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勉(1216-1262),字述之,一字成一,号雪坡。宋朝瑞州新昌县(今宜春市宜丰县新庄镇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癸丑科状元。姚勉考上状元后,上演了一段“上疏让第”的佳话,不仅自己当上状元,也让老师得了个“特科状元”。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宋嘉定九年(1216),姚勉出生于江西瑞州新昌县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彼时新昌县天德乡从高安县分出不过百余年,且姚勉有时候也称呼自己为“瑞凤凰山人”,即“瑞州(高安)凤凰山人”,一些文献也误将姚勉写为高安县人。
姚勉为姚父妾室所生。刚出生时,姚家正母不肯认姚勉,将襁褓中的姚勉丢弃在野外坡地大雪之中。两天后,有路过的人听到小孩哭声,这才将他送回。姚父怪罪并狠狠教育了正妻一通,重新将姚勉领回家抚养。姚勉长大后,知道了这件事,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做“雪坡”。
姚勉从小就很聪明,每天背诵数千字的文章。他常常在家写文章,很小就表现出“魁天下”的远大志向。
稍大时,姚勉移居丰城龙凤洲海觉寺,师从江西诗派著名诗人乐雷发。乐雷发是江西丰城人。从二十岁时,乐雷发四海漫游,以诗文结交朋友,素有才名。
南宋时,国家偏安于江南一隅,江北大片领土沦陷,外患严重,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乐雷发主张以收复国土为己任,拥护抗击金元,文章直抵时弊,而投降派史弥远执掌朝纲,乐雷发北上抗金的政治主张不能为权臣们所容,虽满腹经纶,却屡试不第。他对此十分愤慨,遂放弃功名,转而收徒讲学,在多地开馆授徒,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
姚勉在丰城乐雷发这里求学,也在三十岁出头先后娶了丰城兴仁乡邹舍里人地主邹氏的两个女儿。
在丰城的岳父、当地政府及民间读书人“义约”的资助下,姚勉于淳祐12年(1252)中举,宝祐元年(1253)进士及第,廷对第一,点为状元。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姚勉登科考取状元后,上疏让第。
所谓“上疏让第”,就是上奏皇上,让出自己状元的位置。上疏让第这种事,在以前也发生过。
唐大和二年(828),湖南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县)李郃名列进士第一,考取状元。
同试举子刘蕡因试中直言官司干扰朝政而落第。李郃仗义执言,也整了一出“上疏让第”,上奏了一本《让第刘蕡疏》,为其鸣不平,朝野称誉一时。但唐文宗并没有听从李郃的建议。李郃反而因此得罪了宦官,被排挤出京,在河南当参军一职。
由此可见,“上疏让第”是有很大风险的,说不定就得罪人了。
唐代李郃“上疏让第”失败的案例,并没有在姚勉这里重演。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姚勉登科状元,“上疏让第”,要求把状元之位让给恩师乐雷发。
“文章天子”宋理宗是个爱才之人,见到姚勉的上疏,他决定见见这个姚勉口中有状元之才,甘愿让出状元之位的乐雷发。
宋理宗召见亲试乐雷发。金銮殿上,宋理宗问以“学、术、才、智、选、举、教、养”八事,乐雷发“条对切直”,留下了著名的“廷对八策”。宋理宗大悦,当即赐以“特科状元”,赐田八百亩,敕建状元楼一座,授翰林馆职。
姚勉的上疏让第,使得其恩师乐雷发也获恩赐了个“特科状元”称号,而自己的状元之名也实至名归,无需再“让”。
一门师生两状元,姚勉的“上疏让第”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成为了历史上一段佳话。
题外话:最近网上有个热点,姜萍以优异成绩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其老师王闰秋也随之走入大众视野。该数学竞赛就快出成绩了,对此,网络上也众说纷纭。这对师生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