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浙大团队探索空间共轭发光机制,为发展发光材料体系带来理论指导
科技
2024-11-11 17:04
北京
“我们这篇纯理论工作能在
Nature Photonics
发表,反映出空间共轭型有机发光材料这一方向正在逐渐受到领域内的关注和认可。”浙江大学张浩可研究员表示。
图 | 张浩可(来源:张浩可)
据张浩可介绍他和课题组的这项理论研究,为深入理解聚集体的光物理特性提供了新视角,并为构建高效的弱作用基发光材料奠定了基础,能够给有机功能材料带来全新的基础理论和功能化应用。
同时,虽然该团队聚焦于探究基于弱相互作用力的发光材料的空间共轭机理,但在研究伊始他们就曾思考过应用场景。“毕竟新理论的发展,也是为新技术和新材料服务的。”张浩可说。
目前,他认为比较有前景的两个应用方向是生物体探针和发光纤维。
对于生物体探针来说,它能结合弱作用基发光材料的结构独特性,有望开发出兼具荧光蛋白和传统小分子荧光染料优势的下一代生物体探针,从而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对于发光纤维来说,目前课题组和浙大高分子系张兴宏教授合作已经初步实现了相关应用的开发,它能让一些常见的纤维产生本征光致或电致发光行为,并且不需要进行任何掺杂,因此在下一代柔性电子器件上将会产生重要价值。
(来源:
Nature Photonics
)
为发展发光材料体系带来理论指导
从 20 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人们在一些非共轭、非芳香的聚合物体系(如脂肪族聚酰胺胺和聚酯等)中观察到了反常的可见光发射现象,然而这在当时从事光物理研究的学者看来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基于成熟光物理理论可知:要想得到高效和长波长的发光材料,需要构建具有离域 π 电子的稠环结构,比如构建苝酰亚胺和 BODIPY 这样的结构。
由于聚合物结构不确定性,尤其是其中较难除去的催化剂或某些微量副反应产物,导致光物理领域的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发光来自杂质,而非其本征发光行为。
即使到了今天,这种类型的论文在投稿时还是会被审稿人普遍质疑杂质问题而被拒稿。
当然,这个质疑也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接受的,因为在讨论一个材料的性能和构效关系时,如果结构是不确定的,那么去讨论后面的内容确实会显得有点海市蜃楼,同时在一些研究工作中它的聚合物纯度的确达不到光学测试要求。
2020 年,张浩可回到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开展研究工作后,他希望彻底搞清楚反常发光行为的背后原因,以便在目前成熟的光物理理论框架下实现突破,从而解决上述机制难题。
为此,他和课题组定下这样一个研究策略:构建非共轭“多芳基烷烃”这一小分子模型。该模型有着明确的单晶结构,可以清晰地构建出构效关系。
对于这一想法他表示要追溯到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读博期间研究的非共轭四苯乙烷分子 [1]。
在这个分子体系之中,他曾经明确观察到了空间共轭效应。但是,当时这篇论文并未揭示出构效关系。
进入浙江大学工作之后,张浩可团队在多芳基烷烃的空间共轭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进展 [2],同时他也认为这一机制确实能为领域内发展带来一定贡献。
“当我在跟不同的光物理领域专家交流时,也逐渐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构效关系。”其表示。
利用这一机制,可以在构象和基元电子结构上,针对空间共轭强度进行可控性调节,从而为发展特殊的发光材料体系带来理论指导意义。
(来源:
Nature Photonics
)
8 个分子的反复合成和反复表征
具体来说,本次课题由该团队的博士生徐清洋完成。徐清洋也是由张浩可独立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生和第一届博士生。
从徐清洋加入该实验室开始,便确定了本次课题的研究方向,整个研究耗时三年之久。
第一年,徐清洋合成了一系列分子,针对这些分子的结构加以表征之后,测试了这些分子的光物理性质。
初步结果显示:该体系中的一系列分子展示出十分优异的光物理性质,但是针对其背后的原因,该团队当时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不过,张浩可预感这个课题会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因此他建议徐清洋继续完善课题。
同时,要深入地思考背后机理,尤其要思考为何仅仅改变萘环的连接位点,就能对光物理性质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在张浩可和徐清洋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又花费一年时间针对课题进行多次完善,并针对论文中的 8 个分子进行反复合成、结构表征和光谱数据收集,从而让数据的可重复性得以确保。
并在第三年针对这些分子的独特光物理性质加以总结,借此发现了单分子构象和聚集体多级结构对其分子内空间共轭的协同调控效应。
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于空间共轭发光机制的理解,也提升了对于关键科学问题的把握能力和解决能力。
日前,相关论文以《基于超强空间共轭构筑高效有机发光体》(Efficient organic emitters enabled by ultrastrong through-space conjugation)为题发在
Nature Photonics
(IF 32.3)。
徐清洋是第一作者,张浩可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3]。
图 | 相关论文(来源:
Nature Photonics
)
其中一位审稿人评价称,随着分子中 1-萘基基元数量的增加,空间共轭的强度会出现显著增强。尤其是 111-TNM 分子表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固态绝对量子效率。
因此,这一研究结果突出强调了分子构象和聚集体协同效应在决定材料光物理特性方面的关键作用。
目前,本次研究体系主要是基于非价键共轭体系。然而,他最近发现在具有扭转结构的共轭分子体系中也存在空间共轭效应,并且它还表现出抑制部分振动能级跃迁强度的独特性质,这意味着其能帮助提高弱作用基发光体的色纯度。
因此,他和团队将探究在扭转型共轭分子体系中的空间共轭效应,将空间共轭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光物理理论机制。
与此同时,该课题组已经开始利用虚拟筛选来进行弱作用基发光材料的开发。
这种方法非常高效,目前他们成功开发出已知体积最小(或之一)的有机近红外荧光分子——二嘧啶甲烷。它的本体最佳发射波长为 700nm,发光量子产率高达 25%[4]。
此外,张浩可也在利用机器学习和虚拟筛选结合的方法来开发高效弱作用基发光聚合物。“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再次给大家介绍新成果。”张浩可表示。
参考资料:
1.
J. Am. Chem. Soc
., 2017, 139, 16264-16272
2.
Nat. Commun.
, 2024, 15, 6426; 2022, 13, 3492.
J. Am. Chem. Soc.
, 2023, 145, 21104; 2022, 144, 7901; 2021, 143, 9565;
Angew. Chem. Int. Ed.
, 2024, 63, e 202413751; 2024, 63, e202403827; 2024, 63, e202318245; 2023, 62, e202306762
3. Nat. Photon., 2024, 18, 1185-1194
4.
Chem
, 2024, 10.1016/j.chempr.2024.08.022)
运营/排版:何晨龙
01/
卤化物体系迎重要进展:科学家研发软硬双极性捕获剂,促进卤化物水系液流电池应用落地
02/
打开胶体纳米材料高温合成新大门:科学家研发砷化镓量子点,熔融盐体系也能合成多纳米晶体
03/
移动设备自动化新进展:科学家设计AI自动化框架,提升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便利性和效率
04/
科学家制备高性能水凝胶半导体,兼具高迁移率和高柔软度,能实现生物组织与机器间的信息传输
05/
大卫贝克华人学生打造蛋白质新技术,摆脱对于天然配体的依赖,实现靶向性蛋白降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IyODUzNA==&mid=2649759829&idx=3&sn=aea89f647b5a3e53591352dc206ac79f
DeepTech深科技
DeepTech 是一家专注新兴科技的资源赋能与服务机构,以科学、技术、人才为核心,通过科技数据与咨询、出版与影响力、科创资本实验室三大业务板块,推动科学与技术的创新进程。DeepTech 同时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独家运营方。
最新文章
科学家开发无柱纯化高性能蛋白质制备方法,纯度达到98%,可用于研发酶制剂和诊断试剂
澳洲昆大团队研发新型聚合物吸附剂,短时间内实现超99%氟化污染物去除
蛋白质设计再突破!麻省理工团队利用人工智能与梯度优化开发新策略
在家就能查血:MIT开发微型硅光芯片血液检测系统
科学家研发“仿心脏”电极材料,促进离子流传输,解决钠离子电池离子传输动力学缓慢问题
亚马逊向Anthropic追投40亿美元,Anthropic将使用前者芯片训练AI模型
还原真实世界:MIT用“AI+物理模拟”为机器人打造虚拟训练场
诺奖得主联合创办,初创融资3000万美元,开发新型糖免疫疗法
打破传统蛋白质进化方法局限性:MIT团队设计新型蛋白质大模型,发现比自然界高效百倍的突变体
寻找定义未来的科技先锋丨2024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报名中
被迫剥离Chrome和安卓?谷歌或将迎来“至暗时刻”
初创公司Teleo完成千万美元融资,欲打造机器人行业“ChatGPT时刻”
艾伦研究所与华盛顿大学团队推出开源科研大模型OpenScholar,用小参数超越GPT-4o
北大校友发现新型神经元,能通过靶向激活快速抑制食欲,或促进司美格鲁肽类药物新发展
背靠英伟达的初创公司Enfabrica推出全球最快GPU网络接口控制器芯片,再获1.15亿美元融资
英国核聚变初创公司完成1.25亿美元融资,致力于开发新型反应堆
运动即药物:MIT揭示神经修复新机制
科学家提出“一锅法微流体制造”系统,制备多种复杂陶瓷微粒,能作为微机电系统的精密零件
成立仅半年,印度首家核聚变公司获种子前投资
北航团队提出全新偏好数据构建框架,助力大模型实现更全面的对齐效果
药物研发新突破!中国科大、哈佛等联合开发PocketGen模型,可高效生成蛋白质口袋
AI和量子:谁将主宰未来计算?
内部短路起火时间不到3秒,王朝阳院士团队揭示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安全隐患
斯坦福团队发现新型代谢化合物,可抑制食欲、减轻体重
科学家以树蛙皮肤为灵感研制大气水收集装置,每平方米产能超过60升/天,有望满足工业级用水需求
研究人员打造即插即用型框架,将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引入大语言模型
哈工大团队开发高灵敏度检测设备,可同时实现多种疾病诊断
科学家从小行星挖掘出外太阳系的起源密码
人类首次月球原位资源利用测试项目定档,美国企业计划明年执行首次任务
孙学良院士团队开发双阴离子基钠超离子导体,打破传统固态电解质局限,为开发高性能全固态钠离子电池开辟新途径
这家公司打造1.25万电池充电站,可在地震或台风时提供备用发电
MIT绘制迄今为止最全面大脑皮层功能图
1人完全缓解,斯坦福团队利用CAR-T治疗胶质瘤,突破实体肿瘤限制
结合有机半导体薄膜与细菌人工光合作用,科学家制备人工生物叶片,具备自支撑与能量自给特性
清华校友研发分子编辑工具,为药物分子和材料分子的合成提供新策略
微软联手NASA开发“地球Copilot”,让浩瀚太空数据触手可及
AI导航测试:纽约街道闭路实验揭示生成式模型的薄弱点
生成式AI或在5年内产生数百万吨电子垃圾?科学家提出算力物质流方法,为AI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
四成AI数据中心或陷入“用电荒”,全球能源格局面临重大挑战
首个机械量子比特问世,量子计算迎来“蒸汽朋克”时代
MIT科学家开发新模型能让疫苗更有效
科学家用AI打造离子电路,将成为电子电路的有力补充,可被用于人机交互领域
专访澳大姜颖:开发“BIND通用接口”技术,让柔性生物电子器件实现模块化组合,正联合企业落地转化
超越硅极限:纳米3D晶体管或成AI低功耗未来之钥
科学家提出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体系统框架,促进对不同框架的统一理解
Cursor母公司Anysphere收购Supermaven,计划打造完全整合的AI开发平台
科学家开发新型点击化学反应,突破二硫键高效合成技术瓶颈,正探索将其用于骨修复和脊髓修复
用“飞轮效应”开启智能科学时代新篇章,火山引擎AI for Science研讨会与Bio-OS大赛圆满收官
CFS公司获美国能源部250万美元资助,即将公布首座核聚变发电站选址
天津大学开发类器官-脑机接口技术,为脑损伤修复带来新希望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