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后一周,2月26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2024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与2023年7月28日发布的《上海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即修订版)一前一后,组合成2018年上海新中考改革框架文件发布后的二次改革政策,分别针对招生制度和考试制度。
诚然,2月底的这份文件对2024届及今后的初三生产生了更为巨大的影响。今天,我就招生制度二次改革涉及的三大变化分享背后可能的原因及释放的信息!
原文件写明:
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贯通合计可以填报5个平行志愿,中职校提前招生可以填报3个平行志愿。
相比2024年前的规定,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贯通(最终学历均为大专)合计志愿从3个增加到5个,中职校提前招生志愿从4个减到3个。
这里释放了两个信息:
1、近五年,国家一再发文鼓励高职教育发展,在传统工业制造国向现代工业强国转型的道路上,国家缺乏大量现代产业技术人才。我个人理解这种人才培养即是国家所说的技术型高考培养模式下的人才输出,是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工,不是传统概念的“蓝领”。所以,增加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贯通志愿数量,非常符合这一大势。政府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走上这一高职教育道路。
2、近几年社会上所谓的“普职分流”言论,教育部早已辟谣,我们的中考制度不存在强制分流学生进入中职教育。中职校提前招生志愿数量缩减再次印证这一解释。结合第一个信息,中考“普职分流”是分到高职不是中职。
原文件写明:
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5%。
相比往年的文件规定“委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5%,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0%”,意味着全市市重点高中的名额分配综评招生比例统一提升到65%,这对公办初中是绝对利好的政策。
我们都知道,摇一代(2020年民办初中六年级学生)今年将第一次加入名额分配到校批次录取。而名额到校计划数基本上是由区属市重点高中提供的。之前曾有公众号测算,如果维持原有名额分配综评招生比例,那2024年全市公办初中获得的区属市重点高中名额到校计划数将缩减30%左右。为了维持新中考的初心,让更多的公办初中的毕业生进入市重点高中学习,所以提高区属市重点高中名额分配综评计划数5%,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办初中的政策受益。当然,摇一代也顺带多获得一点名额到校计划数。皆大欢喜的局面!(PS:民办初中的名额到校争夺相比公办初中依然残酷些!)
根据26号的文件,现在的市重点高中的三大招生渠道比例变化如下图:
1、委属市重点高中维持不变(主要是四大名校本部和上师大附中本部)
2、区属市重点高中略有变化(包含八大金刚、新五虎等)
原文件写明:
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须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满分50分)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由初中学校结合本校育人目标,以《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以下简称《纪实报告》)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关注过程性和参与性,不强调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合格”即由初中学校赋50分,“不合格”酌情扣分。
和2018年、2022年的新中考政策对比,市重点高中在名额分配综评招生的参与权一点点被剥夺,现在直接归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部由初中决定,可以想象出,报考名额分配综评志愿的考生,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基本都是满分“50”。
理由很简单:敢于填报名额分配综评志愿的考生,基本上是每所初中里的优质生,他们的初中盼望着他们能考进市重点高中,怎么会给他们的综合素质纪实报告评为“不合格”?!这意味着,名额分配综评录取最终演变成考生之间中考成绩的比拼!(PS:感觉又回到了改革前的局面?)
这一操作的背后原因,我从教委、高中、初中、家长四个维度剖析一下:
我们想主导选拔人才,可只给10分面试权,没啥意义。还被人怀疑,可能存在暗箱操作。里外不是人,不如别让我们参与。烫手的山芋终于丢掉了!
上面想要实现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破除唯分数论,全面客观地选拔优秀毕业生,我们理解,但实在帮不上忙。要老师,没老师;要配套课程,还没准备好;要是素养课程开多了,影响升学率,家长们又不答应了……我们难做啊!
本来孩子应付文化科学就累,如果再搞个综合素质选拔,又得花钱花时间去训练,我们实在伤不起;再说,只看中考成绩选拔人才,多公平的机制,干嘛搞得那么复杂?越复杂,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越没机会了。
既然,各方都有苦衷,看来中考改革中的综评招生环节时机尚不成熟,而且73所市重点组织面试确实难度远远大于高考中的综评面试(就那么少数名校参与,大学的人力物力经验都充足)。干脆,我们就暂缓执行名额分配综评中的高中参与环节,先保证更多的孩子能进市重点高中再说,让百姓能接受中考改革才是第一要务!
1、26号的文件仅仅标志着新中考的部分环节暂缓执行,未来会不会重启,要看初中基础条件的成长和家长、学生的意愿度改善再定,同时也要征询市重点高中的配合意见。
2、就这份文件传达的内容推测,新中考主张考进市重点高中的主要依据是中考成绩,因为这个因子最公平、最纯粹,不会给家庭增加额外的教育负担,这是大多数群众最接受的。
3、我国教育制度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是“变”,我早就说过2015年以后,上海就进入教育制度改革高频期,这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没有找到最好的中考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唯有摸索、不断反思、持续深化改革。
4、对于2024届及今后三届的初三毕业生而言,主攻中考裸考成绩的提高是硬道理,无论在什么招生途径都是“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