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上市 | 这本新书,讲透情绪价值的底层逻辑

学术   2024-10-23 17:46   湖北  
  • 为什么我们会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 为什么兴奋和焦虑会在群体中蔓延?
  • 为什么心理咨询与治疗可以起作用?
    ……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情绪传染

Emotional Contagion


【美】伊莱恩·哈特菲尔德 等 著

吕小康 译

978-7-300-33222-2

79.00元

2024年10月


 三位顶尖学者联袂呈现

 情绪心理学代表性作品

   跨学科探讨人类“读心术”

……

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历史学

……

关于本书



人之情绪,不论是兴高采烈还是郁郁寡欢,均可感染他人。与抑郁者聊天,则自身亦感消沉;与自信达观者谈心,则自身亦多喜悦。此即本书着墨描绘之“情绪传染”。本书综合各个学科,为这一社会心理现象提供了翔实而令人信服的证据。
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接触中往往会自动、持续地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姿势、动作和工具性情绪行为同步;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情绪体验时刻受到这种模仿反馈的影响。他们首先呈现了观察和实验室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然后为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医生、夫妻、父母,以及希望更好地塑造社交场合情感基调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实用建议。

三位作者



注:一和三是一对伉俪


伊莱恩·哈特菲尔德 Elaine Hatfield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关系科学的先驱之一,夏威夷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亲密关系、性与性取向、情绪与心境、人际过程等。因杰出的研究工作,曾荣获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终身科学成就奖、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会(SESP)终身杰出科学奖等。


约翰·卡乔波 John T. Cacioppo

著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前主席,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科学中心创立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神经科学。因杰出的研究工作,曾荣获美国心理科学协会William James会士奖、美国心理学会(APA)杰出科学贡献奖等。


理查德·拉普森 Richard L. Rapson

历史学家,夏威夷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文化和智识史。

关于译者



吕小康


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态和医患信任。

名家推荐


情绪传染是人际沟通过程中的重要社会心理现象。该书以丰富的例证和多元的视角,全面展示了情绪传染的基本过程及科学证据。作者还援引文学名著和名人事迹作为示例,极大提升了著作的可读性。其写作风格既体现了作为心理科学工作者应有的严谨扎实作风,又洋溢着作为心理咨询师特有的敏感细腻气息,是情绪心理学领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汪新建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会长

阅读完《情绪传染》后,深感本书的逻辑清晰,不愧为该领域奠基者的著作。该书对情绪传染这一情感趋同现象,从微观层次的解释到宏观层次的应用做出了完整通透的解释。情绪传染作为人类生而有之的“读心术”,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通心共情的基础,更是数智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唇齿相依、同感同理的机制。相信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从多层次洞悉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和互动性。


——胡 平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这是一本重要而有用的书,毫无疑问,它将对情绪互动的理论和实践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约瑟夫·卡佩拉

Joseph N. Cappella

国际传播学会(ICA)前主席

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荣休教授




《情绪传染》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情绪模仿/同步

第二章 情绪体验与表情、声音和姿势的反馈

第三章 情绪传染的证据

第四章 情绪传染的能力

第五章 情绪的易感性

第六章 启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先睹为快



理查德·拉普森(Richard L. Rapson)与我(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在过去十余年均以治疗师的身份共事。我们时常在饭桌上“复盘”治疗会谈,并常感叹于自身如何擅长“捕捉”来访者稍纵即逝的情绪,以及自身心境如何深受其影响而随之波动。

犹记某日,迪克(理查德)在治疗会谈结束后不耐烦地抱怨:“今天真的感觉自己很孤立无援。我希望你能进来说点什么,但你就是让我自己一个人在那挺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顿感吃惊。在过去一小时的会谈中,他是如此智慧非凡而让我无从置喙;实际上,我深觉自己才智不逮而局促不安。与他一起回顾整个会谈后,方才发现交谈时彼此均已发现自身的焦虑与不满。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过分聚焦于自身的责任与情感,为来访者冷静的外表所迷惑而忽视了她背后隐藏的焦虑。稍后,她承认在过去一小时的谈话过程中,她一直害怕我们会问及毒品问题,并发现她已将毒品还给身为毒贩且有虐待前科的丈夫。

人们轻易即可发现自己能察觉他人之情绪。治疗师能很快发觉来访者正强压对你和全世界的怒火;在与处于抑郁之中的来访者交谈时,则可体验到那绵长缓慢的死寂。这种抑郁情绪是如此致命,以至于我常难以持续交谈而几欲陷于昏睡。

但迪克与我稍后才意识到,即使在个人的私密交流中也存在情绪传染。使我们有感于情绪的自动共振之普遍并下决心对此迷人过程一探究竟的,是一个意外事件。我在夏威夷大学有一位同事,身为世界知名学者与科学家,素以高傲、强硬和成功者的形象示人。我俩虽既是密友也是政治盟友,但每次与之交谈仍恐自身过于愚钝而令其生厌,总觉促狭难安,意想下一次应有更佳表现。经历三年的治疗师生涯后,在一次极为痛苦的谈话过程中,我猛然意识到症结之所在:自己依然太过注重自身之过失而变得心慌意乱。自己总将持续的尴尬完全归因于自身,而未体察对方之反应。但在社会互动中,只关注自己与只关注他人其实同等盲目。只有交替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反应,并将注意力不时迁移至互动过程的不同分析水平,才能获得最有效的信息。当我抽身反思、理性分析我这同事的感受及言语时,我发现他自己其实也焦虑不已。很快我即发现,他虽身形孔武,咄咄逼人,但其实在谈话时总是心神不安。焦虑之神情时而拂过脸面,嗓门变大,体态扭捏,双脚不时交互支撑重心。再下一次会面时,我刻意提醒无须让自己装得富有魅力、挥洒智慧,而将精力置于让自己安抚与肯定我那焦虑的朋友。这招可真奏效,我俩都安然了许多。

意识到情绪传染的无处不在后,迪克与我不禁为之困惑。长期以来,我们为何会对自身情绪做出如此自我中心而错误百出的归因?为何会没有意识到原始的情绪传染的存在?为何长久以来未去检视自身之情绪以发现他人之所感?传染的具体过程为何?为此,我们开始了探寻之旅行。

…………



社会学研思
知行合一,社会如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