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调好了百病不沾,张仲景强健脾胃第一方!

文化   2025-01-20 08:04   山东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五脏六腑的总司令,脾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寿命。


如果脾胃不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贫血、虚弱、抵抗力低下等等。这些问题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那么,怎么样才能保持脾胃的健康呢?有没有什么简单有效的方法呢?今天,我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方子,它就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的小建中汤。


一、什么是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一个方子,它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和饴糖六味药组成。


这个方子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有着非凡的功效。它可以温补脾胃,调和气血,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各种由于脾胃虚寒引起的症状。


小建中汤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与它的创始人张仲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张仲景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群雄割据,连年征战,当时的人们颠沛流离,饥不饱食,时间一长,难免伤到脾胃。


张仲景感念苍生之疾苦,于是提笔写下一张六味药的方子,小建中汤就这样在乱世中横空出世了。


二、小建中汤的药理



小建中汤虽然只有六味药物,但却有着精妙的配伍和药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方子里每一味药物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1. 桂枝


桂枝是桂树的嫩枝,它的性味辛温,能够发散风寒,温通经络,活血化瘀。


桂枝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温心阳,它能给心脏添柴加火,把心火点燃,补脾胃的方子为什么要温心阳呢?


因为脾胃的运化需要热量,这股热量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离不开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


而心在人体的作用就相当于高高在上的太阳,脾胃是山峦大地,心火一暖,脾胃就有劲了。


2. 芍药


芍药是牡丹科植物芍药的根茎,它的性味苦酸微寒,能够养血止痛,柔肝缓急,芍药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补阴血,它能把阴血收起来,能把阴血补足。


桂枝温通、通达,芍药向内收,芍药两倍于桂枝,这样一来,整个方子意图将能量往里收,补中的作用更强一些。


3. 甘草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它的性味甘平,能够调和诸药,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甘草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调和气机,它能把气血酝酿出来,相当于给虚弱的身体补充能量,甘草除了补中,它还是和事佬,可以调和诸药,什么叫调和诸药?


一个人吃凉的肚子痛,吃热的又上火,中医上叫寒热胃,这个时候用寒药不行,用热药也不行,只能寒温并用,寒药温药一起用,这一寒一热,一动一静,性子完全不同,在一起就容易有矛盾,容易打起来,人吃了呢也不舒服。


这个时候,有甘草坐镇,就能把双方的矛盾调和好,让它们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保证这个地方不出乱子。


4. 大枣


大枣是鼠李科植物枣树的干果实,在中医里被称为“百果之王”,它的性味甘温无毒,能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润肠通便。


大枣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健脾胃,它能增加食欲、促进消化、防止腹泻、缓解紧张、改善睡眠。


5. 生姜


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它的性味辛温,能够发散风寒、止呕温中、解毒消肿。


生姜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助阳气,它能帮助桂枝把心阳引下,温暖脾胃,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增加营养的供给。


生姜还能和芍药配合,缓解脾胃的痉挛和疼痛,舒缓肠道的运动,生姜还能和甘草配合,增强脾胃的防御能力,抵抗外邪的侵袭,预防感冒和发炎。


生姜还能和大枣配合,调节脾胃的酸碱平衡,防止胃酸过多或过少,保护胃黏膜。


生姜还能和饴糖配合,增加脾胃的黏润度,防止干燥和便秘。


可以说,生姜是小建中汤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药物,它能够协调其他药物的作用,使小建中汤更加完美。


6. 饴糖


饴糖是一种由麦芽、米或玉米等淀粉类食物制成的甘甜黏稠的液体,它的性味甘平,能够补脾和胃,润肺止咳,缓和药性。


饴糖在这个方子里的作用是黏合诸药,它可以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往下压,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也就是说原本入心的桂枝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这个区块一暖,又大大帮助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所以你可不要以为加入一味甘甜的饴糖仅仅是为了调和中药的苦味,饴糖这味药大有妙处。


小建中汤通过温补脾胃,调和气血,达到了强健体质,防治百病的目的。它适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证。


它也可以用于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劳,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炎、结核等。


三、小建中汤的用法



小建中汤的用法是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一般每日一剂,连服七天为一个疗程。


如果有必要,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减药物或调整剂量,小建中汤是一个温补之品,所以不适合阴虚内热的人服用,如果不会辩证请在中医指导下应用。


小建中汤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方子,但却有着现代的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脾胃功能下降,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后果。


这个时候,服用小建中汤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小建中汤还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现代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


这些病都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而小建中汤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小建中汤是张仲景创立的一个强健脾胃的方子,它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和饴糖六味药组成,能够温补脾胃,调和气血,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各种由于脾胃虚寒引起的症状。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它也可以用于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劳,以及一些常见的现代病,它的用法是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它是一个温补之品,所以不适合阴虚内热的人服用,如果不会辩证请在中医指导下应用。


本文作者:赵五味老师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道教丹道订阅号

微信号:daojiaoh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道教丹道
传播道教丹道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