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的脑袋老是迷糊,可能是由于气上升不正常导致的。气上升不正常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使人感到疲劳、头晕、头痛等。
如果一个人老是想发火,可能是由于气下降不正常导致的。气下降不正常会影响到人的情绪稳定,使人容易生气、烦躁等。
婴儿孩童时期,人人自带三分灵气,能量充足。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人慢慢长大,灵气和能量也逐渐被消耗殆尽。
有一种说法,说人在下班之后,回家之前,在车上发呆一会,这是难得的放松一刻。公司都是同事,家里面对亲人,唯独在车上的一刻,一个人才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个时候是最轻松的,内心也是最为宁静的。
其实,这也是在找回一点点丢失的能量。
修复自己的能量,只需要一个字:静。
身静,心静,神静,思静。
早在两千年前,庄子就揭示了其中秘密,和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关。天大地大,人在其中,天地人三合为贵。
一、给自己一点空间,才能从天地中得到能量。
庄子说,有知觉的物类,包括人,都是依靠气息的流动,背后有一种能量的隐形连接。
比如:我们面对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时,就会感到心旷神怡,这是自然和人的能量连接;我们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时,会感到有兴奋,这是能量的共振;我们和意见不合的人沟通时,会感到心累,这是能量的抵消……
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在自然流动。这种看不见的能量,普通人无视,有道人会运用。
《庄子》曰:“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
凡为道是不求滞塞的,滞塞就会不通畅,梗塞不止就会互相乖戾,乖戾就会产生各种祸害。
俗话说,“堵塞不通”是百病的根源,就是这个道理。
人在婴儿和幼年时,与“道”是最接近的,尚没有心机和心智隔绝与天地的连接。随着年纪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磕磕碰碰,人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心智,用来认知这个世界,也用来保护自己。
这种心智,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保护了自己,另一方面也隔绝了自己和天地的连接,从而失去灵气。
所以,洞悉其中道理的人,如庄子说的“弃智绝学”,老子说的“绝学无忧”,不再依赖心智来保护自我,而是放下自我,顺应天地的变化,和大道同行。每天都会经历世俗的事,却不放在心上,这样就留出了一个空间,道才能顺畅流动,人从中获得能量的流动。宇宙的源头,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留出空间的人,才能保持自身的流畅性,保持新鲜活力。
二、静默可以调理疾病,宁静可以止息焦躁。
《庄子》曰:“静然可以补病,宁可以止邃。”
人在生病劳累之后,总是需要静养。
因为人的头脑每天都想很多,心中有虑,说很多话,做很多事,劳累形体,就像一碗水摇晃不止,心神不宁,养不住心神,则身体难以保持精力旺盛。
静养,就像一碗水安静下来,有沉淀,才有清澈,这个时候心神才能得到安静,身体才能慢慢得到能量的修复。
庄子提出休养之法,以静养神,《黄帝内经》也有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其天年。”
人,每天需要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在独处中得到安静,在安静中修复能量,保持精气神充足。
当气机上升出现异常时,我们通常会采用柴胡、升降等药物来调理气机,使其恢复正常上升功能;若气机下降出现异常,我们则会采用半夏、黄岑等药物来调理气机,使其恢复正常下降功能。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在气的升降出入中出现问题时,疾病就会随之而来。
因此,中医中药的一项核心治疗策略就是调整气的运行,确保其升降出入的平衡,这样的调整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愈,更对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关于处世之道的内容。刘歆指出,人际交往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有人际交往就会思考如何交往,因而古代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处世之道。
其中,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体会俗世种种,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但是,长期以来道家处世之道备受误解,如以老子为阴谋论,以庄子为阿Q之“精神胜利法”或避世主义。
充分挖掘道家处世之道,不仅有利于探索解决中国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现代社会人们深入传统资源寻找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困境。
一、守柔与尚雌的处世技巧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牝”“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对此,《吕氏春秋》总结说“老子贵柔”。
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道家坚信“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种思维常被后世误解为阴谋论。其实,这里的“欲”不应强化解读,而应弱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即应接事务时采取低姿态,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会得到。
当代社会,为争夺更多资源、获得“成功”,多数人以力相争、崇尚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激烈竞争固然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成长,但同时也带来人心欲望张扬、社会短视浮躁的后果。道家守柔尚雌哲学一方面为个人提供了规避锋芒以实现目的的方法,另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反思的角度与能力。
二、节制与宽容的处世准则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批评惠施“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是为“逐万物而不反”。现代人们关注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冲突,更可见庄子的先见之明。
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只是在他们看来,人性是贵“真”的,即在不受干扰的自然而然的情形下,人性的自我发显是真诚的、良善的。因此,一个宽容社会的形成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所有人因循自我心灵的彰显,才会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有些人由于戾气严重而在处理事务时易于冲动,欲望的张扬与权力的霸道对个人人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破坏了社会价值。以自我为中心、不知反省、不接受异己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以老庄之道收敛自己的性情,谨慎对待周遭的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
三、尚和与超越的处世境界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
在庄子看来,人心本然是和谐的,也应该是和谐的,但由于大道沦丧,人心被各种欲望、思虑控制而呈现异化状态,这种异化需要经过一定的修养工夫才能回到其本然状态与应然之境。在物质至上、欲望张扬的当今时代,人心的混乱、迷茫、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需要和谐的力量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人们回到道家所强调的少私寡欲、抱德炀和的修养工夫,回到自我性情的本真平和状态上来。
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与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
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指出对于马牛,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络马首穿牛鼻”,扭曲自然本性使其为人所用。这要求我们开发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
《庄子·大宗师》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著名寓言。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在道家的处世哲学中,如果人们都能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和谐社会的理想就是现实的。
“收敛”和“发散”是药物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收敛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人体排泄来发挥作用,而发散类药物则通过增加人体排泄来发挥效果,今天我们将探讨的是“升降”。
对于症状严重的躁狂患者,需要使用降药来治疗,在古代医典中,我们发现许多药方专为缓解烦躁症状而设。
小柴胡汤、干姜汤以及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剂,均显示出降药使用的递增趋势。
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烦躁症状所需的降药剂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不仅揭示了烦躁症状的复杂性,同时也强调了精确药量在治疗方案中的重要性。
首先 ,狂躁患者常常出现情绪高涨、易怒或暴躁等症状。
这与情志失调有着紧密的关联,根据中医的理论,情志活动和人体的气机升降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情志过激时,会导致气机逆乱,从而引发狂躁症状。
通过使用降药,可以有效调节气机升降,平抑过度的情志活动,使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
其次,狂躁症患者常伴有火热内盛的相关症状,如面色红赤、双目充血、口渴难耐、大便干结等。
中医理论认为,火热内盛是导致狂躁症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因此,采用具有降火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火热内盛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狂躁症的目的。
另外,狂躁患者通常存在气机升降失调的情况,表现为呼吸急促和胸闷等症状,降药能够有效地调节气机升降,从而使得患者的呼吸恢复平稳,并缓解胸闷等症状。
而治疗抑郁症,关键在于疾病的程度和脏腑的传变情况。判断疾病是主要属于厥阴病还是少阳病,然后再考虑治疗思路。
厥阴症是中医领域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核心关联器官为肝。当抑郁症发展到厥阴阶段时,这表明病情已深度影响到肝脏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在此阶段,即使表现出热象,也多为虚热,因为其根本原因是气血的亏虚。
少阳病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症,其病机主要与胆有关。当少阳受阻时,会导致气血流通不畅,进而影响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治疗少阳病时,需要调理胆腑,以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进而恢复其他脏腑的正常功能。
这些情况之所以要用升药,主要是因为:
1. 升药能够提升阳气
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如情绪低落、活力缺失等,从中医角度分析,这些症状往往与阳气不足有关,阳气不足所导致的抑郁症可归为厥阴阶段。
因此,治疗这类抑郁症需以提升阳气为主,升药能够增加患者的阳气,从而增强其体力和精力,实现对症治疗的目的。
2. 升药能够促进气血流通
抑郁症患者若出现少阳之证,往往伴随着气血不畅的相关症状,例如胸闷、心悸和失眠等,为了有效缓解这些少阳症状,需要采取措施来疏通经络并促进气血的流通。
升药在此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能够实现经络的疏通和气血的流畅,从而为患者带来舒适的感觉。
3. 升药还能够调和脏腑功能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具体表现为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了改善这些症状,我们可以采用升药来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进一步缓解其病情。
在治疗抑郁症和狂躁症时,必须依据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来使用每一种药物,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疏肝解郁,只有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用药,才能彻底治愈疾病。
·END·
道教丹道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