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数据收集与分析
太阳辐射数据:首先,需获取工程代表年的太阳辐射数据,这是计算理论发电量的基石。数据应涵盖全年每日的辐射量,以确保计算的全面性。 光伏组件特性:了解所选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温度系数、功率衰减等关键参数,这些将直接影响发电量的计算。 气候特征: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风速、降水等,分析其对光伏系统运行的潜在影响。 控制系统与发电效率:考虑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响应速度以及发电工程的整体效率,这些因素将影响电能的转换与传输。
二、理论发电量计算
首年发电量计算:基于上述数据,结合光伏组件的特性、气候特征、控制系统特性及发电工程效率,通过专业模型或软件精确计算光伏发电工程第一年的理论发电量。 逐年衰减与发电量预测:根据所选组件的年衰减系数,制定合理的逐年衰减模型。对于双面组件(如PERC、TOPCon、异质结、IBC组件)和单面组件,需分别设定其初始衰减率和后续年衰减率,以此计算出运行期25年内逐年的理论发电量。具体衰减率如下: 双面组件:一年内衰减率分别不高于2%、1%、1%和1%,之后每年衰减率不高于0.45%、0.4%、0.35%、0.25%。 单面组件:PERC和TOPCon组件一年内衰减率分别不高于2%、1%,之后每年衰减率不高于0.55%和0.4%。
三、系统效率确定
直流电缆损耗 电池板不匹配损耗 灰尘积雪及局部遮挡损耗 交流线路损耗 逆变器损耗 不可利用的太阳辐射损耗 系统故障及维护损耗 变压器损耗 温度影响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