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最新Cell,像搭积木一样模块化抗肿瘤,并取得出色疗效!

学术   2024-11-11 17:03   上海  
题图 | Pixabay


肿瘤免疫疗法起源于1891年,已经超过100年演变历史,真正引起重视是在最近40年。随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我们对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不断深入,免疫治疗从根本上改写了癌症治疗的传统方式,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轻癌症负担。


免疫疗法可以分为五大类,适用于20多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从2017年到2020年间,癌症免疫疗法的相关研发管线增加了233%。但是免疫疗法面临一大难题,即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从中获益,或者容易产生耐药性。造成这一难题的主要因素是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太复杂。TIME中的多种淋巴细胞、髓系细胞等免疫细胞,都会对肿瘤免疫疗效造成影响。


2024年11月5日,北京大学陈鹏团队在" Cell " 期刊上发布了多模态靶向嵌合体(Multi-TACs)的研究成果,有望彻底改变免疫治疗的游戏规则。研究人员利用生物正交偶联臂(T-Linker)将多种治疗性小分子或生物分子像搭积木一样,实现模块化协同抗肿瘤作用



研究人员对同时募集T细胞、树突状细胞并靶向肿瘤细胞的EGFR-CD3-PDL1嵌合体进行验证。在体外细胞中,嵌合体成功诱导T细胞免疫直接杀死肿瘤,且药物有效浓度提高1-4个数量级,激活DC效率更高。在小鼠模型中Multi-TAC具有良好的肿瘤渗透性,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


免疫疗法"搭积木"机制

在患者来源的肿瘤模型中,EGFR-CD3-PDL1更有效地增加了促进T细胞活化、促进DC成熟的细胞因子,从而更加高效地清除肿瘤。在来自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膀胱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肉瘤这6种肿瘤的44个临床样本的检验中,EGFR-CD3-PDL1抑制肿瘤生长的总体有效率为75%,其中对16例非小细胞肺癌样本的有效率达到87%,证实了Multi-TAC的高效力和广泛应用前景。


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通过较多的免疫学实验对新技术进行验证,如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免疫组化等。其中在患者来源的肿瘤模型验证过程中,通过免疫组化确定样本为EGFR阳性,组织中含有T细胞(CD3阳性)和DC细胞(CD11c阳性),并且PD-L1表达不同。


免疫组化(IHC)作为免疫学检测"三件套"之一,以检测靶蛋白的细胞定位而著称,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和定位特定分子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广泛应用在免疫基础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中。


但由于IHC实验操作步骤繁多,取样、固定、脱蜡、抗原修复或抗体孵育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会造成无信号、高背景、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产生呢?该如何优化实验操作呢?


11月14日(周四)19:00义翘神州IHC资深实验专家李天月老师,将带领大家一同深入分析IHC实验结果,一次性搞定无信号、高背景、高特异性染色等疑难杂症,并结合热门抗体筛选案例,助您获得完美免疫组化结果


报名从速,参与提问互动还可抽取专业书籍《免疫学技术原理与应用》!



入群:添加义翘神州小助手微信(sinobio2023)回复关键词"免疫组化"即可入群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10.016

医诺维
重磅、前沿、有趣科研报道!一站式科研平台,助力医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科技创新转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