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韦
#BG
2015-2020:西南某985-建筑学
#工作经历
2019年一段设计院实习
2020年本科毕业上岸家乡住建局公务员
01
现在都还记得2015年夏天,刚刚拿到高考成绩单的那天很开心,超常发挥加一点运气,让我有了冲击985的底气,最终将某西部985大学填成志愿,然后仗着自己分高,嚣张地选了5个专业(都是类似电气、计算机之类的理工科)。我看着最后一个专业的空格发呆,对着那本指导手册翻了又翻,最终不知道是鬼使神差还是阴差阳错填了一个“建筑学”,于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感谢平行志愿,让我在建筑学最高分的时候喜提5年建筑学大礼包,成为建筑学的一员。
刚开始确实很爽,建筑学没有高数的压力(大一通识课除外),没有繁杂的论文,同班的漂亮小姐姐又多,上课氛围也很随意,一开始真的觉得自己选对专业了,但是期末老师的主观打分让我只能始终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水平,家里难以供得起的国外留学,让我注定只能成为建筑学里的一个平平无奇之辈,抑或一只牛马。
实习是大四的那个暑假开始的,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才从大学里建筑学幻想的纸上谈兵到真正地把所学到的东西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去看待。6月底大四建筑学早已没有什么重要的考试,怀揣着成为建筑学“专业人员”的热切和对建筑学从业高薪的幻想以及踏入职场的自立期盼也让我毅然放弃了这段考研备战的关键时间,辗转到了上海某私立设计院实习。
当时家父不忍我受苦,转了九千块钱巨款支持我到上海实习,然而由于公司在浦东,非常靠近陆家嘴,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单单是租房就已经让九千块钱折损三分之一,因为实习只计划了三个月,所以只能考虑短租房,而为了省一点房租,跟同行的男同学一起只租了一间单身公寓,至今无法忘却当时两个男生挤在一张床上的两男境地。
图 / 难得的7点下班拍的杨浦大桥
02
万事开头难,但建筑学是开头难,后边更难。一进公司因为对单位结构的不熟悉导致我们很不适应,而且由于单位里普遍都是30-40岁的中年骨干,使用的技术全是老旧的SU2013版本以及2012版本的CAD加上2014的天正,仿佛让我回到了大一的那年,各类新式软件里面,我们毅然抛弃了成为主流生产力的软件,投入了revit、犀牛等更高效的生产工具之中,工具的回退让我俩无所适从,甚至同学已经开始摆烂,而我又花了几百块钱买了SU的课程打算从零开始。
这还不算最难的,8-9点下班已然成为一种常态,紧急任务来临11-12点下班也是正常,偶尔的凌晨2-3点让项目组那个三十出头的姐姐看起来已经年近五十。而作为男生,一个新来的男生在单位几乎没有任何关注度,只有不断压过来的任务,这让在大学心高气傲的我们顿觉落差感巨大。
终于在八月底,同学说,他不干了,于是跟公司不辞而别,但公司依然联系到了他,非常人性地给他补上了八月份的实习工资。而我苦苦坚持没有换来我所期待的东西,只有孤独感让我养成了下了班要去黄浦江边走走的习惯,看着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地方,心里却莫名地生出一种落寂感。感觉这个地方那么大,那么富裕,却没有一个地方是属于我的。
图 / 上海的房价令人迷茫
九月份终于结束实习的时候,HR说你留下,项目组很认可你,工资可以免你实习期,直接九千起步,清澈的我差点心动,但当我办完交接手续,最后一天离开公司的时候,去常去的那家小饭馆吃饭,老板竟然记得我了,我说要走了,他却低头不说话,只是默默地在我的面里加了个煎蛋,一时间居然有点不舍,但想到那位姐姐的未老先衰,我还是流着泪在去机场的路上打电话给家里说我愿意回家考公。
图 / 外滩金碧辉煌,而我只能是一个过客
图 / 我很喜欢杨浦大桥,这张图当了我很久的壁纸
03
于是10月份,过完国庆,我便投入紧张的准备之中,跟着室友的考研节奏一起,他们准备考研专业课,我准备申论和行测,其间因为是班委又是少数民族,这在四川非常吃香,辅导员挽留我,让我直接考四川的公务员,但或许是天意,等我下定决心的时候,报名却在前一天晚上已经截止,于是只能专心备考家乡。
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考前一周居然主动找到辅导员让她帮我面试,可能是传说中的抗压训练吧,但现在想想还是很感激当时导员的支持以及那么努力的自己,让自己得以“专业对口”进入了家乡某市级住房城乡建设局,成为一名小小科员。
图 / 家乡mini版的杨浦大桥
还没入职的时候就碰到了疫情,建筑行业的重创自不必多说,我很庆幸自己在最关键的时刻进入了体制内,没有赶上疫情导致的设计院裁员热潮。而踏入体制内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没有了画图,没有了对生产工具的要求,每天就是处理文书和收集各种表格,上下班规律得不像话,8点上班,晚上6点下班,中间还有12点到3点的超长午休。当然了中途也有加过班,但8-9点仅是偶尔了,很多时候的加班是指晚半个小时下班。
于是我便有时间去社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晚上的时间都属于自己,周末的时间随心所欲。后来应单位工作安排,我又下派到村里搞乡村振兴驻村,那两年虽然只能住在村里面,但是异常的自由,而且村里没什么年轻人,咱一到村里,村里村外都来看,听说是个高材生来村里,而且群众的朴实和热情也让我有了很强的归属感。某年过年跟家里亲戚聊天说到驻村,我说我们村怎么样怎么样,亲戚还以为是我老家,老爸打断亲戚,指着我说“他对自己老家都不会说‘我们村’咧。”
图 / 村中的湖光山色,没有纸醉金迷,只有山山水水
04
但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其实也一直在问自己,这样的转行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不可否认的是,我的转行完美躲开了疫情三年的风波影响,但要说体制内是一个好的选择也并不尽然,一眼看得到头的路子,政治白身的家庭背景注定了我在这条路是有上限的。而现在的我早已在频繁的社交和大量的文书工作中遗失了自己建筑学的专业水准和能力。再想转行的成本我可能已经负担不起,自己已经套牢在这个岗位之中。
图 /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当然回头看看自己的同学,近半数的人也跟自己一样步入了体制,少量家庭优厚的留学归来光鲜亮丽,不少保研的同学也在设计院四处奔波为了生计,但不论是哪种选择,我都庆幸自己当初的回心转意。
建筑学给我带来的不仅有五年美好到幸福的大学时光,也有遇难求知的坚韧和毅力,更有对我人文和美学的培育,虽然回到最初,建筑学可能是阴差阳错,但我至今觉得人生最精彩的不是早已预知结果的命中注定而是没法控制的阴差阳错。所以其实我还是很感谢建筑学的,它就像一个老朋友,虽然现在联系少了,但是一想起学建筑的那段时光,就会觉得虽然酸甜苦辣但真的很幸福。
写在最后:有同样想考公进体制想法的小伙伴,多坚持,多刷题,面试一定要练,要大胆说,身边有好多例子都是笔试无敌,一到面试就卡壳,最后被刷下来几次的,中公教育这些平台都不错,题一定要刷当年的,祝马到成功。
- END-
撰写:不可韦
编辑:小樱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