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一建”事④|叶幸先:腿勤、口勤、手勤、笔勤,真正做到“学一行爱一行”!

文摘   2024-12-20 19:39   浙江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曾鼓励大家:“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浙江一建建企75周年,集团微信公众号特推出【一辈子做一“建”事】专栏,将视线投向在集团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平凡人,去了解他们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把高远志向转化为生动现实的故事。


1976年入职

一建工作42年


采访对象:叶幸先

浙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昨      天

采访组:叶老师,请您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叶幸先我出生在一个建筑世家,是一个“建”二代,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建筑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6年,我从初中毕业,进入浙江一建做木工,从最基础的木工做起,到木工翻样最后成为项目经理。我一直在第四分公司,陆续参与过浙医二院脑科中心项目、浙江出版大楼、杭州日报大楼等项目,并取得了木工高级技师和建筑工程高级工程师双项职称。

青年时期的叶幸先

退休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乌龟潭的变迁》,追忆了四分公司的发展历程,也是算是为集团,为第四分公司留下一些回忆。


今      天

采访组:叶老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写《乌龟潭的变迁》时的经历吗?


叶幸先:我退休后常常回忆起在集团四分公司时的工作经历。四分公司成立时间早,有着一批又一批一心为公的领导和技术精湛的工匠,建造出众多经典工程,所以我决定写一篇文章,把这些内容都记录下来,于是就动笔写了《乌龟潭的变迁》。

八十年代浙江一建第四分公司基地正门及内景

由于四分公司的基地有过变迁,很多资料都不够完整了,尤其是涉及到具体年份的内容更是难以核实,而这也是在写这篇文章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于是,我多次向父亲叶金潭以及公司老同志们请教、求证。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老同志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尤其是朱潜同志提供的一建历史沿革表,为我写这篇《乌龟潭的变迁》提供了年份上的依据,我也非常感谢热情提供资料的各位老同志。



采访组:叶老师,能和我们聊聊您做项目经理时印象最深的经历吗?


叶幸先2002年,我在考出项目经理证之后来到了浙医二院脑科中心项目担任项目副经理,这也是我第一次做项目经理,同时担任项目总施工、生产经理。

浙医二院脑科中心(钱江杯工程)

浙医二院脑科中心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两项难点。一个由于地下室回旋加速器有核辐射,我们需要在四周用重晶石混凝土砌筑1.5米厚的顶板以及1.8米厚的墙体来隔绝核辐射。重晶石混凝土容易离析,所以不能用机器搅拌,只能人工。于是我们的工人在模板上每隔1米左右就打一个洞,人爬到洞里进行搅拌,耗费了很大的力气。第二个难点在于脑科中心顶楼设立了面积达700平方米,能容纳5吨重直升飞机停靠的屋面停机坪。屋面停机坪需要能承受直升机降落的巨大冲击力,所以我们在混凝土中添加了钢纤维提高混凝土的抗冲击力,并且采用钢筋多处标点的土办法来提高停机坪的平整度,最后我们的停机坪平整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还收获了前来做试验的飞行员的大力夸奖。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项目也陆续获得了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优质工程)、浙江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等荣誉,收获了众多的好评与认可。


明      天

采访组:叶老师,您对一建青年有什么寄语吗?


叶幸先木工又要动脑又要动手,是一个比较万能但干起来辛苦的工种,而且第四分公司又是以装修工艺闻名省内。所以在父亲“行行出状元”的教导下,同时也为了自己能够一步一步学习进步,我常常笔记不离身,把学习到的新知识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方便自己日后再复习。这个习惯也让我受益匪浅。

青年叶幸先(左)与项目同事正在检查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我总结了八个字送给新一代的一建人——“腿勤、口勤、手勤、笔勤”。只有多到现场,在施工现场多多请教前辈、记录所思所学,并真正上手实践才能够成长起来。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老一辈优良传统,“学一行爱一行”,不断坚持学习,砥砺前行、不负韶华,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收获回报的。



王少卿:我想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永远做一建的“王师傅”



许伟民:勤勉敬业、守牢家底,为集团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郑信渭:不打折扣做好项目管理工作,绝不突破文明安全底线


浙江一建
关注浙江一建集团,了解一建发展动态,宣传优秀企业文化,掌握行业发展资讯,集聚传播国企改革发展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