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的上品黄芪:一味药物,十二种功效!

文化   2025-01-23 08:03   山东  



黄芪,又名北芪,它药性味甘、微温,归肺脾两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


但其性温、升阳助火、走而不守,若用之失当易引起伤阴耗津或助邪为患。


临证用黄芪治疗多种病证,且屡用奏效,精究其临床运用,颇有体会,现将其运用经验归要如下。


一、应用广泛,辨证为纲



在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辨证为纲,归纳出黄芪的十二大功效。


1. 益肺


黄芪性微温、入肺,古今医家均视其为补益肺气之要药。


主要用于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退,外邪乘虚侵袭之感冒、鼻炎、咳喘诸病。


因其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异常免疫反应,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湿疹等正常免疫低下、异常免疫活跃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辨证要点:反复皮肤斑疹或易于感冒、流涕、咳喘、少气息促、语声低微。


2. 补中


黄芪归脾经、味甘可滋土,性温促运化,为历代医家补中培土之首选。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之胃痛、腹泻、呕吐等脾胃病证。


因其布精养脏,具强壮作用,能调整促进胃肠功能,故对消化道疾病具有上佳疗效。


辨证要点:消化系疾病伴神疲乏力、脘腹虚胀、纳差便溏。


3. 升阳


黄芪性温,其气轻灵上升,善于升举阳气,主要用于阳气下陷不能升举输布水谷精微以养脏腑所致的脏器下垂诸症。


从现代药理研究来看,因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能强壮身体,促进脏器功能,故对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有一定疗效。


辨证要点:经检查有各种脏器下垂伴神疲乏力、喜温喜按、形瘦少气、脉细弱。



4. 利水


黄芪补中,使中焦枢纽正常,能上通下达,温阳益气,通利三焦水道,故能利水。


主要用于气虚,水液运化失常及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气虚、阳虚水肿,如急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特发性水肿、肝源性及心源性水肿等均可用之治疗。


尤其是黄芪有显著利尿作用,又能加速尿蛋白的消失,保护肝脏,防止肝糖源减少而对肾炎及肝源性水肿效佳。


辨证要点:水肿皮色㿠白、按之凹陷难复、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喜热饮、大便溏泄。


5. 温阳


黄芪性温,有较强的温补元阳之力,尤善温补心阳。


主要用于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之心悸、胸痹、心性水肿等病证,此因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具有较显著的强心作用。


辨证要点:心悸、心胸憋闷或作痛、畏寒肢冷、唇紫暗、脉结代。


6. 托毒(生肌)


《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


前人称黄芪为“疮家要药”,常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疮痈,脓成不溃或溃破后久不收口的皮肤及消化道黏膜病变,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口疮、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皮肤疾病溃烂后久不收口等内外疮疡病证。


此因黄芪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且对球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了局部抗病能力,促进局部病灶愈合。


辨证要点:内外溃疡久而不愈,伴神疲少气、面色不华、形体消瘦、舌淡、脉细。



7. 活血


黄芪性温善走,能益气温阳,鼓动血脉运行,促进血液环流不瘀而具有较显著的活血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脑络瘀滞的多种病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等所致的眩晕、头痛及脑中风偏瘫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故能治疗缺血性脑病诸疾。


辨证要点:头痛、头晕、肢体偏瘫,伴手足麻木、唇舌紫暗、脉细涩无力。


8. 固摄


黄芪因其补气力强,而具有较好的固摄收敛作用,能控制血液及体液外泄。


常用于气血虚弱所致的出血、体液过度丢失诸疾,如脏器的慢性出血、尿崩症、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


辨证要点:各种慢性出血、盗汗、自汗、尿多、遗精、滑精,伴面色无华、疲倦纳差、舌淡、脉细。


9. 生血


《本草纲目》载“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活血生血……五也。”


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不足之血虚证,如各种原因贫血、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血细胞减少等。


此因黄芪能促进骨髓各系正常原始细胞增生,且黄芪中含有的叶酸成分,为红细胞合成所必须,故黄芪能生血养血。


辨证要点:面色苍白、心悸头晕、体倦懒动、唇舌色淡、脉虚细无力。



10. 止渴


《别录》载黄芪“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利阴气”。


临床用于治疗消瘦烦渴,这是因为黄芪能调整机体免疫状态。


辨证要点:消瘦、烦渴、口干、畏寒、舌淡、苔白、脉细。


11. 发汗


黄芪能益气养血而利阴气,且能提升阳气,故可补益汗源使其发汗。


临证常用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及气血阴阳失衡,汗腺功能失常所致的无汗证,如体虚感冒、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干燥综合征等。


辨证要点: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或口干涩、皮肤干燥、肢冷无汗,脉细。


12. 宣痹


黄芪性温,走而不守,内外皆达,能温经活血通络,故具祛风散寒除湿作用。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风寒湿痹,如各种关节炎疼痛、肌肉疼痛、神经痛等气血虚弱,风寒湿邪入侵,瘀血阻络之痹。


辨证要点:肌肉、关节肿痛、麻木伴体弱易倦、畏寒肢冷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临证应用,注重配伍



本人临证应用黄芪善于配伍其他药物,提高疗效。


作益肺用常配防风,使益肺同时疏风固表而不留邪,对肺系疾病及慢性皮肤病效佳;


补中常配淮山药,相互补气益阴,鼓舞脾胃中气而益脾阴;作升阳用时配升麻,增加其益气升阳,鼓动水谷精微上升以养脏;


利水多配防己,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补泻升降,共增益气利水消肿之效;


温阳常配附子,黄芪入肺脾而益气温阳,附子归心肾而大补元阳,合之能广泛应用于阳虚各证;


生血按5:1比例配当归,当归功专补血,此血足以载气,气旺以生血,使补气生血之力倍增;


托毒喜配蒲公英,使具扶正祛邪,促进疮疡愈合;


止渴多配天花粉,合之寒温并用,温阳益阴、生津止渴,能增强降糖作用,专治消渴症;


固摄配麻黄根,益气固表止汗力强,专治气虚自汗;


发汗配解表药补虚发汗,专治体虚感冒;


若配玄参以平衡阴阳补充汗源,专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干燥综合征;


宣痹善配细辛,两药伍用走窜通络力强,协同鼓动内外之阳气,扶正祛邪,专治风寒湿痹。


总之用合理的配伍来提高黄芪的各种治疗效果,是本人应用黄芪取效的关键之一。


三、重视禁忌,用量取效



本人在应用黄芪时,充分注重其用药禁忌,但又不拘泥于禁忌,往往通过配伍及用量上的调整以达到用药目的。


本人认为黄芪性温燥益气能升阳助火,凡内有实热,肝阳上亢,气火上冲,湿热气滞,阳证疗痈初起,表实邪盛者均属忌禁,以免助邪伤正,但若患者病情需要用黄芪以取前述十二种功效之一,此时可减少黄芪用量,并配以清热、平肝、行气、利湿等药物便可用之。


总之正盛邪实时黄芪用量偏少,正虚邪少时黄芪用量偏大。


一般来说,黄芪用量5~10g能升阳举陷,15~30g利尿作用显著,但用至50~60g则尿量反减少,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则需用50~80g以益气摄血,脑中风后遗弛缓性瘫痪宜用30~50g,方能发挥其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END·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道教丹道订阅号

微信号:daojiaoh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道教丹道
传播道教丹道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