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与南昌二中,那些基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的缘分

文摘   2024-08-19 17:38   江西  
高安与南昌二中,
那些基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的缘分
南昌市第二中学简称为“南昌二中”,是江西一所百年名校。众所周知,南昌二中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传承,即“心远中学”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然而,在滚滚历史进程中,高安也与南昌二中有过很多的缘分。让我们沿着历史脉络,一一去找寻
01
心远中学创办者有高安人邹叔忱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熊氏“育”字辈中顺应潮流、首具卓识的熊元锷(族谱名育锷)联络堂兄熊育钖、熊育镐,新建夏敬观、蔡公湛,高安邹叔忱等人,创建了一个以修研西洋实科和语言为主的新式学堂——乐群英文学堂。在征得家族同意后,借用熊氏位于南昌市东湖边的“平远山房家塾”为校址 。


“乐群学堂”开办一年后,主要创办人熊元锷(1879年-1906年)便离开了(参加已有革新的科举考试,成为江西历史上最后一名解元)。学堂的一切事务,都由原来的监督熊育钖主持 。


熊育钖接管“乐群学堂”后,于1903年将其改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成为江西最早的一所私立中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名“心远中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心远中学堂”又易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熊育钖任校长。



02
瑞州中学堂合并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


1914年,熊育钖任江西都督府教育科长,建议在全省设省立中学8所:原赣省公立中学为省立第一中学,洪都中学校改为省立第二中学,九江中学校改为省立第三中学,赣州中学改为省立第四中学,饶州中学堂改为省立第五中学,吉安府立中学堂改为省立第六中学,抚州中学堂改为省立第七中学,袁州中学校改为省立第八中学。


尔后不久,因当时的江西省图书馆馆长邱壁(宁都人)即请求将宁都中学堂改为省立第九中学。故当时实际设立省立中学为9所。

民国时期的江西省立第二中学


也就在江西省立第二中学设立的当年(1914年),瑞州中学堂奉命并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原高安校址的瑞州中学堂撤销,当时瑞州中学堂的师生全部随之入省城南昌的江西省立第二中学,高安学子们也在这里继续完成学业(这其中比较出名的高安籍人物有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学家吴有训,台湾省立法委员、书画家彭醇士,台湾省教育部主任秘书、文学家陈颖昆等。这三人毕业后都曾在江西省立二中、心远中学或心远大学任教)。



03
复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一直延续为现在的高安中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半年,教育当局对江西全省的省立中学有了进一步的调整,江西省的各省立学校改用以地名命名,如位于宜春的省立第八中学更名为省立宜春中学。1927年下半年之后,教育当局又对江西各所省立中学重新命名,如1927年下半年宜春的省立宜春中学改名为省立第七中学、1928年南城的省立第十一中学更名为省立第十二中学。


也就是在1928年省立中学的更名浪潮中,在高安一批有识之士的动议下,江西教育当局同意在瑞州中学堂旧址复办高安县立初级中学,安县内才重新有了中学教育。



有了高安县立初级中学后,高安学子也就在高安本地就学,不再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


瑞州中学堂、高安县立初级中学,一直延续为现在的江西省高安中学。而创办于1934年的高安县立初级中学简易师范班,也就成了高安师范的前身。



04
吴有训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吴有训1897年出生于江西高安荷岭石溪吴村1912年,15岁的吴有训考入瑞州中学堂。1914年,瑞州中学堂并入省城南昌的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吴有训也随原校转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继续完成学业。1916年,吴有训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毕业,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1920年7月,23岁的吴有训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8月即被母校江西省立第二中学聘为数理教员。


依次是高安吴有训实验学校、南昌二中、高安中学的吴有训雕塑


在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教学之初,吴有训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他讲课从来不带讲稿,从不做单调枯燥的灌输,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总是以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小实验开始,问题解决了或者实验原理讲清楚了,这节课就结束。通常,一个问题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一个实验则清楚地展示一个原理。吴有训有一种能够把握学生接受水平的敏锐嗅觉,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吴有训出色的教学天赋在江西省立第二中学任教时期已初见端倪,这为他后来博士毕业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培养了我国一批诸如邓稼先、朱光亚、屠守锷、王希季、杨振宁等物理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清华大学,吴有训在江西省立第二中学教书时就重视实践与学思结合、一专多能的教育理念也在这里得到继承。



05
傅清华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


傅清华(1904—1970),高安第一位共产党员。1904年,傅清华出生于今高安市建山镇卢家店官泮老屋村。1921年,傅清华于高安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二中学。


恰逢此时,江西马列主义先驱、江西省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袁玉冰也就读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傅清华很快就与革命志士袁玉冰取得联系,并加入袁玉冰所发起的江西改造社,投身革命活动。袁玉冰介绍他阅读《向导》《新青年》《新江西》等进步刊物,开阔了视野,启迪了革命思想。


1923年11月,经袁玉冰介绍,傅清华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入团后,他联系在南昌的高安籍学生,组织了高安旅外学生会,并创办《锦江新潮》,宣传反帝爱国运动。


1924年,他先后当选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委教育宣传委员、宣传部主任、学生运动委员。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高安籍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共产党员。在昌读书期间,他每年暑假都回到高安县城从事革命活动,准备在县城建立革命组织。


1924年下半年,他介绍聂思坤加入共产党,并且与聂思坤共同制订在高安建立党组织的计划。



参考文献:

[1]南昌二中校友会.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校友文选[M].119-125.

[2]北京师范大学组编.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M].409-413.

[3]唐连英,叶福林,丁仁祥.东固革命根据地论[M].162-167.

[4]李子迟.上学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M].702-706.



高安伍桥易居白
高安有遗迹,莫惜访前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