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身体表现,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内在小孩的方式。这里需要先了解一个关于身体表现的概念——躯体化。
有些身体疾病,在医学层面查不出成因,医生针对症状开药,只能做到治标而非治本。
心理学动力学中给这样的身体疾病取了个名字叫“躯体化”,并且认为它是一种防御机制。
举个我母亲的例子,每次她回老家,她的嘴角都会发炎,过了大概三四天就会缓解,她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我知道原因。不同于其他人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情感,希望落叶归根,对我的母亲而言,家乡全是一些痛苦的、不堪回首的往事。
因此一回老家,她的内在小孩就会被激活,但是她又缺乏对这部分情绪的认识。
最终,母亲通过身体来代偿:嘴角起火。好像是她的内在小孩在揭示内心无法表达的难过。
在我的咨询实践中很多的“躯体化”最终是靠探索内在小孩来化解的。一旦你修复了内在的部分,就不必用身体来表达了。
容易使用身体躯体化的人群常见于两类:
第一类是孩子。
因为孩子的语言能力、反思力和对内在的觉察力都还比较弱,又因为身体还处于成长早期,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反抗和表达,所以不得不使用身体语言表达。
比如,有的孩子一听到要上学,就会出现肚子疼、头疼等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
这些孩子到了学校门口,会疼得越发厉害,他是真的疼,并不是装的,到医院检查没问题,回家就不疼了,再上学又开始疼。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对上学的厌恶,对被控制的反抗,而他在使用各种拖延方法失效后,就会使用“肚子疼”这个躯体化来表达心情。而一旦解决了他在学校里面的困惑,肚子疼就会消失。
第二类是内心冲突特别大的人。
这里说的内心冲突,指的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通俗的理解就是:我们是要做自己还是去迎合他人的标准。
也可以说是“我愿意怎么做”和“我觉得应该怎么做”之间的冲突。
当冲突大到人们不能承受的时候,就会使用身体躯体化来表达。
比如,有个人特别喜欢摄影,可他的父亲不允许他搞摄影,非要让他去考事业单位。
根据流程,事业单位招聘要经过两轮面试,但是在这两轮面试期间,他都生病了,发烧到40度,最后不得不放弃面试。
表面上看来,他没能完成面试,应聘失败了,但是他的潜意识通过让身体发烧,取得了内心意愿上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对的冲突非常明显:我是“要做自己喜欢的摄影”,还是去“做父亲希望我去做的公务员”。
最终,“病倒了”就成为拒绝被父亲控制的充分的理由。
使用身体来表达内在小孩,依据当事人的主观意识通常分为以下2种情形,主观意识指的是“他是否清楚自己正在使用身体表达内心需求”:
第一种情形,被动使用身体。
在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体是为内心发声,而是真的认为就是身体出了问题。
比如,在前面列举的例子中,喜欢摄影的人确实发烧了,但他又不愿意去想“原来我发烧是为了对抗父亲”。
尽管身体在发烧,感到难受,头晕头疼,浑身无力,但是他的内在小孩是在窃喜的,也就是通过让身体痛苦,满足了内在小孩的愿望。
很多胃疼的孩子屡次去医院查体都无济于事,因为他和他的父母都不知道胃疼是内在小孩对于去学校的反抗。
这类情形还常见于“意外伤害”。
比如,我有一位来访者,当他的每段恋情发展到结婚的阶段的时候,他就会骨折或是被撞伤,而伤筋动骨100天,因此耽误婚期,最终没结成婚。
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一到关键时候就掉链子,后来通过探索得知他在内心还是个小男孩,不愿意和父母分离,更别说结婚了。
很多意外事故当事人在某个环节上稍微用点心,是可以避免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但他却无法避开,因为他不清楚内在小孩真实的愿望,所以非常危险。
作为心理咨询师是需要让他看到自己真实需求的,这样可以避开很多没必要的自我伤害。
第二种情形,主动使用身体。
在这种情形下,当事人大致清楚自己的身体是为内心发声,也知道这么做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但就是无法控制,因为尽管身体受累了,内心却获得了满足。
比如非正常进食。
有人暴饮暴食,因为过度摄入食物而发胖、呕吐、腹泻、胃胀、胃痛等;有人一会吃很冷的,一会又吃很热的;有人疯狂节食,进而厌食——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胃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
他也知道这样吃会生病,但是他必须要这样做,从而让自己获得某种满足,比如缓解焦虑、比如缓解压力,比如引起关注等。
我有一位来访者,一到下雪天,就会穿着很单薄的衣服跑出去,倒在雪地里,直到自己浑身打哆嗦,感冒发烧才会满足。也会在下大雨时跑出去淋雨,在天冷的时候冲冷水澡,等等。
这些都是在利用天气,来协助自己生病。同时他也知道只有自己生病了,父母才不会外出打工,才会陪在身边各种关心、照料。
这类情况,需要让他感受到有人关心被人爱,而不必非得通过让自己生病的惨烈方式引起关注,获得爱。
身体表达代表的一些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