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兰树蕙,初心不渝。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至今已向各支教地输送了26届272名支教教师。26年风雨支教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努力培育一批“四有”好老师、壮大“强师工程”队伍,一届届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助力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与服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进一步传承师大精神,凝聚校友力量,充分发挥校友的引领示范作用,校团委面向历届研支团校友设置“木铎金声,滋兰树蕙,我们的支教回忆”专栏,挖掘支教教师的青春故事与感人事迹。
在成风化人中讲好西部支教故事,在薪火相传中聆听先行者的足音,感受他们投身祖国中西部崇高支教事业的火热青春,在赓续接力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校友简介
樊柯佚,女,汉族,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2023 届历史学院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第七中学参与支教工作,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校友故事——樊柯佚
回忆起支教的点点滴滴,樊柯佚已觉恍然如梦。那梦里,有巍峨连绵的青山、潺潺不绝的夜雨、夏日爽朗的清风,有定时响起的铃声、青春洋溢的校园和一声声的“老师”……
顺风启程,意外之喜
樊柯佚的母亲和小姨都是老师,受到家人的耳濡目染,她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但是,真到了要走上讲台、独当一面的时候,樊柯佚的心里还是充满忐忑。她不是师范生,虽然经历了研支团系统的培训,但是她觉得个人能力、教学经验等还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性格内向的她担心自己第一节课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并且,作为副科老师的她要教初一年级四个班,各个班级学情不同,要及时对课堂做出相应的调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无论如何,面对这些刚进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历史学科的孩子们,她的开学第一课一定要上好。
在备课时,樊柯佚参考了许多资料,结合所学与习水当地的历史文化情况,她选择以“历史”一词的含义及习水早期的历史沿革作为导入,并联系当下盛行的“国潮”、文博之风,展示一些有趣的文物和当地的名胜古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它是生动鲜活的。之后再进入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的介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她减少了PPT上的文字内容,以图片、视频形式为主,并决定采用互动性强的问答方式进行讲解,更好地了解和走进学生。即使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她心里还是有些不安:自己能讲好吗?学生们会喜欢吗?
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一天上课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没有想象中的尴尬和无措,一进教室,学生们就齐刷刷望过来,明亮的眼睛里透着满满的热切与期待。“老师来啦!”“老师你好年轻啊!”“你是教我们什么的呀?”几个前排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发问。樊柯佚忍不住笑起来,此前的压力与紧张一扫而空,开始用朋友的口吻与学生们自如地交谈。导言课的内容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虽然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有些陌生,但他们能积极思考、勇敢提问,认真理解老师的每一句话。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很快结束了,课后,还有几个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追着她问问题,樊柯佚放下心来:看来,当老师这件事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嘛。
耕耘教坛,并非易事
在教学步入正轨后,她渐渐发现,上一堂课简单,但是当一名历史老师并不简单。
首先是教学进度方面的难题。历史在当地中考成绩中分数占比不高,相应地,学校安排的课时量也较少——每个班每周只有两节课。但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再加上考试、试题讲评和学校艺体节等其他活动,新课教学难度大,时间短,教学进度紧张。刚开始授课时,樊柯佚总希望多给学生延伸一些内容,又考虑到学生正处于开学初期的适应阶段,便放慢了教学速度,结果导致进度落后较多。第一次月考前,她不得不急匆匆地“赶课”——当然,效果也很不好,学生们成绩并不理想,几个班级的排名都比较靠后。
其次是学生管理方面的困扰。初到工作岗位,樊柯佚也出现了新教师常有的情况,对待学生亲切有余而严厉不足。因为缺乏威慑力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她的课堂纪律比较散漫、学生的作业完成度也不高。这样一来,课上讲的内容缺乏落实,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放任下去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樊柯佚开始积极寻找解决之道。一方面,她与学科组老师加强沟通,在集体备课时了解整个年级的进度安排,向老师们请教每一部分的重难点、设计思路,并主动去其他老师班上听课,学习前辈们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她更多关注学生的状态,课后及时沟通,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完善改进,并与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们保持联络,了解班级情况,就学生管理上的问题征求他们的建议。同时,樊柯佚还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进行学习,搜索记录与推荐列表中渐渐多起来的新教师经验帖不断充实着她,帮助她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樊柯佚的教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处理学生们的个性化问题也更加游刃有余,她所带的班级成绩渐有起色,在第二学期稳步提升。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她明白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这些孩子们需要成长,她也一样。也许她还做得不够好,但她会尽己所能,陪伴他们一起变得更好。
樊柯佚正在上课
课堂之外,温暖延续
教师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课堂上,她传道授业解惑,课堂外,她通过家访、值周巡查等工作,深入学生们的生活。在家访过程中,樊柯佚了解到一些学生背后困苦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由老人照顾,生活拮据,他们能坚持来上学已是不易。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质的物质资源,他们往往需要更多来自学校的关爱。家访后,樊柯佚根据学校提供的名册,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怀与帮助,面对他们的问题与过错也更加宽容和耐心。在这里,她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发展的差异与不平衡,这也是她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纵是萤烛之光,也能增添一方光亮。
了解学生情况
值周期间,她与同组教师一起,每天进行食堂、午休巡查,早晚放学期间在校门口保障学生安全,放学后前往宿舍查寝,全天候关注学生们的生活。虽然有些辛苦,但她能在课堂之外更多地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生活中不同的一面,聆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入冬后天气寒冷,在查寝时,樊柯佚了解到学生们可用的取暖设备不足,宿舍气温较低。为解燃眉之急,樊柯佚自费购买了一批保暖贴分发给学生,希望能为他们带去一份温暖。这份小小的心意让学生们倍感开心,甚至两周之后还有同学期盼着她的再次查寝。看着腼腆的同学会在食堂主动跟她打招呼,调皮的男孩在她的监督下乖乖午休,听着查寝时女孩们天南海北地聊成一片,樊柯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她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不仅温暖了学生们的身体,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与关怀的种子。
樊柯佚与学生们
繁花相送,再赴新途
一年的时光很长也很短,每天上课、下课的日子循环往复,仿佛没有尽头,然而,就在不经意间,离别悄然而至。在离开之前,樊柯佚为学生们准备了书签、种子卡片、明信片等小礼物,上面写着她想送给学生的话——相比于好成绩,她更希望他们勇敢坚韧、积极向上,追求心中的理想;希望他们保持探索的热情,开阔视野,走向更大的世界;希望他们能拥有独立、自由与幸福的人生。
令樊柯佚意外的是,当她最后一节课带着礼物来到教室,迎接她的,竟是学生们早已备好的惊喜:热烈的欢呼与掌声、芬芳的鲜花、精心准备的黑板报上,一张张写满祝福的小纸条……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她仿佛又回到了开学第一课,孩子们总能给她带来意料之外的感动与幸福。与那时一样,看着他们,她不由自主地笑起来,眼眶却泛起泪光。“没想到老师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呀!”,同学们争先恐后围了上来。樊柯佚将自己的祝愿与期许一一告诉他们,这确实是一场欢送会,没有泪水与伤感,只有祝福与希望。
樊柯佚收到的送别礼物和祝福
繁花相送,她与孩子们都将踏上新的征途,去成就更好的自己,期待着在未来重逢。研支团与这里的故事也未完待续,“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那些与她肩负着相同使命与理想的青年会不断接力,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前赴后继地踏上这片土地,用知识与汗水浇灌希望之花。
志愿寄语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自1999年至今
薪火相传26年
忠诚践行“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嘱托
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
青春投身乡村振兴
接力助梦支教强师
文案丨樊柯佚 陈紫晗
编辑|任奕荣
责编丨刘翔宇 张萌源
审核丨罗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