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全球大流行。
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 , 可 因 急 性 呼 吸 窘 迫 综 合征(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而死亡。
为进一步做好流感诊疗工作,减少重症和死亡,今年年初 1 月 22 日,在《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 年版)》基础上,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
以下是指南部分重点内容: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是甲型流感病毒 H1N1、H3N2 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 系。流感病毒对乙醇、碘伏、碘酊、次氯酸钠等常用消毒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条件下 30 分钟可灭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
2
有传染性,排毒时间多为 3~7 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及危重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 1 周。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 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 天后发热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 1.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部分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其他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真菌等感染。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或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时,病情重,病死率高。 2.神经系统损伤包括脑炎、脑病、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等,儿童多于成人,急性坏死性脑病更为凶险。 3.心脏损伤主要有心肌炎、心包炎。可见心肌标志物、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此外,感染流感病毒后,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 4.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主要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进行诊断。在流感流行季节,即使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是有流感重症高危因素或住院患者,仍需考虑流感可能,应行病原学检测。在流感散发季节,对疑似病毒性肺炎的住院患者,除检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外,还需行流感病毒检测。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 7 天内在无有效个人防护的情况下与疑似或确诊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属于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和上述流感临床表现,且排除其他引起流感样症状的疾病。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并具有下列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 4.流感病毒 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呈 4 倍及以上升高。(1)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等。3.非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保持房间通风,佩戴口罩;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当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4.流感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应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5.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留取标本送检病原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6.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制剂。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1)流感流行季,有流感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获益最大。基于多病原流行的现状,在启动抗病毒治疗前,建议及时行病原学检查,以指导治疗。(2)发病时间超过 48 小时有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患者
10
和重型/危重型患者,如流感病毒病原学阳性,仍应抗病毒治疗。(3)有传播给高危人群风险的流感患者,建议给予抗病毒治疗。 (4)重型/危重型患者根据病原学结果,疗程可适当延长。(5)不建议联合应用相同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和增加药物剂量。 2.抗流感病毒药物:我国目前上市的对流感病毒敏感的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RNA聚合酶抑制剂和血凝素抑制剂三种。①奥司他韦:奥司他韦胶囊/颗粒剂适用于1岁及以上儿童及成人。奥司他韦干混悬剂适用于2周龄以上儿童及成人。成人剂量每次 75mg,每日2 次。1 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2 周~8 月龄,每次3.0mg/kg;9~11 月龄,每次 3.5mg/kg。1 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15kg,每次 30mg;15kg<体重≤23kg,每次45mg;23kg<体重≤40kg 者,每次 60mg;>40kg 者,每次75mg。上述均为每日 2 次,疗程 5 天。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②帕拉米韦:成人:一般用量为300mg,单次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有严重并发症者,可用600mg,单次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 40 分钟。症状严重者,可每日1次,1~5 天连续重复给药。儿童:每次10mg/kg 体重,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每日1 次,也可以根据病情,连日重
11
复给药,不超过 5 天,单次给药量的上限为600mg。要根据体温等临床症状判断是否需要持续给药,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须根据肾功能损伤情况调整给药量。③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7 岁以上儿童,用法:每次 10mg,12 小时 1 次,疗程5 天。不推荐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使用吸入性扎那米韦。不推荐扎那米韦吸入粉剂用雾化器或机械通气装置给药。①玛巴洛沙韦:玛巴洛沙韦片剂适用于≥5 岁儿童及成人,干混悬剂适用于 5~12 岁儿童,均为单剂次口服。剂量为:体重≥80kg 者 80mg,20kg≤体重<80kg 者40mg,体重 <20kg 者按 2mg/kg 给药。 ②法维拉韦:适用于成人新型或再次流行的流感的治疗,但仅限于其他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使用。孕妇或可能怀孕的妇女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时应暂停哺乳。用法:口服,第 1 天,每次 1600mg,每日2 次;第2~5天,每次 600mg,每日 2 次。 阿比多尔:用量为每次 200mg,每日3 次,疗程5天。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及治疗合并或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2.呼吸支持:低氧血症或 ARDS 是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主要表现,需要密切监护,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呼吸支持方式包括:(1)常规氧疗:PaO2/FiO2≤300 的重型患者应立即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或无创通气(NIV):PaO2/FiO2≤200 应给予 HFNC 或NIV,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每天应大于 12 小时。(3)有创机械通气:一般情况下,PaO2/FiO2≤150,或吸气努力明显增强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应及时气管插管,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不推荐在 ARDS 患者中常规使用肺复张手法。(4)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难治性呼吸衰竭患者,可考虑ECMO支持。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必要时使用气管镜吸痰;加强气道湿化,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功能康复。 3.循环支持:重型/危重型患者可合并脓毒症及休克,在血流动力学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液体复苏,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尿量及动脉血乳酸变化等。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心肌损伤或心肌炎,并可通过多种机制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疾病,因此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应监测心肌损伤标记物、心电图变化,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4.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重型/危重型患者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 5.神经系统并发症治疗:流感相关脑炎/脑病无特效治疗,可给予控制脑水肿及癫痫发作等对症处理;急性坏死性脑病治疗参考《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诊疗方案(2023 年版)》;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可使用丙种球蛋白和(或)血浆置换。 6.其它治疗:重型/危重型流感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并发难治性脓毒症休克的患者,权衡风险/获益后可考虑使用氢化可的松。此外,还应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和及时康复治疗。信息来源:《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用药助手临床决策根据最新研究、指南和中国医生临床实践经验,为流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分步指导。
👇 点击【阅读原文】,看完整版诊疗决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