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滇中喀卓文化.魅力通海兴蒙乡
.张 彪.
展示高原蒙古族喀卓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为推广兴蒙蒙古族喀卓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2024年12月14日至16日,云南通海喀卓文化系列活动暨首届“喀卓杯”国际射箭邀请赛在兴蒙乡举行,在为期三天的系列活动中,分别开展了精彩纷呈的射箭、摔跤等项目比赛,同时还以丰富多采的蒙古族歌舞表演、篝火晚会,还有经贸交流、云品集市、手工艺品展示,观赏高原蒙古族传统村落,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向来自省内外及国外来宾献上文化盛宴。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崇文习武项目,也是那达慕节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蒙古族射箭比赛分立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射箭比赛,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射箭的场面非常壮观。射手在颠簸的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发箭,一马三箭要在规定的跑道上射完。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族长筒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上百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蒙古族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带领蒙古族打天下,让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就此被称为骁勇善战的民族。但好多人都会问,蒙古族不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策马奔腾,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吗?而且,很多人只知道蒙古族是游牧民族,放牛放羊,住蒙古包。
然而,云南也是有蒙古族的,而且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蒙古族聚居地,他就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也是云南省内保留蒙古族特色较多的蒙古族聚居区。兴蒙蒙古族乡,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乡人民政府距县城10千米, 区域总面积4.77平方千米, 截至目前,兴蒙蒙古族乡有户籍人口5810人。兴蒙乡的蒙古族,是1253年随忽必烈的大军征战云南时镇守通海西北要塞曲陀关,驻守杞麓山的蒙军官兵留下的后裔,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兴蒙乡蒙古族居住的地方,位于风景优美的杞麓湖畔,行政区划由公社、大队演变成为现在的民族乡,辖区共有中村、白阁、下村、交椅湾、桃家嘴五个村。村子里的老人说,当年的蒙军,因为觉得通海的风景迷人,在元兵撤走时,就有一部分不愿回去,在此落脚了。
历经750年的风雨洗礼和沧海桑田的巨变中,经历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转变,勤劳、勇敢、纯朴的蒙古族人民在与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语言、服饰、歌舞、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等具有独特的风韵,文化底蕴丰厚,颇受世人关注,对外影响与日俱增。每年的达慕节却另有一番风味,展示出云南通海独有的高原蒙古族文化。
据史书记载,元朝时代,通海兴蒙蒙古族乡区域,是蒙古骑兵后勤部队沿凤凰山分布而形成的村落,分为上营、中营、下营,老本营设在下营(今兴蒙乡下村)。伴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乡村振兴的发展,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人民群众,也在悄然由粮农向果农蜕变,目前已在省内外享有“甜瓜之乡”的美誉。
通海籍退役军人 张彪
2024年12月18日
【 声 明 】本文由作者授权原创首发(原文发布),图片视频由作者、小雨、秀儿提供,版权归拍摄者、提供者与本平台所有,人物照片不得盗用,违者必究!
【主编简介】唯吾知足,昵称:秀儿;原名:李桂芬,业余作者,阳光军魂主编,西西微刊编辑。曾经的文工团演员,歌咏比赛多次获奖的“青年歌手”。倾心于兰花与大海,喜欢文字、爱看书、爱唱歌、爱朗诵、爱配音的满族女子,微笑面对生活,相信美好!最激励自己的一句话:抱怨没有用,一切靠自己!微信:LGF1384151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