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关注:大连这里年味浓

时事   2025-01-30 20:20   辽宁  



首个“非遗版”春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专栏《全景中国》联动江苏、贵州、大连、郑州、温州等多台,春节期间策划推出《“巳”海九州共此时》系列专题节目。


跨越千山万水,呈现美丽画卷。从东北雪原到江南水乡,从西部高原到东部海岛,不同的故事讲述着共同的主题——家的温暖与年的喜悦。1月29日播出大连广播电视台春节特别报道——《复州古城年味浓》。





复州古城年味浓

此时此刻

在大连复州古城

高跷起步 秧歌穿行

他们正以

中国最传统的方式

欢度春节



鼓乐鸣春 好戏连台

点击音频 一起来听

复州古城的浓浓年味

↓↓↓

上下滑动阅读原文

↓↓↓

辽宁省大连市下辖的瓦房店市古称“复州”,复州古城留下了很多文化瑰宝,近些年来不断被发掘出来,成为大连市、辽宁省乃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贝越到节日越受欢迎。


(背景音乐:笛子吹奏快乐的驾驶员)


这支欢快的曲子是中国已故双管演奏家刁登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春节前,他的弟子——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喜平在演出间隙用这支曲子试音。


在辽南地区,“复州鼓乐”是一个活跃而庞大的民乐体系,管子(包括双管、单管、铜管等)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大小唢呐、咖戏等几十个分支形成了省级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复州鼓乐”。春节前,在辽宁省第十八届群星奖优秀获奖节目展演时,宋喜平和他的伙伴们带来的便是改编的新曲:《篱笆墙的影子》。


(背景音乐:《篱笆墙的影子》)


记者:“你给介绍一下,为什么我们选了这样一个曲子?”王冠:“因为咱们当初中国拍摄了一个90年代的中国农村三部曲,正好《篱笆、女人和狗》的这部电视剧,它的拍摄地就在我们瓦房店,我们就当初有这么一个想法,把篱笆女人狗的主题曲引入,结合我们传统的非遗项目,去改编了一个曲目,当时旋律是(唱)‘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个曲子)它特别特别经典,代表着我们辽南,代表着瓦房店,也代表着大连,是一个很经典的有地域特殊的性的作品,然后加上了创新的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它给传承下去。”


鼓乐鸣春。这段极具辽南风情的吹打乐,从乡村温情中走来,汇入到复州古城浓浓的年味儿中来。


复州城镇文化站站长王晓坤:“从97年开始我们都叫‘新春灯会’,这几年开始叫‘非遗过大年’,对,就把非遗的项目融入到我们复州的整个的春节的一些系列活动。你比方说有传统的写春联,然后主要还有一些展演,像我们今年就有6项。新春大集、还有复州老菜,复州老菜也是一个非遗项目,是大连市的,然后还有非遗展演,民俗展演。有一些踩街的,高跷、秧歌舞、龙舞、狮子、花鼓……主要是一些民俗的、非遗的,让大家感受一下传统中国年这种感觉。”


中国人过年,序曲是腊八,民间谚语说:“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过年解馋。吃好,是中国年的主要内容。


李长春:“过年就是跑油、过油、做豆腐,掐糕,就干这些活儿。”


在瓦房店太阳街道的李长春先生用自己的名字开了一家农家菜馆,远近闻名。他谈过年离不开他的本行,他擅长用传统农家菜招待客人,他说的跑油、过油、做豆腐,都是传统,把东北的“撒年糕”说成“掐糕”,绝对是复州人的语言特色。


说到语言,古城复州因为是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过年,也就比别处多了许多风景。比方说,贴春联,汉民族只贴汉字春联,而复州古城的满族家庭,他们会贴满汉双语春联。


记者:“现在是在南洪刚老师的工作室里面,‘三九’第二天就有朋友来跟南老师求满汉双语的春联。现在南老师写的是叫龙凤呈祥。”南洪刚:“对。”


非遗项目满文书法传承人南洪刚管理着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文化站,因为他在满文书法上的建树和影响,近些年跟他学习满文书法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是当地的孩子们热情更高。


南洪刚:“春节来贴啊!今年(人家)两个校长说,你给我写完,我们新年帖。今年(在)小学,新年头一天,我指导孩子写春联,得了,每个班级,教师编对联,然后你自己写。”记者:“今年提前贴春联了呗” 南洪刚:“学校今年提前贴春联。”


中国人过年是一定要提前预备的。如果说,学校提前到元旦贴春联,是为了方便让老师学生早点练练满文书法,那么,想吃复州粉条就更得提前下手了。


吕殿涛:“我这个粉条是开水打的芡,我就是(用)热水,而且我漏出的粉条它是柔软抗熬,你就是说,咱们今天就说炖鱼也好,炖酸菜也好,你不用说等锅好盛出来了再搞(注:方言,放的意思)。因为他们的粉条你搞时间长了就太不好吃。”


复州粉坊是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吕殿涛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因为家在复州古城,他祖上开粉坊的手艺就传承了下来。当地人把做粉条称作“漏粉”。今年,因为老粉坊场地变更,吕殿涛没来得及漏更多的粉条,以至于产品脱销了。


吕殿涛:“今年不行,房找不着,头两天也给我愁坏了。”记者:“按照你正常年份的话一年得漏多少?”吕殿涛:“就漏两回。”记者:“一回是多少斤?”吕殿涛:“一回就300来斤。”


物以稀为贵。在复州过年,同样可遇不可求的好物还有瓦房店黄酒。


顾客:“这是多少?8斤?”杨俊余:“10斤装。来一小杯?”顾客:“别喝多了,(老人家)喝多了,就这一(小杯)。”


要过年啦,一位年近八十的老者来到位于瓦房店东马屯村的“二余”家,为来家过年的孩子们准备黄酒。品尝以后,老人家心满意足地拎着酒回家了。


这个“二余”,大名杨俊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瓦房店黄酒”的传承人,做黄酒,他已经是家里的第七代传人了:“主要我还是靠水。我家那个水,是从石砬子缝儿渗的。是口老井。是口白浆水。从我记事的时候就有那口井,我爷爷做酒就用那口井。”记者:“那个水好。米是……”杨俊余:“米是建平那个米,他出小杂粮。反正我全用颗粒饱满、登成登成的、金黄金黄的那个黄米,次品不要。它那个不好的米一个是碎,一个是粘度不够,等我这个米粘度够,就出酒率高,酒那个品也好,喝还有劲,味儿也好,格外喝出酒香味儿。另外我麯子是自己做的……”


谈起黄酒滔滔不绝的“二余”,正在争取让“瓦房店黄酒”这个非遗品牌登上国家级的殿堂。


在复州过年,好物多多,好戏连台。


万国亮:“李派的开场,第一个就是马蹄点儿,就是开场……”


在瓦房店市文化馆,瓦房店梨园快板培训基地的万国亮老师正在带领学员们为春节演出彩排,见记者进来,就热情地一一介绍起他所传承的李派快板的技法,并告诉我们,他们创编了一段新的音乐快板,准备在春节时献给远方的客人:“拿起竹板声震天,我们几个站台前,今天不把别人的表,就夸咱们瓦房店……”


策划:刘岩

采写、播音:李本昌

编辑:李云裳

录音:孙指宭

统筹:于林

监制:石化







本条微信由大观新编辑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观新闻(微信号:Daliandaily)


来源:外联之声

图片:千图网

编辑:幽幽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高忠华

大观新闻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官方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