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
“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
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
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开始打扫房子,贴春联和年画,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熬夜迎接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服,祭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戚、朋友和邻居致以新年问候。节日活动包括社区举办的庙会、社火和灯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2025乙巳蛇年
我们迎来了
第一个“非遗版”春节
中国春节(Spring Festival)
春节假期
大观新闻
特别推出
每天展播与节庆习俗相关的
本土非遗代表性项目
在充盈节日氛围的同时
进一步展现
大连地区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胶东花饽饽传统手工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花饽饽
又称“花馍”“ 巧饽饽”
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艺
完美融合了
面蒸工艺及面塑技巧的一种技艺
△图片由甘井子区文化馆提供
传统花饽饽历史悠久
在古代多用于祭祀和红白喜事
以枣饽饽为主
△图片由甘井子区文化馆提供
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延续到今天
可谓历史悠久
宋代文献资料曾记载
大饽饽用于
春节 端午节 中秋节
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
“大花饽饽”一词源于明清宫廷御膳房专设的饽饽局。花饽饽是民间瑰宝,也是当年皇室举行大典的贡品之一。
人们用蒸饽饽的方式来庆祝各种节日,成为民间托物寄情,喜庆丰收,祈福长寿的生活艺术品。当时大多用黑米面、荞麦面等制作而成。
随着社会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除了用白面作为主要原料之外,还用玉米面、豆面制作大饽饽,而且花样由简单的花式逐渐发展出形态各异的花饽饽。
本条微信由大观新闻编辑制作
转载请注明:来源大观新闻(微信号:Daliandaily)
编辑:幽幽
美编:张强
校对:王涛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高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