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昏下的展览中心 ©张灏
设计单位 徐昀超建筑工作室Atelier Apeiron(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建成时间 2024年9月
本文文字由徐昀超建筑工作室(深总院)提供。
“今年冬月,到现场开馆协调,是我的第127次巡场。跨越六载,往返深珠,工地上下穿梭,每次万步有余,建筑从无到有,缓缓生长……
我希望这座文化艺术中心,如同横琴的山水自然,慢慢滋养人们生活的无限生命力。”
△ 文化艺术中心与珠澳城市夜景 ©Schran Image
横琴文化艺术中心面朝天沐河,背靠小横琴山,西邻天沁园城市公园。建筑顺应“横琴山水”的天然轮廓,遵循“以空为用”的中国传统哲学,运用“中西合璧”的连续圆拱空间,在自然与人之间营造出一种呼吸与共的“能量之场”。在这里,时间与空间由光编织成一片诗意的小小世界,围绕人们的生活缓缓展开,并持续激发城市的内在活力。
这座建筑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大胆采取“九馆合一”的策略:巧妙地将美术馆、科学馆、文化馆、图书馆、书城、档案馆、长者中心、青少年宫、成长中心九大功能区域科学布置,资源共享;构建知识中心、演艺中心、博览中心,既相互连通,又融为一体;进而形成具有文化浓度、艺术温度、高混合度的“城市第三空间”,为横琴创造出一座面向世界的超级文化艺术客厅。
△ 南侧入口广场 ©吕毅鹏
△ 落日余晖下的建筑 ©Schran Image
横琴自然优美,绿水青山,起伏延绵。然而天沐河两岸高楼林立,已成为垂直都市。于是我们放大视野,在天地山水之间重新找回自然的尺度。
建筑天际线由小横琴山起,向南自然弯垂,水平延伸至天沐河畔,形成优雅飘逸的一道弧线。在垂直都市的背景中,我们创造出水平舒展的公共空间,开放而亲切,活力而诗意。
△ 屋顶公园 ©张灏
从天沐河彼岸望去,建筑上承青山,花园层层叠落,轻轻漂浮在绿水之上。屋顶百草,四季长青,花鸟虫鸣,诗意盎然。还在施工期时,这里就已经成了飞鸟的乐园,晚上可以听到悦耳的虫鸣。
在钢筋水泥体块之间,建筑本身成为一座山丘、一条河流,自然而然,融入大地。我们从未想过设计一座地标,而是为人们营造一处自然之境——建筑自成山水,人们乐在其中。
△ 沿天沐河鸟瞰 ©Schran Image
建筑中有三个巨大的拱形空间,通透开放,如同一幅立体的山水的空间画卷,向公园、向河岸、向城市水平展开。
巨拱的灵感源于森林与树木。人们喜爱在森林中漫步,树干垂直高耸,树冠水平交织,下面自然形成了拱形的空间。大自然把枯燥的“密度”变成了有趣的游戏,走在树荫之下,既有围合感,又通风透气,随阳光还能拥有光影的变化。
△ 拱形客厅 ©Schran Image
整座建筑的“空”无处不在:面向西侧公园的连续圆拱空间、南侧临河的18米挑檐空间、屋顶的巨大采光天窗,每一个孔洞都让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多孔建筑,更是一座会呼吸的建筑。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人们都能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和节奏。
△ 南侧18米挑檐空间 ©吕毅鹏
三个拱形大厅比例各异,将自然界最原始的美学巧妙地呈现于人们眼前。在展现神秘魅力的同时,也在人们内心深处唤起了最原始而圣神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回顾六年的历程,整座建筑从策划到设计,从建造到运营,正是一个“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过程。
△ 多功能展览中心入口 ©Schran Image
建筑以平行透视的空间,让每个拱洞的时间同时呈现在到访者的眼前。如同东西方绘画共通的叙事模式:在一幅画中,时空交织在一起,在观者和画面之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场。
△ 拱与广场 ©Schran Image
我们希望打破传统固化的建筑类型学,以统一场的模式,跳出功能与空间的循环,消解建筑与场地的界限,模糊空间与空间的分隔。
文化艺术中心既不是九个相互切分的空间,也不是混在一起的功能。各个场馆有如人体的各个器官,相对独立又协同运作。
△ 艺术大街 ©Schran Image
三个连续的拱形大厅成为穿梭时空的纽带,巧妙地将文化艺术中心的各功能区域融合,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
△ “书山”平台 ©Schran Image
在建筑内部,可以欣赏到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聆听悠扬的音乐,观看精彩的演出,或享受静谧的阅读时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活动,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叠加,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能刚刚还了一本书,就碰到一位穿着芭蕾舞服的舞者在面前经过。
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用几何的方式去规划时间的场景,让每个人、各种事件、不同空间,无限组合,共同演奏时空的交响诗。
△ 多功能展览中心大厅 ©Schran Image
屋顶花园设有不同标高的主题平台:低层为环绕式庆典花园,为空中婚礼或各类聚会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中层是台阶式户外表演舞台,将天沐河的美景尽收眼底;高层是一个漫步生态花园,可以在天空书店旁享受一个宁静的下午茶时光。
△ 屋顶公园 ©Schran Image
建筑之外,这片“场”继续延伸,与城市融为一体。晚上,围着建筑转一圈,总能发现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虽然建筑没有开放,但周围已经开始聚集人气。
比如,年轻的乐队开始在罗马剧场的中拱檐下排练。在音乐声中,八米进深的巨拱空间变成了天然的扩音器,效果好得出奇。
△ 南侧架空广场 ©Schran Image
期待如有一天来到这里,可以忘掉建筑,忘掉时间,忘掉空间,以心的尺度,体验美好与无限。
△ 演艺中心入口广场 ©张灏
光,赋予自然美学在时空之场中的持久活力。白昼星光,深夜阳光,大地圆月……我们希望在这座建筑中,构建出一场场奇妙的光之游戏。
每个拱都是光的如意门。走进每一个拱,就是进入一个不同的世界。同样,走出每个拱,又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 水中倒影 ©Schran Image
走进文化艺术中心,光经过各种孔洞进入室内,以直射、透射、散射、反射、折射等各种方式制造场景,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呼吸。
高拱以“水晶书山”为径,为各类读者营造出层台叠落的立体书房。上空的镜面光环将地面的一切反射倒置,同时也把公园的绿色映入室内。
△ 从图书馆看向公园 ©Schran Image
中拱以半圆形罗马剧场为核心,与飞跃上方的光桥共同围合出戏剧性的演艺场。舞台以自然为背景,这里成为独特的演奏空间。
△ 演艺中心剧场退台 ©张灏
低拱有九个“月亮”,深深的圆形孔洞将自然光散射到空间中,同时让科学馆与美术馆上下连通,随日光而变化无穷,带人们进入梦境般的独特场景。
△ 黄昏下的展览中心 ©张灏
各种光与材料反射性、空间透明性产生了奇妙的叠加效果,让人感到重力消失,仿佛飘浮在空中,带来意料之外的超现实感。
△ 展览中心看向公园 ©Schran Image
白天,人们在每个拱内可以远望公园,感受自然的河岸美景。晚上,夜幕低垂,灯光与星光交织,三个通透的拱形大厅发出柔和荧光,如同三轮大地圆月,成为公园里各类活动的梦幻舞台。
△ 公园清晨中的文化艺术中心 ©Schran Image
建筑与公园的空间互为背景,呼吸与共,连为一体。雨夜,几位年轻的芭蕾舞者在拱下排练。那跳动的光影,被映射在悬挑拱璧上,就像活了的岩画,让人神往。
也正是那个瞬间,成就了这座建筑的自我解放。它离开建筑师的预设,开启了自己的生命。那是一种自发的,在每个使用者的心中,渐渐生长出来的一个个小小世界。
一切才刚刚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
△ 文化艺术中心与远处的澳门夜景 ©吕毅鹏
设计图纸 ▽
△ 三层平面图 ©Atelier Apeiron
△ 剖面图 ©Atelier Apei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