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龙塘村
23把扫帚“扫”出洁净美
“唰、唰、唰”……每天清晨,扫地声从东沟镇龙塘村汪梅山湾传来,村民们扫完房前扫屋后,干干净净地开启一天的生活。这也成为汪梅山湾一道独特风景。
为什么村民会有这种生活习惯?
“这还要从9月份开展清洁家园活动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志一语道出了原因,为鼓励每户村民都能主动参与到清洁家园工作中来,村里决定采取向村民奖发扫帚的方式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第一次奖励扫帚时,村里特地“大张旗鼓”地到那些经常打扫房前屋后的村民家里,把崭新的扫帚发到对方手里。得到扫帚的村民又高兴又自豪,其他村民看到这情景也跃跃欲试。就这样,得到一把村里发的扫帚成为一种荣誉,主动参与的人越来越多。
龙塘村汪梅山湾村民在清扫房前屋后卫生
“为保证奖发扫帚的公正性,村里选了老党员、小组长、网格员、保洁员、村民代表等参与打分,每月一评比。这样,奖发扫帚就成了村里的一项公共事务,村民们比、学、赶、超,得扫帚成为村民的“骄傲”。
村民余春桂第一批被奖励发放了扫帚,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几户村民都学了起来。
“最开始只有几户得到了,现在住在湾里的23户村民家家都得到了扫帚。”张文志说,目前全湾已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创村湾环境的良好局面。
在“一把扫帚”带动下,龙塘村汪梅山湾不仅干净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发生较大改变。
汪梅山湾进湾入口处有一块杂草地,村里规划用来建设小游园,涉及村民陈太华家的宅基地。一开始,陈太华并没有想让出地块,在看到村湾环境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后,不仅主动让出了土地,还积极参与其中。
一把把小小的扫帚,在龙塘村成了“魔法棒”。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道路沿线到村尾坑塘,处处可见人们挥动扫帚的身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PART02
伯岩村
吴婆婆的“无视”到“重视”
“吴婆婆,今天又是你来‘巡逻’啊!”每天清晨,前往村委会上班的小彭经过东沟镇伯岩村刘益仕湾的路口,总会遇到清扫的村民吴婆婆。
当下,“清洁家园”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刘益仕湾不少村民积极响应号召,自发组建清洁小组,针对湾组卫生开展常态化巡查。吴婆婆是清洁小组中的一员,几乎每次“清洁家园”行动都会有她的身影。但在几个月前,她对“清洁家园”行动的态度是漠然的,甚至可以说是“无视”。
然而,几个月的时间,她的态度为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与吴婆婆一起清理家门口的卫生
故事还要从9月的一次村民大会说起,那天村党支部书记刘会铁耐心地解释着清洁环境的重要性。吴婆婆一边听着,一边在台下嘀咕着:“今天扫了明天还不是脏了,管不了几天,都是花架子工程……”
会开完了,吴婆婆也没有把此事放心上。一天,村湾在搞清洁行动,大家行至吴婆婆的家时,发现院内有不少垃圾还散发着异味,便准备上前进行清理。
“停停停……”吴婆婆见大家拿着垃圾袋就要把自己拿来喂鸡养鸭的“宝贝”全扔了,连忙制止说:“这些都有用,不能丢!”
经过村民苦口婆心劝说,吴婆婆才不情不愿清理了。“为了‘做样子’,把我家东西都扔了,我看你这个‘花架子’能摆几天。”由于丢了不少“宝贝”,一连几天,吴婆婆都黑着脸。
但没过几天,吴婆婆主动拿着扫帚清理村民房前屋后的垃圾,这让许多村民不解。
面对大家的好奇,吴婆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原来,这段时间,她看到了70多岁的焦大妈,还每天坚持拿着扫帚清扫村道;看到了张绪贵把自家门前的杂草地修整后种上了好看的花草;看到了刘师傅利用空余时间为村湾的建设免费出力……
“我以为就是走走过场,没想到大家都在出力,这几个月,村湾的环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再不能拖大家后腿了。”吴婆婆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环境整治是别人的事,现在明白了,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刘益仕湾的故事,就像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激励着更多人为了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吴婆婆从“无视”到“重视”,正是这场行动最生动的写照。
PART03
朱山东村
13名“一凰村嫂”挑大梁
早晨7点,沼山镇朱山东村杨一凰湾刚刚热闹起来,一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身影已经忙碌在村湾保洁工作的第一线。
“杨大爷早上好,您家今天垃圾分类得很好,谢谢你,继续保持。”“大娘,您家门口的枯枝落叶和白色垃圾帮您清理干净了,平时请您多费心,保持门前整洁。”说话的是杨一凰湾的“村嫂”张枝玉。
自从负责本湾环境卫生工作以来,她主动学习垃圾分类、上门宣传,参与清扫、清运工作,朱山东村作为全国文明村,张枝玉日复一日地努力,为村湾环境贡献力量。
朱山东村杨一凰湾“一凰村嫂”在清理村湾垃圾
“在杨一凰湾,与张枝玉一样的‘村嫂’还有12名,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已经75岁,形成了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良好风气。”村党支部书记杨裕喜介绍,大家聚在一起,组建了一支“一凰村嫂”的队伍,共同为村湾环境建设发力。
“杨师傅,我们把你家那废弃小花坛的杂草清理干净了,并种上了一些花,你有空的时候记得浇浇水。”“村嫂”陈友枝的行动和温和的话语,令花坛的“主人”杨道检有些惭愧。此后,他主动参与到花坛养护工作中,爱人陈东连也加入了“一凰村嫂”的队伍。
在清洁家园工作中,“一凰村嫂”不仅充分发挥女性柔性、亲和的独有优势,带动大家积极参与村湾环境清洁,并提建议、献良策,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杨一凰湾原有的活动广场因年久失修,地面坑洼不平,老人和小孩在活动时,存在安全隐患。“村嫂”在了解情况后,向村委会报告,召集村民代表们开会,决定对该广场进行改造。
在“村嫂”的带动下,大家投工投劳,仅用了7000元的材料费,就将8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所,改造成了一个包含篮球场、健身器材的运动休闲场所。
截至目前,“一凰村嫂”带动村民参加搬柴草、除杂草、清河塘、疏巷道劳动累计2600人(次)。
PART04
王铺村
“一元模式”走出好风景
11月15日,记者走进沼山镇王铺村,路边房屋错落有致,院落明亮清爽,道路交叉口和村民较为集中的地方整齐摆放着分类垃圾桶。然而,曾经这里路旁、塘边随处可见垃圾,环境脏乱。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王铺村党支部书记袁海波道出玄机:以“一元模式”探索出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换来村民自治意识大转变,迎来人居环境的大提升。
此前,作为省级贫困村的王铺村,一直顶着“环境差生”的帽子,房前屋后脏乱差,污水横流臭味刺鼻,村民们一边抱怨环境又脏又乱,一边又重复着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两委”想尽了办法,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和村民座谈交流,村干部意识到,只有真正激发村民的主人翁责任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铺村山下袁湾,群众投工投劳铺设路沿石
经过镇、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多次开会商讨,“一元模式”应运而生。没想到,这种模式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效应。
一元钱能做啥?
“通过 ‘一元模式’,村里公共区域的卫生有人打扫,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有人监督,垃圾不再乱扔,我们村里的环境焕然一新。”袁海波介绍道,“一元模式”就是动员全村699户,每户每月每人捐出1元钱、一年捐出12元,村集体按全村2765人,村级每人配套1元钱,用于聘请村民担任“巷道长”,每年1万元用于评选卫生户奖励,搭建资金平台,巩固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成果,维护村湾环境。
“一元钱”看似微不足道,却“治”好了王铺村的“顽疾”,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和责任心,营造出自觉爱护环境的氛围。
年近70岁的村民王爹爹,自从交了一元钱后,以前家里脏得下不了脚,现在家里家外收拾得整整齐齐。村民袁顶证看着村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不由得感叹:“垃圾不见了,环境变好了,生活更加舒心了,更多人选择留在家乡,村里也越来越有人气。”
投入“一元钱”,治理大成效。王铺村“一元模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真正实现环境卫生共创、共享,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