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61号车收到,正在前往处置”
只要这句话是杨诚应答的
指挥中心调警员就多了几分安心
杨诚是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太和派出所巡逻民警
他带领的辅警李剑、时映兵巡逻车班组
在全局40余辆巡逻车近100个班组中
考评成绩名列前茅
他如同“变形金刚”般的形象
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创造了处警“零投诉”的记录
他入警第一站是巡警大队(现巡特警大队)
历经刑侦、社区等岗位
从警30年,他又登上巡逻车
完成了职业生涯的闭环
也完成为人民服务的闭环
110
在杨诚看来很简单,那就是
“1”颗爱民心
“1”份为民情
“0”距离守护
派出所的巡逻车,有警出警,无警巡逻。在太和派出所3.6平方公里的辖区,杨诚每个工作日要走出1.5万步,车程近200公里。
步数和车程是他巡逻防控、接处警、调解纠纷、排查隐患、收集社情民意的明证。这些路没有一公里是白走的,“我在太和派出所干了20多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故人”,在巡逻民警之前,杨诚还担任过太和派出所社区民警,凭借着他对辖区的熟悉,他总知道什么时间该到什么地方。车巡+步巡,平安覆盖了整个辖区。
太和派出所辖区有12个学校,1个三甲医院,还有烟草、电力、商务厅等重点单位,老旧小区较多,晚上还有烧烤夜市。杨诚亮起警灯,围绕重点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循环开展巡防,提高街面见警率,强化校园上下学、医院就诊高峰等时段的巡控频次,进一步挤压违法犯罪空间,形成有力震慑。
辖区长期存在矛盾的居民、商户是杨诚重点“关照”的对象,巡逻经过,他都停车入户,看看有无异常。前期已经处置完成的警情,他也会停车再问一句,确保不留后患。经过热闹的烧烤摊,他也会带领辅警绕上两圈,顺便听听食客摊贩的酒话牢骚。“多问一句、多看一眼,总不会错”。
接处警当然并不总是枪林弹雨
或者横冲直撞
老百姓遇到的麻烦事
没有定数
但如果老百姓有100个困难
杨诚就会有101种解决方式
2023年7月,杨诚和辅警李剑、时映兵到一加油站处警。一名女子报警,自己丈夫在加油站上厕所时,突发疾病,倒在了厕所,自己无力搀扶。
杨诚查看后发现,该男子已经神志不清,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的症状,倒在污物中。杨诚和辅警队员不顾脏污,合力将患病男子抬到了警车上并送到了就近的医院救治。
经抢救,该男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事后杨诚将车辆送洗,巡逻和接警的任务由其他车组分担,这也是官渡61号车唯一缺勤的一天。
杨诚每月平均处警200余起,纠纷、求助占了大半,每起警情,他都“用心用情”,他说“一定要把群众当家里人,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今年9月,杨诚巡逻到双龙桥附近一垃圾房时,发现一名拾荒人员在烧火。他停车劝解,没想到拾荒者身子一挺:“我饿了,你给我买碗米线我就不烧了。”杨诚自掏腰包给他买了米线,他吃完后,低着头把焚烧垃圾的痕迹清理干净。
在处理家庭纠纷时,他摇身一变成了久经世事的“老大哥”;在面对外地群众时,他口音一换,和群众攀上了老乡;在处理医患纠纷时,他化身“老师”,先柔后刚,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维护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环境……对待不同的警情,61号巡逻车总会“变”出一个不一样的形象。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一定要把群众当家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问题,不能一概往接处警程序上推。”
“把群众当家人”是他高频的话语,担任巡逻民警两年来,这位“老大哥”“好老乡”,从未接到群众的投诉。
杨诚的宝藏根本说不完
在太和派出所每周的警情点评会上
他的接处警流程堪称教科书
甚至能带动派出所其他工作
现场调解能力也是身边同事学习的榜样
在处置行政或刑事案件时,除了做好案情核实、案件受理外,他还会及时收集案发现场的视频等资料。曾经的刑侦民警工作经历让他熟稔案件办理可能需要的证据,一手资料省却了后续案件办理需要来回采集线索证据的麻烦。
太和派出所老旧小区较多,邻里纠纷、家庭纠纷频发。在杨诚的示范下,每个民警都学到几手,仅今年,太和派出所就化解赡养育儿、夫妻情感、婚恋纠纷、邻里矛盾、噪音扰民等纠纷600余件。
“61号车正在前往处置”
巡逻车又在辖区里忙活起来
同样奔腾不息的
还有杨诚心中不灭的“110”
● 陈文清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定信心 干字当头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
● 关于拟奖励2024年昆明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群体)的公示
● 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来源:昆明官渡发布、官渡区委政法委
编辑:申艳菊
一审:唐丽、张章
二审:罗红辉、杨吟吟、程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