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是企业的另一张名片
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
企业经营是否合规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经营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归集经营主体登记审批、年报公示、行政执法、抽查检查、投诉举报、信用修复等各类信息,为经营主体精准绘制全生命周期“信用画像”。
截至目前
已实现17.1万户经营主体
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全覆盖
今年初,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双随机”监管工作实施意见》,对各类涉企信息进行汇聚整合、关联分析和数据挖掘,加强对企业经管行为和运行规律的分析,将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的经营主体,按照信用风险状况,由低到高分为A类(信用风险低)、B类(信用风险一般)、C类(信用风险较高)、D类(信用风险高)四类,其中,A类经营主体58212户,B类101258户,C类9354户,D类2214户。
“此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按月更新,不仅是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精准画像,也是实现精准监管的重要依据。”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日常监管中对A级企业无事不扰、有因必查,B级企业降低频次、常规监管,C级企业重点检查、重点监管;D级企业严格检查、严格监管。
如果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监管执法由部门“各自为战”变为“协同作战”,那么“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则是对这项改革制度的一次升级。
在专业领域方面,我市实现知识产权、食品流通、产品质量、特种设备、计量等10多个专业领域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全覆盖,助力解决监管领域人少事多、专业性强等难题。同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深入推进“牵头部门吹哨、责任单位报到”1+N联合抽查,结合信用风险状况,将抽查比例、概率与抽查对象的信用风险程度挂钩,实现对高风险主体“无处不在”,对低风险主体“无事不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据了解,除监管执法外,信用风险分类结果还在行政审批、资质审核、荣誉评比等方面得到充分运用。在全市“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活动评选中,均参考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择优进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