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走近四川非遗,细数屏幕内外的那些创作者……

财富   2024-12-05 12:16   四川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此前中国43个入选项目
详细名单

(往下滑动)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以下简称《业务指南》)于2008年6月在《公约》 缔约国大会第二届会议上通过。《业务指南》第57条规定,根据《公约》第八章过渡条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在缔约国大会通过业务指南后,委员会应自动将《公约》生效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所有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故上表前4个项目于2008年由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急需保护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列入优秀实践名册的项目






非遗作为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以及近期李子柒的复出,“非遗文化”又成为热议话题。


那些非遗技艺,在短视频的魔力下,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宠。



巴山蜀水,这片古韵悠长的土地,为四川非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在这里,不仅有李子柒这样的顶流出圈,更有无数短视频创作者,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非遗内容,蹚出自己的“次圈”。



他们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兴趣爱好者、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人等。他们借短视频平台之势,创新内容形式,拓展非遗文化边界,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01
涌入新赛道
四川非遗之美多元呈现


从川剧变脸的神奇变幻,到蜀绣的细腻繁复;从大木偶的憨态可掬,到竹编的匠心独运;从传统美食的诱人风味,到羌族刺绣的绚丽多彩……短视频平台上,涵盖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等众多领域的四川非遗,以其独特的魅力,频繁刷新着公众的认知。


其中,11月21日,神鸟刘玉的一则短视频“比川剧变脸还快的是什么?”更是火遍全网,赢得43.9万点赞量。短短几十秒,川剧脸谱与服饰的巧妙结合,让人目不暇接,内心震撼。


刘玉(右)正在向老师学习仪态。受访者供图


刘玉,这位拥有860万海内外粉丝的创作者,坦言很多非遗传承人并非最佳的讲述者,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成为那个合适的“代言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光彩。


“短视频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刘玉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非遗的热爱和敬畏。


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艺人和传承人。他们或是兴趣爱好者,或是自媒体人士,甚至是跨界而来的头部创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非遗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95后的马赵凌云,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峨眉武术的正宗弟子,她通过抖音等平台分享峨眉派武术,全网粉丝已超过3500万。她的招式刚柔并济、飘逸灵动,让人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的世界之中。


马赵凌云展示峨眉武术。网络图片

而“川北老竹匠”则将川北仪陇县的竹编老手艺人推向网络。2022年,南充市仪陇县度门街道王家店村的何福勇在抖音分享父亲竹编的视频,迅速走红,吸引数万网友围观。账号内记录了从选材到成品的全过程,竹编工艺的精湛技艺赢得了网友的赞叹。


川北老竹匠何福勇纯手工制作的竹烘笼。


据统计,四川非遗资源丰富,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2项。在短视频平台上,今年7月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的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年增长25.63%。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创作者的努力和汗水,也是非遗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的新活力。


02
抓住流量密码
创作者匠心铸就优质内容


李子柒的雕漆衣柜,半年精雕细琢;王莘阁复刻三星堆面具,投入二十余万元……在非遗文化传播的赛道上,这些短视频创作者以匠心独运,挑战着网红经济的快节奏性。


成都新津乡间的抖音博主“五十七”——刘家毓,为了一比一复刻非遗项目,他一年多来四处拜师学艺,“每一项技艺都是新知,每一次尝试都是挑战。”



在羽毛风筝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还原凤凰翱翔九天、气贯长虹的姿态,刘家毓查阅大量资料,并请专业的风筝老师指导。


刘家毓制作的凤凰羽毛风筝。受访者供图

在用竹篾扎制骨架时,手被竹子划伤是常有的事,随后粘贴羽毛更是费时又费力。当耗时一个半月制作完成的凤凰风筝翱翔天空那一刻,刘家毓感叹:“凤凰终将浴火重生。”最终,这条视频发布后,引来了8.7万网友的点赞。


刘家毓制作的凤凰羽毛风筝。受访者供图

非遗短视频,以技艺为核心,以故事为灵魂,却往往面临时间与成本的双重考验。


达瓦占玛,这位从美国求学归来,扎根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麦宿镇的非遗传播者,深知其中的不易。“拍摄一个铜铸作品制作,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她看来,好的视频既需要艺术美感,还需要展示技艺,讲述传承者背后的故事,其与当下视频账号高频更新的现实需要是相矛盾的。


达瓦占玛拍摄铜铸作品制作过程。受访者供图

多元化的短视频赛道上,一些创作者也正逐渐找到流量密码。

今年10月,一则荥经砂锅打磨的短视频发布后当天爆火,账号“荥经曾氏庆红砂锅”因此涨粉5000多个,这让其账号主人余学铭欣喜不已。


余学铭将荥经砂锅“搬”上互联网。受访者供图

2019年开始,雅安市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的余学铭开始将这一国家非遗“搬”上互联网。“那些打磨的沙沙声,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吱吱声,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治愈的声音。”在日常视频创作中,他也逐渐摸索出受众的喜好:“现在生活节奏快了,用慢生活去营造的内容氛围,原生态质朴的呈现,往往更能打动人。”


制作荥经曾氏庆红砂锅。受访者供图


而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人,也正积极尝试,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传播方式。


刘祥军,作为刘氏古彩戏法的第四代传人,他在小红书等平台上,以新的方式演绎着古老技艺。他不仅要精通戏法,还要学习视频拍摄、剪辑,甚至撰写脚本。尽管过程艰辛,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爱,脚下就有路。”


刘祥军手持鸳鸯棒表演刘氏古彩戏法。受访者供图

03
激发新活力
打造非遗赛道“常青树”


李子柒将漆器、竹艺、绒花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带动了非遗学堂的开发和非遗文化目的地的火热。


如何留住非遗赛道的流量,将其转化为产品销量、线下研学旅游市场的开拓等,是当下创作者探寻的问题。


蜀绣绣娘刘力深知短视频的重要性,她表示:“短视频不仅是宣传非遗的窗口,更是非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随着短视频红利期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蜀绣手艺人开始尝试通过网络传播技艺,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


蜀绣绣娘刘力。受访者供图


余学铭利用短视频不断增加荥经砂锅的曝光量,不仅增进了大众的认知,还直接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两周前,他作为非遗创作者加入Al非遗内容共建工作,期待借助科技力量,为非遗传播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赢得当下年轻群体的喜爱。


荥经砂锅开拓线下研学。受访者供图

不同于非遗技艺类传承人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售卖产品,其他非遗短视频创作者更多是通过内容创作,获得播出收益分成或是更多线下表演的机会。


“未来,我们将发挥协会作用,扩大非遗传播新群体,依托非遗数字化专委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推动非遗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播,让四川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表示。



乡镇有精彩👇


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四川农村日报视频号

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四川农村日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张雪

校对:袁宇君

审核:周艺


四川农村日报
中共四川省委主管主办,四川日报农村版。“农”字一写70余年,讲好四川“三农”故事,关注你的“三农”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