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近,我与一家在行业内赫赫有名的上市企业高管朋友喝茶闲聊,他告诉我一个让人意外的消息:从四月份开始,他们已经无法按时发放工资了。乍一听,我还真有些难以置信,但细想之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当第二季度财报公布时,他们公司的现金流已经为负。连上市头部企业都到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地步,这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更多干货,关注我
1、无奈的现实
不仅仅是这个企业,玉禾田若干分公司也被曝因未能履行财务义务而被列入失信名单,拖欠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无论具体原因为何,一个上不了台面的事实是:这些企业真的缺钱。很多单位连工资都发不起,“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急需拯救!”这类文章的背后,正是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
2、跑马圈地还是良性拓展?
然而,翻过来看看招标市场,即便是在这样的处境下,头部的侨银、玉禾田等企业依然在不断中标,似乎一个个项目竞标胜利成了企业续命的希望。企业一方面拖欠款项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另一方面却乐此不疲地承接新项目。承接新项目表面上增加了支付压力,但事实上也多了一个潜在的收入来源。这背后的企业行为逻辑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通过项目回款来缓解眼前财务困境。然而,在一个全面性的资金短缺环境下,这也或许只是多开了一个“漏水点”。
有人看到了这个时期的另一面,认为这或许是一个跑马圈地的好机会。但抓住这个机会的前提是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和现金流来支撑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任何美好愿景背后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3、黎明前的黑暗?
就国家层面而言,应对方案已经在积极推进:从制度完善到股市提振,从营商环境优化到贪腐治理,以及招投标领域的改革、政府债务化解、内控人员管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针对环卫工人工资与服务费的保障机制,《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以及财政部承诺的1.2万亿资金用于消化政府拖欠的企业账款等措施,都是在积极“输血”以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然而,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制度再好也难以快速突破既有的惰性。高压态势下,大部分基础体制内人员可能会出现躺平、不作为的现象,使得政策推行常常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风气转变与制度见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到2025年下半年才有望实现一些积极的转变。
4、未来更艰难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环卫企业而言,年底是一个关键时期,工资支付、供应商货款、员工年终奖和福利等多重压力逼近。特别是环卫工人,他们在年底有兑现全年辛劳成果的期望。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问题可能会升级为罢工或维权事件。因此,我建议企业要提早规划,准备应对措施。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