日赶到通海。在以后救援工作中,共治病20000余人次,做各种手术500例,抢救重伤病人29人,治愈126名重伤者。在那个“红色”年代,大地震发生后,中央提出了十六字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灾区人民则主动提出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宣传口号是:“千支援,万支援,送来毛泽东思想是最大的支援。”当时通海共有16万人口,仅慰问信就收到了143000多封,还有大量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几乎每个人都能领到一份。当时的中国“山河一片红”,林彪、四人帮当道,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关于这次地震的震级和灾害情况无法得到应有的传播和报道。直到2000年1月5日,在通海县举行的“通海7.8级大地震30周年祭”纪念活动上,政府才首次披露海通大地震的死伤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对一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伤害的7.8级大地震做了迟来的新闻发布:1970年1月5日凌晨1时0分37秒,在云南省通海县发生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烈度为十度强。翻开云南省档案馆所藏1970年6月15日《地震受灾情况统计表》,看到如下数据:地震造成338456间房屋倒塌,15621人死亡,26783人受伤,16638头大牲畜死亡。通海大地震是20世纪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人数万人以上的三次大地震之一(仅次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云南省近176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被称为20世纪云南地震之最。在那个备战备荒特殊的年代,防美帝苏修的宣传早已深入人心,而防震的知识则匮乏得近于零,以至于地震发生的当晚,很多村落不敢点火照明,更多人跑到山上躲藏,失去了救人的第一先机。待到部队陆续赶到,这个千疮百孔的震区才开始稳住救灾的阵脚。救人、埋尸、医伤、发粮、建房……这中间流传着很多感人的事迹。红宝书和毛主席像章的发放,给受灾群众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灾区拒绝了很多的物质援助,还抓紧生产备荒备战,同时掀起一个学习毛主席思想的新高潮,集体性的早请示、晚汇报恢复如旧。精神援助成为各个慰问团发放的主要物品。地震发生后,灾区先后收到数十万册《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数十万枚毛泽东像章,十多万封慰问信……通海县高大乡政府至今还留存着十余袋当年未曾发完的红宝书。在通海大地震两周后,也就是1970年1月17日,全国第一次地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中提出地震预测预防的理念,这也标志着我国在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事业的正式开始。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便开始全面重视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从抗震、科普宣传、应急演练、物资储备等方面建立完备的防御体系。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铭记历史,尊重科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55年后的今天,通海县举行 “7.8级大地震55周年纪念暨通海县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展”宣传活动,仍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活动现场,工作人员一边向群众递上精心编制的防震减灾手册,一边耐心讲解其中关于地震预防、紧急避险等实用知识要点,帮助群众更好地掌握应急技能。在展板展示区,图文并茂的展板,详细讲解了地震的成因、通海震灾历史及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引得众多群众驻足仔细研读。在应急装备展示区,各类先进设备陈列整齐,专业人员现场演示了破拆工具、救援机械及地震探测设备的使用方式。在模拟救援示范区,大家认真观摩心肺复苏操作,而每个步骤示范员都做得一丝不苟。防震减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努力营造全民参与防震减灾的良好氛围。【 声 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原文发布),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拍摄者、提供者与本平台所有,人物照片不得盗用,违者必究!
【主编简介】唯吾知足,昵称:秀儿;原名:李桂芬,业余作者,阳光军魂主编,西西微刊编辑。曾经的文工团演员,歌咏比赛多次获奖的“青年歌手”。倾心于兰花与大海,喜欢文字、爱看书、爱唱歌、爱朗诵、爱配音的满族女子,微笑面对生活,相信美好!最激励自己的一句话: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微信:LGF1384151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