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 在乡村呼唤城市,今天我们的记者,依然在路上

财富   2024-11-08 09:30   四川  


今年三月,川农报收到了岳池县罗渡镇凤凰村全体村民的感谢信,感谢本报记者的报道《用于工业的辣椒,四川宜种植吗?专家提醒:要谨慎!》,为他们避免了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起因是该村村民想要在村里种植工业用辣椒,能不能种?效益是否能达到预期?记者牵线搭桥,很快就获得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的解答:工业辣椒对于种植环境要求高,在四川的试种案例均不太理想,研究员建议谨慎开展种植。报道刊出,村民们得到了答复也及时放弃了这一计划。


一次接力问答、一次感谢,一个故事就这样变成了报道,被更多的读者看见。为疑惑者解困,为有难者施援,这是记者报道的初心。


11月8日是记者节(法定但不放假),今天,记者依然都在路上。



我们关心粮食与蔬菜,面朝田野、岁月轮转,见证每一次春暖花开。


我们书写灿烂的前程,只愿尘世中每一个人都收获幸福。


李子为什么会结出形似辣椒的果实?油菜萝卜怎么长了肿瘤?


正是这样的问答接力,串联起农民与专家,田野与实验室,乡村与城市。


农户们在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并不能一一从教科书或是一册说明纸上找到对照。他们的问题,由记者接力到了科研人员,变成了病害防治、种养科普。李子树长出的辣椒,实际上是得了袋果病,如果冬季清园没做好、树势弱,每逢春季低温阴雨天气就会发生,做好防治措施便能防患于未然。记者整理线索,于是有了《咦,这颗李子怎么像“海椒”?原来是遭了袋果病!》。油菜萝卜长出的肿瘤,是高温、高湿催生的根肿病,使用抗病品种、源头消毒杀菌,专家给出的方案是多管齐下。追踪报道,又有了《油菜长“肿瘤”?记者调查探寻解答》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距离你还很遥远,我们将目光移向餐桌。


蔬菜价格为何上涨、甚至出现菜比肉贵?阳光玫瑰自由已经可以实现,那榴莲自由、车厘子自由还有多远?


食材价格的变化、家庭购买的喜好,消费者在生活中感知着市场的“温度”变化,而“三农”记者要看到的,是市场映射的行业生产变化、农民收入高低、产业链产能提升等“沉下去”才能看到的内核。


五六月,汉源甜樱桃红得发紫,记者走进了汉源县清溪镇的果园,深入产区和市场,参与“买卖”之中,推出《洪红甄选》栏目。体验摆摊卖车厘子,20元一斤的价格,似乎颇具市场,但最终还是亏本了。不亲历,看不见问题。特色农产品何以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助力?在《洪红甄选》系列采访中,记者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冷链运输中心、甚至直播间,一直跟踪到消费者,挖掘“农特产”背后的故事。



这些问题是如何进入记者视野的?一杯奶茶也可能是三农记者的选题。今年6月,栀子花成奶茶新宠,“栀子花成天价花”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记者走进花茶主产区,看到种植农户弃种茉莉改种栀子,这是“市场趋势+种植优势”的联合驱动,但追赶潮流是否会“翻车”?记者深入采访,写下了《价格暴涨8倍?四川栀子花“狂飙”背后是新茶饮的风》《栀子花“攻城略地”?四川花茶主产区的保与争》报道,进而总结出长远来看,保种茉莉花仍是主流,一味盲目扩种并不见得将效益最大化的结论。


餐桌上的一块鸡肉,背后是品种选育。从5月到8月,川农报记者展开“擦亮‘中国黑鸡之乡’名片,问计中国名鸡产业之路”大型行走调研报道,历时3个月,走访广西三黄鸡海南文昌鸡清远麻鸡等名鸡品种,有人在研究如何让每一只鸡蛋卖出好价,有人费尽心力在珍稀品种保种边缘苦心经营。问及意义,读者的答案是见证。“看了《坚守保种,峨眉黑鸡的努力与挣扎》这篇报道,触动很大,对我们发展山地乌骨鸡产业有很多启示意义。”宜宾市兴文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万亮如是说。



新闻报道能带来什么?它不仅仅是过程的记录、是记者眼中的故事,还是一本厚厚的乡村图鉴,是可供参考并在持续更新的生动经验,是成果转化路上的望远镜。


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路上,我们从报道中看见乡村蜕变,是龙泉驿花果村的“幸福蜜积”积分制让村民主动改善环境打造最美院落,是绵阳市涪城区打造乡村文旅品牌“五朵金花”吸客更吸金,是蒲江县铁牛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出生态柑橘果。


乡村治理如何变“智”理,记者笔尖所及皆是实例。是《从“院落长制”迈向“五清四定两美”,温江寿安开启乡村美丽变革新纪元》里,寿安镇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力量、扫出绿色风景线、打造招商引资宜业生态。是《龙泉半山建起新居,村民开启宜居宜业美满生活》里山泉镇美满村活用资源,建起和美新居新气象。


写在脚下的报道,见证的是乡村的变革,打破大家对于乡村固有的印象,让越来越多的城市游人,从city walk,一路走到country walk。


当“村BA”的风吹向全国,四川又自有它的松弛。一赛兴百业,比赛身后,是超高人气拉动的消费需求,是吃住游各方面的火热。记者聚焦“草根”明星写下了报道《“凉山托马斯”化身教练归来:只要心中有热爱,脚下就有路》《彝家“三鹰”横空而来,以篮球之名热血青春》,也纵观全局,推出《年度观察:“村BA”,让这些乡村少年发光的地方》



乡村成就了报道,报道也点亮了乡村,不断被充实点缀、向好发展的村子在呼唤城市,城市也在向往着乡村。


故事最终都是要落在人身上,我们问农事、看乡村,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各自领域内发光发热。


在新津老街,记者看到新与旧的交替,写下《新津这条老街“逆生长”!只因这群年轻人的到来……》,记录乡村的“留”量密码。年轻人走入旧街巷,老房子长出新招牌。据数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记者倾听每一个故事,也见证着故事中人物的成长。外出务工而后返乡的青年洛桑从独自尝试养兔,到带领全村规模养殖、再到延伸产业链做起加工,风干手撕兔走进西博城,记者记录他的成长,写下报道《百万网红带领村民养兔,流量变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需要被看见,看见的不仅仅是这里的景色物产,还有这里努力的人们的点点滴滴。留学归国亲历农事的小江、空姐辞职返乡助农的何爽、救助流浪动物的同时也在逐步充实”空心村“的老疯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子里,利用着他们各自的专长,开辟出独属于他们的舒适区。



今年,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首次推出,我们跟随记者的报道,走进了各不相同又目标一致的他们,为一粒粒种子奔走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高山蔬菜专家苗明军、高原牦牛博士安添午……在追光追梦的路上,他们用行动回应着愿望,用智识兑现着承诺,为所热爱的事业诉尽衷肠。



今天,乡村在呼唤城市,城市更在反哺乡村。人们学新技术、引进产业、发展家乡,这里养育了他们,如今也要依靠他们的滋养来长出新枝。乡村招引来客的同时,又将特产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每一个环节都闪光,值得被公众关注、重视起来。


所幸努力会被看见、故事会被记下,三农记者的笔下,有太多这样的人。回溯乡村的点滴发展,幸而还有记者与报道。继续走在路上,路在脚下,更多的故事,在前方,不止于乡村,通往美好。


乡镇有精彩👇


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关注四川农村日报视频号

源:四川农村日报

制图/编辑:陈泳秀

校对:王爱琳

审核:邹万明


四川农村日报
中共四川省委主管主办,四川日报农村版。“农”字一写70余年,讲好四川“三农”故事,关注你的“三农”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