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践故事丨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世纪工程”——广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的实践探索

时事   2024-12-09 11:00   北京  


塔吊耸立,挖掘机铁臂挥舞,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设备忙碌作业……平陆运河马道枢纽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八桂大地上,一条世界级运河正拔节生长、崭露雄姿。运河因运而建、因运而兴。距离中国上一次开凿人工运河,已有千年。如今的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华的“国之瑰宝”,更是流经地区的“城之命脉”。

平陆运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的第一条通江达海的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广西所盼、桂运所系、江海联运、山海协同的重大项目,对推动广西及西南地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殷殷嘱托,“通江达海、江海联运,这是广西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到广西考察,勉励广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这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了根本遵循。劈山开河、开放发展,一股向海图强的磅礴力量正激情迸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锚定“高质量”,跑出“加速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自2019年8月,平陆运河先后被纳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多个重大国家规划,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使命在肩,不可懈怠,更不能辜负。

平陆运河北起广西南宁横州市西津库区平塘江口,逶迤向南,直达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项目自2022年8月28日开工建设,工程概算约727亿元,计划2026年底主体建成。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建设者一路“闯关”“探路”“破题”。

首个难题来自“落差”。平陆运河起点的水面与终点入海口的海平面之间,有65米左右的落差,如何使得以“千吨”为计量单位的货轮从20多层楼的高度搭乘“电梯”平稳“入海”?

梯级布置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经过研究论证,平陆运河建设3个梯级枢纽,即马道枢纽、企石枢纽、青年枢纽。其中,马道枢纽设计为5000吨级双线省水船闸,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的内河省水船闸,最大运行水头为29.6米,启门速度达8.1米/分钟,闭门速度最大达到16.1米/分钟,是国内外的2—4倍。“运河建成后,省水率最大可达63.2%,1小时可通行6艘5000吨级船舶。”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副部长袁鹏满脸自豪地说。

土石方的开挖和利用也是一大难题。平陆运河工程土石方开挖总量高达3.15亿立方米,是国内土石方工程量最大的交通工程,相当于近3个三峡船闸的开挖量。如此大规模的土石方,怎么处置?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部负责人黄海波介绍,为了推进土石方综合利用,平陆运河建设管理团队确定了抬填造地、园区回填、工程利用、土地复垦、吹填造地(海上)、绿色建材、矿坑修复等利用方向。以抬填造地为例,挖掘的土石方可以用填土方式将土地抬高,然后再铺上原来的表层土壤,平衡原占用耕地后,还可以新增大量耕地。

而在产业工人园区一旁,便是目前全国在建最高航道边坡,高达188米的2号边坡。边坡建设面临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有限、土石方开挖量大、格梁外观品质标准高、泥岩边坡超长锚索施工难度大等困难。面对开挖高度达 188 米的边坡,如何实时监测其健康状态,确保其长期安全稳定?“针对平陆运河典型地质条件及高边坡特点,平陆运河集团组织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和施工单位,建立了基于GNSS地表位移监测、深部测斜、地下水位监测和 NPR 锚索牛顿力等监测手段为一体的‘空—天—地’监测及预警体系,可以实时感知边坡稳定状态,并通过无线网络将边坡的健康状态传递至远程云平台,以及监控人员的手机上,实现对边坡健康状态的监测、预警一体化防控,从而解决了这一难题。”平陆运河集团科技信息部副部长闫强说。

一道道难关被攻克,一日日工期在逼近。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点。唯有实干,才能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春节不停工,24小时不间断开工”,广西平陆运河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耀飞说,“我们晴天大干、小雨小干、大雨巧干,只有工期,没有假期”。

昼夜星驰,一张张设计图纸变为宏大的建设实景。截至2024年12月4日,平陆运河累计完成投资约453.8亿元,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约2.57亿立方米;三大枢纽累计完成船闸主体混凝土浇筑约290.2万立方米。

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平陆运河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广西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好强产业的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若干体现广西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沿海沿江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

广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邻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明显,海陆资源丰厚。如何将丰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有利条件?平陆运河建设带来重大契机。

由于水运通道上存在堵点、断点,过去西南地区的货物出海,大多舍近求远,需绕道珠三角运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平陆运河建成后,西南地区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较经广州缩短内河航程560公里以上,将有效缓解西江下游通航压力”。

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运输成本低、单位能耗少,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北接西江黄金水道,南联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樊一江表示,“平陆运河建成后将实现江海直接联通,补齐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缺少大能力水运大通道的集疏运短板,也为西南地区提供新的江河海联运出海新通道”。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以前,在物流运转的运输、仓储、分拨、配送等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设施、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堵点卡点,增加了全社会物流成本”,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同志说,“平陆运河建成后,将发挥水运比较优势,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大物流吸引“金凤凰”。平陆运河将吸引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与运河相关产业集聚,深化交通、物流和产业合作,推动跨区域产业链合作,拓展北部湾港口腹地,进而促进西南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和协同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平陆运河作为重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提升物流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交通结构,还能增强国家战略地位,必将有力拉动投资增长,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

钦州位于平陆运河主航道、出海口,是一个被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钦州市委书记钟畅姿谈道,“钦州正抢抓平陆运河建设机遇,积极推进12个具有牵引作用的经济带先导工程,着力打造港航物流、产业集聚、城市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5个方面场景”。企业是市场的风向标,一些企业看准发展机遇,主动布局。2023年,钦州石化产业园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千亿级专业化工园区,一些跨境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推动运营。

距离200公里外的平陆运河另一头,南宁东部新城伶俐工业园区,比亚迪已将一个占地约2500亩、年产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落子于此。“公司2023年初投产以来,已有超过30条生产线投入运营,为全球客户源源不断地提供储能系统产品。可以预见,运河通航后,南宁东部新城的出口物流运输更为便捷高效。”比亚迪南宁青秀园区总经理刘斯万兴奋地说。

一河通,百业兴。运河给沿线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广西正系统谋划实施运河建设“后半篇文章”,稳步推进平陆运河经济带建设,促进石化化工、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料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运河建成通航后,5000吨级江海直达船可从西江内河港口直通我国沿海港口和东盟国家主要港口,加快向海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要素流通,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基础设施支撑。“运河梦”托起“发展梦”,南宁东部新城相关负责人欣喜地说,有了运河,产业发展更可“直挂云帆‘向’沧海”。



答好“生态卷”,提升“含绿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绿色工程是平陆运河从建设之初就始终恪守的目标和原则。位于咸淡水交汇处的青年枢纽,还有一项不寻常的工程:为这片流域的“原住民”——鱼类,搭建一条“回家之路”。过去,由于钦江旧青年水闸的阻隔,下游的鱼类失去了洄游迁徙的路径,平陆运河青年枢纽项目部总工程师刘飞介绍,“平陆运河项目在拆掉老水闸、建设新枢纽时,决定增加一条鱼道”。在深入了解当地鱼类生活习性后,为满足流域内不同鱼类的洄游需求,他们打造了一条约480米长的竖缝式鱼道和鳗鱼道结合的鱼道。

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平陆运河途经全国第二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全线设置4.2公里防污帘阻挡悬浮物,对施工区域毗邻的红树林进行原地防护。同时,开展红树林就近移植和异地恢复施工,共移植红树9572株、种植红树27.5万株。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钦州是全国知名的“大蚝之乡”,如何保障钦州大蚝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工前,项目对施工红线内以及红线两侧50米范围内的蚝排、蚝桩组织迁移,减少施工对周边牡蛎的污染。“我们对航道的牡蛎天然种质资源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历时35天,采集牡蛎总量20771个,养殖在龙门大桥附近海域,保持野生牡蛎亲本成活率达90%以上。”平陆运河航道15标项目总工程师何晓文介绍,为应对低温及大雾影响,项目部还设置增氧机促进牡蛎生长。

绿,是平陆运河的底色。“绿色设计是绿色发展的源头和第一环节,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我们邀请国内具有丰富航道边坡施工经验的专家学者到现场把脉问诊”,平陆运河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何俊辉介绍,“我们按照‘挖一级、护一级、绿一级’的原则施工,将通航、治水、复绿、造景、循环等理念贯穿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推进清洁能源走廊项目建设,在三大枢纽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设计装机容量4653千瓦,年均提供504万千瓦时绿电,预估每年节约标准煤消耗量153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108吨、硫氧化物排放量31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1吨。

放眼望去,一条河畅、水清、鱼翔、岸绿、景美、低碳的绿色运河初见雏形。



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



对于广西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要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作为我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区域,广西正发展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枢纽。“做活广西高质量发展这盘棋,棋眼就在扩大开放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西,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的各领域合作,积极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主动作为、加快发展。

海运是对外贸易的“压舱石”。广西瞄准的正是向海的痛点。初冬时节,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放潮涌。智能桥吊自动精准卸载货物,无人驾驶集装箱运输小车往来穿梭,一列列满载货物的铁海联运班列驶离港区……

平陆运河的建设解决的不仅仅是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直接通航入海的问题,解决的更是广西和西南地区开放发展的问题,影响并塑造向海经济新格局。“平陆运河建成通航后,将直接开辟广西及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通往东盟地区的通道,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全面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按照“建设短期可成、运营长期图盛,产业持续配套,区域逐渐繁荣”的总体目标,有序谋划推进平陆运河建设、运行、发展等各项工作。

释放“海”的潜力,平陆运河加快广西“走出去”的步伐。得益于自动化码头的高效作业,几公里外的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进出口货物更便捷。“金桂的白卡纸出口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土耳其、阿联酋以及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2023年出口白卡纸47万吨。”公司总经理徐友君介绍,“目前,我们的货物主要走海铁联运和公海联运。平陆运河建成后,桂中、桂北一带的木头,以及桂东一带的方解石可以通过运河走水运抵达钦州的工厂。我们也想在平陆运河沿线建码头,投资货运船、建设林场和木薯基地,打造产业链、供应链的互联互通,构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开放发展,发展是目的,开放是手段,越开放,就越发展。平陆运河的建成,将开辟西南地区与东盟贸易新的江海联运通道,有利于提升与东盟贸易效率,强化双边经贸联系,推动西南地区全面扩大开放。广西财经学院副校长、西部陆海新通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红祥表示,“伴随平陆运河建设而形成的运河经济带,为面向东盟的高水平开放夯实产业基础;进而强化广西在西南地区面向东盟开放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促进西南地区在RCEP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框架下与东盟的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助力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一河贯通,八桂向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东盟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实现“一带一路”有机衔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融入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西要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增强内外联动,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牢记嘱托,向海图强。昔日的祖国西南边陲,正在崛起为新时代的“开放前沿”。平陆运河的建设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开放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广西日报社〕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4年12月9日第2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

学习时报
《学习时报》1999年9月创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唯一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