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陈义华组/医科院药生所郭正彦组合作JACS:改造细胞色素P450酶选择性合成含不同类型吲哚骨架的环肽化合物

学术   2025-01-26 11:13   马来西亚  

导读

20251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陈义华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郭正彦研究员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Synthesis of Cyclopeptides with a 2-Oxindole or 3a-Hydroxy-hexahydropyrrolo-[2,3-b]indole Structure by Cytochrome P450 Enzym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类细胞色素P450——cpOPMOs以选择性地合成重要的药效基团2-吲哚酮或3a-羟基六氢吡咯[2,3-b]吲哚(简称HO-HPI结构单元揭示其催化机制,设计构建了10cpOPMO不同催化效率的突变体,并成功搭建高效合成含有HO-HPI2-吲哚酮结构的环肽化合物催化平台1)。文章链接DOI10.1021/jacs.4c13535

1. cpOPMOs选择性合成含有2-吲哚酮或HO-HPI结构的环肽化合物

正文

广泛分布于不同生物体中含有2-吲哚酮或HO-HPI结构的生物碱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如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以及抗病毒等(2A)。这些多样的结构和活性激发了研究人员对2-吲哚酮或HO-HPI结构形成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高效生物催化剂的探索。目前,形成2-吲哚酮结构的酶主要包括黄素依赖的单加氧酶(FMO)、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以及特殊的双加氧酶,其中FMO的研究较为深入,基于晶体结构推测其可能通过环氧中间体形成2-吲哚酮结构。HO-HPI结构的形成主要依赖于FMOP450酶,其中FMO的体外酶学已经被深入研究,但相关P450酶的体外研究尚未被报道。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已经成功鉴定了alboflavusin A1 AFN A1)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通过体内实验初步推测P450酶基因afnD可能负责HO-HPI结构的形成(2BJACS 2018)。


2. 含有2-吲哚酮或HO-HPI结构的代表性天然产物。A)来自不同生物体的含2-吲哚酮或HO-HPI结构的生物碱;(B)含有HO-HPI结构的环六肽化合物


AfnD及其同源蛋白可以催化形成HO-HPI2-吲哚酮结构


为了验证AfnD的功能作者以pre-AFN A112)为底物,发现P450AfnD可以催化底物12生成两种产物(3A,即含有HO-HPI结构的AFN A19含有2-吲哚酮结构的AFN C113)。并且还观察到反应过程中pH值会影响两种产物的比例。在pH 6.0下,反应倾向于生成产物13,在pH 8.0下,反应则倾向于生成产物93B3C)。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fnD与其同源蛋白HmtTClpDKtzMLtzR的序列一致性高达60%左右。以12为底物进行测试时,发现HmtTClpDKtzMLtzR均可以将转化为913,且其反应过程中pH值影响的规律与AfnD类似,暗示这5P450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催化机制。


3. cpOPMOs的酶学研究。A)不同cpOPMOs与底物12的活性测试;(B)不同pH值下AfnD与底物12的活性测定;(CAfnD催化底物12生成产物913的反应过程。


HmtT通过两个关键残基介导HO-HPI2-吲哚酮结构的形成


为深入探究cpOPMOs的催化机制,作者基于HmtT的晶体结构,利用分子对接建了HmtT-pre-AFN A1的复合物模型,发现底物12沿着通道进入了活性位点,且色氨酸残基靠近heme,暗示反应适合发生(4A4B)。在P450酶的催化过程中,推测I螺旋上一个保守的苏氨酸残基可能负责氧的激活。为验证这一假设,作者构建突变株HmtT T236A,发现两种产物的产量显著降低(4C)。因此,当底物12进入活性区域后,可能会在残基T236和潜在水分子的辅助下,形成具有催化活性的中间体Compound ⅠCpd )。

随后,Cpd Ⅰ与底物12结合形成Cpd Ⅱ和吲哚环氧中间体。模型分析发现,残基S75D73分别位于吲哚基团的两侧,可能参与环氧打开以及两个产物的形成过程。接着,作者构建突变株HmtT D73AS75A测试发现在中性条件(pH 7.0)下,HmtT D73A主要生成产物9,而HmtT S75A主要生成产物13。基于以上结果,作者推测可能的催化机制,首先在吲哚环氧中间体形成后,S75的羟基和D73的羧基可能会竞争结合吲哚环氧化物。然后,在路径1中,S75的羟基通过氢键网络与环氧化物结合,促进C8aC-O键断裂,再在水分子的辅助下形成含有HO-HPI结构的产物9。在路径2中,D73的羧基通过氢键与环氧化物结合,促进C3aC-O键断裂,再发生2,3-氢转移形成含有2-吲哚酮结构的产物134D)。


4. HmtT催化机制的推测。AHmtT与底物12的分子对接图;(BHmtT与底物12的结合位点图;(CHmtT及其突变体与底物12的比活力测定;(DHmtT催化底物12生成产物913的机制推测。


5cpOPMOs具有相似的催化机制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5cpOPMOs3个关键残基(HmtT中对应的D73S75T236)具有较好的保守性。作者以HmtT为模板,使用AlphaFold2构建了AfnDClpDKtzMLtzR的结构模型。结构比对发现,这5cpOPMOs的三维结构高度相似,均方根偏差(RMSD)小于。蛋白AfnDClpDKtzMLtzRI螺旋上保守的残基Thrheme距离合适,推测其可能同样参与中间体Cpd 的形成。接着将这4P450酶分别与底物12进行分子对接,发现底物12均可以沿着通道进入活性位点,且两个保守的残基AspSerLtzR中为Thr)也分别位于吲哚基团的两侧,暗示它们可能与HmtT中的保守残基具有类似的功能(5A)。

为研究AfnD的催化机制,作者构建了关键氨基酸残基突变株AfnD T237AD74A以及S76A酶活测定显示突变株AfnD T237A的催化效率显著下降,表明残基T237AfnD的氧激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突变株AfnD D74A主要生成产物9,而突变株AfnD S76A主要生成产物13,说明S76D74可能分别负责HO-HPI2-吲哚酮结构的形成(5B,证实前文的推测。另外,作者还分别构建了ClpDKtzM以及LtzRD73AS75ALtzRT75A)突变体,发现与之前的结果类似,3D73A突变体主要生成产物9,而2S75A以及LtzR T75A突变体主要生成产物13,暗示这5cpOPMOs具有相似的催化机制。


5. AfnDClpDKtzMLtzR关键残基的点突变研究。AAfnDClpDKtzMLtzR与底物12的结合位点图;(BAfnDClpDKtzMLtzR及其突变体与底物12的比活力测定。


选择性合成含有HO-HPI2-吲哚酮结构的环肽化合物


考虑到cpOPMOs催化生成产物与反应过程中的pH直接相关,作者以12为底物,测试了10cpOPMO的突变体的最佳反应条件。发现5cpOPMOAsp突变体在中性条件(pH 7.0)下倾向生成含有HO-HPI结构的环肽化合物5cpOPMOSer/Thr突变体在酸性条件(pH 6.0)下倾向生成含有2-吲哚酮结构的环肽化合物

随后,作者研究了所有cpOPMO突变体催化的底物不专一性。以环六肽16-22作为底物进行测试,发现cpOPMO突变体均能识别这些环六肽底物并生成两不同的产物,表现出较好的底物不专一性(6)。其中,cpOPMOAsp突变体主要生成含有HO-HPI结构的环六肽化合物,而Ser/Thr突变体主要生成含有2-吲哚酮结构的环六肽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当底物结构与天然底物越接近时,相关的cpOPMO突变体催化活性越强。另外,还发现部分突变体能够催化环五肽底物生成两种产物。因此,这些cpOPMO突变体可以作为一套高效的酶学工具箱用于合成各种含HO-HPI2-吲哚酮结构的环肽化合物库


6. cpOPMO突变体的底物不专一性测试


总结

2-吲哚酮和HO-HPI结构是生物碱中重要的药效基团,因特殊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在有机合成化学中是一个长期挑战。本研究中,作者发现一类细胞色素P450AfnD及其同源蛋白HmtTClpDKtzMLtzR(统称为cpOPMOs),能够依赖pH值的调节环肽中的色氨酸单元分别催化生成2-吲哚酮或HO-HPI结构。通过对这5cpOPMOs的深入研究,推测两个保守的残基AspSerLtzR中为Thr)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打开环氧中间体,分别形成2-吲哚酮或HO-HPI结构。理解上述机制后,作者构建了10cpOPMOAspSer/Thr突变体,它们可以选择性地合成具有HO-HPI2-吲哚酮结构的环肽化合物,且所有10cpOPMO突变体都表现出较高的底物不专一性,通常结构越接近于天然底物时,cpOPMO突变体活性越好。因此,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一类特殊功能的细胞色素P450——cpOPMOs为选择性合成含有HO-HPI2-吲哚酮结构的环肽提供了一套重要的酶学工具箱。

文献详情:

Selective Synthesis of Cyclopeptides with a 2‑Oxindole or 3a-Hydroxy-hexahydropyrrolo-[2,3‑b]indole Structure by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Chao Li, Junying Ma, Lu Guo, Chao Xu, Zijian Zhong, Pengwei Li, Yue Tang, Wenzhao Wang, Defeng Li, Tao Ye, Zhengyan Guo,* and Yihua Chen*

J. Am. Chem. Soc.2025

https://doi.org/10.1021/jacs.4c13535


作者简介


陈义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主要从事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机制和人体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在解析与重构新颖代谢通路的基础上,通过定向挖掘和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获取新结构的活性分子,促进药物研发。在ScienceNat BiotechPNASJAC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

郭正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代谢工程室副主任。致力于运用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开展基因组信息驱动抗耐药菌、抗病毒、抗真菌活性小分子的高效发现、生物合成机制的解析以及其合成生物学研究。拓展药物分子的来源,为新药物的可持续创制的提供保障。目前已经完成了链丝菌素、春雷霉素、庚糖杀菌素、潮霉素B、白黄菌素、霉紫红素等多种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在Nat. Biotech., J. Am. Chem. Soc.Angew.Chem.Int.Ed.Proc. Natl. Acad. Sci. USAActa Pharm. Sin B.Nat. Prod. Rep.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


化学加
十年品牌明星号,投稿 gongjian@huaxuejia.cn,合成化学产业资源聚合服务平台,SixMol六摩尔仪器设备供应商。央视两次报道,化学加APP已编入大学教科书,2014年11月13日创设。化学加,加你更精彩!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