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往事】作者:黄奇(江阔两岸秋)/诵读:一缕阳光

文摘   文化   2024-08-17 06:01   贵州  



梅州往事

作者:黄奇/诵读:一缕阳光



一直到“家乡那棵红枣树,伴着我曾住过的老屋。有过多少童年的往事,记着我曾走过的路……”这首天籁般的歌声随风唱响。

仿佛让人一下子听到了清晨林间雀跃的啼鸣,宛如一季昭昭若示的春许芳心;仿佛一下子看到了荷叶边上那只沾露娇寐的红蜻蜓,宛如一隅羞涩而退的蛙跳鱼惊;仿佛一下子闻到了那碧绿如伞的龙眼树,宛如一顷曼妙的秋香凌波沐影……

于是,魂牵梦绕的我,借着那四分独白三分痴、二分木讷一分醉去梳理,去勾画那四十年前的梅州记忆:

在表哥的指点下,望着那年久失修和多处斑驳的、外婆曾住过的老屋,和从断墙上翻越而下的蔓蔓青藤,正向我记忆中的半月形后院匍匐而来。当手扶门窗,移步庭院的瞬间,才发现自己就像从四十年前的睡梦中突然苏醒的“植物人”。

在找不着北的疑惑中,寻思着那尘封了许久的记忆。竟被漫长的岁月,无情地风化了、空洞了、坍塌和掩埋了。才到了如此陌生的地步,才陌生到了如此令人心惊胆战的地步!

当年,初学客家话的我,在吃饭时本应用汤勺盛汤时,却误向舅妈说要“硕麻(水瓢)”盛汤了。此言一出,即引起哄堂大笑。甚至,连正在吃饭的舅爹也把嘴里的饭都笑喷了,随着一声“哎呔”眼泪也随之笑了出来。

后来,“硕麻”二字也就成了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快乐音符,或一丝乡愁。然而,那间有关“硕麻”故事的老屋,如今却成了邻居家一处残存的工具房。

随着触景生情的过往,即向表哥问起姨妈家门前那个近千平米的大池塘和岸边那棵年代感十足的龙眼树时。才知道大池塘已改建成了停车场,那棵龙眼树也早已不在了。而那性格开朗、谈吐风趣、身体单薄的表妹阿丽,现已定居深圳。

至于那栋建于明清时期“前有照、后有靠、财源滚滚围屋绕”的传统客家围龙屋,其横梁立柱和榫卯架构等均保护完好。地方政府还专门为此配备了相应的消防器材,因为,那栋房屋现挂牌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时代一帜,并列为彭湃系列革命博物馆之一。


随后,我搀扶母亲与阿煌哥、阿炎哥、阿明哥和阿德嫂一起,祭拜了姨爹姨妈,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站在池塘原址上,不禁想起四十年前那熟悉的粉墙老屋和龙眼树下的清波倒影。伴随着青石板上那一阵阵洗衣的棒槌声,以及不远处那一缕缕飘浮的炊烟和晨雾,与之交相辉映的诗情画意……

如今,却残缺成了对往日宁静清幽的一种无限怀念和感慨!这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因精神和环境的相互交织,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时代痕迹与记忆!

四十年前,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我和母亲、表妹阿咪和舅妈一起,沿着那条横穿坝上的丹霞色泥泞小路,去梅州那家国营副食品商店,用侨惠卷购买墨鱼煲粥时的情景。

如今,却茫然成了寻觅中的“失忆”。而那耳畔流淌了千年岭南民宿风情的音符,早凝固成了方圆百里的交响——耸立其上、纵横其间、金玉其壁的华屋广场。最终,竟成了我梦中挥之不去而流连的那一片晚霞!

一日,表弟阿雄邀我一起去品尝梅州有名的鲩鱼丸。那时,梅州街上行人很少,物价很低。当时的鱼丸,是一毛钱一个,两元钱买了二十个鱼丸。


那是我第一次吃到如此鲜美、细嫩、Q弹的鱼丸,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别开生面的鱼丸制作过程。因为:每做一次鲩鱼丸,都要将剔了骨的鲩鱼肉切成指节大小。再用特制的刀背敲打上百次。其间还要用手抓起鲩鱼的肉泥,用三分的力在菜板上反复摔打五、六次。如此轮番操作直到鲩鱼的肉泥表面渗出淡淡的浆液为止。当然,在此过程中需加入少许的苜蓿粉,以增加其粘合的力度。最后,将鲩鱼肉泥握在手心,通过拇指和食指形成的环口挤出板栗大小的鲩鱼丸。随之将其汆入滚水中煮上五分钟,即捞至放有少许细盐、胡椒面、嫩姜丝、芫荽和二三片西红柿的原汤汁碗中。这样,一碗香喷喷、肉色鲜嫩q弹的鲩鱼丸就做好了。

望着它那驱逐冬日饥寒的腾腾热气,和着它刺激哈喇汁和胃酸翻涌而散发的漫漫清香!瞬间,一个不可抗拒、一个急不可待的馋食景象,就这样悄然结束了。

若同时再来一碟贵州版的凉拌折耳根,外加少许傣味酸竹笋和一嚼嘎嘣脆的酸藕芽,与鲩鱼丸来一场时空的艳遇。试想一下,你那口舌之中垂涎欲滴的哧溜声!还有你那腹中小桥流水似的肠鸣声!那该是一个怎样的舌尖上的美味体验和为之惊诧不已的冲动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石桥旁那眼四方井里的水量,也变得浅显起来。甚至,院内那两棵近百年桂花树上的茸茸青苔,也越长越厚。而那只悬吊其间的长方形摇船,却在一个圆月之夜,固定在其四角的铁链,也慢慢锈成了一隅无形的寂寥。

一次,外婆对我说:一个人老了,就像一颗熟透的桃子,风一吹就会掉落在地上!当我听到这句话时,顿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当我抬头看向一脸平静而无半点波澜的外婆时,却猜想这是外婆向我传递一个怎样的人生启示?

八年后,外婆八十八岁仙逝梅州。我想外婆一定被那风吹着了!于是,我开始关注那桃和树,还有那风和雨……

的确,我没有想到四十年前陪同母亲一起回老家看望外婆,竟成了自己与外婆的最后诀别。


当时,我陪着母亲走进老屋,第一眼就看到身着灰色宽衣袖、宽裤脚衣服的外婆,已明显消瘦和苍老了许多。特别是看到外婆佝偻般地弯着腰、颤巍巍地柱着拐杖蹒跚而行时,我的心就像被一股寒流突然从肋骨缝袭来一样,随着心脏的一阵紧缩而变得麻凉和沉重起来。竟鼻子一酸,忍不住泪目和哽咽起来……

记得刚上初中时,第一次听到外婆用英语向我姐弟三人展示从“ONE”数到“FOUR”时,一不小心,外婆竟把上、下假牙全都“FOUR”在了地板上。顿时,惊呆了我姐弟三人,慌忙帮着外婆拣起了假牙,并清洗起来。

真没想到,外婆的发音比学校的老师还标准而富有弹性。每当提起这段往事,外婆总是瞬目般地微笑着。

后来,才知道梅州自古就是梅花之乡,也是华侨之乡。所以,说几句日常英语,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普遍。

我五岁时,家里养了一只额头上有一个由一条黑色绒毛所形成“M”字样的豹纹大花猫。一天黎明时分,大花猫从围墙外刁来一只活蹦乱跳的小白兔。当我姐弟三人看到这意外的惊喜时,就猜想这只猫是不是听得懂几天前我们想养小白兔的对话?后来,看到电影《猫妖》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童年记忆中那只善解人意的大花猫,竟自带六道轮回的天性!

随后,外婆说道:这只小白兔可能是屋后龙王庙杨家的!母亲问到“为什么?”外婆说“挑水时,我看见杨家堂屋有一窝东跑西窜的小白兔。要不你去问问?”结果,母亲到杨家一问,果真少了一只小白兔。于是,外婆就抱着那只小白兔还给了杨家。

天黑了,外婆总是把那盏小煤油灯的灯光捻得很小。随后,就用那把老蒲扇将隐藏在蚊帐角落里的蚊虫驱赶一番,再将那浅蓝色小方格、略显僵硬的亚麻蚊帐压好,便催促洗漱上床后的我们姐弟三人闭目而眠。          

每当于此,我们总会让外婆讲一个故事。于是,外婆又讲起那个不知讲了多少遍《薛仁贵西征》的故事:一位骁勇善战而凯旋的大将军荣归故里时,竟装扮成乞丐坐在一富豪门前乞讨。结果,遭到其门人的白眼。于是,他一边嚼着牛筋,一边唱道“萨(吃)牛筋,撬(嚼)牛筋,撬(嚼)得捻(眼)珠亮晶晶”等等。后来,那富豪闻听此事后,即大惊失色,慌忙携一家老小前来向那过命的兄弟赔罪道歉……

每当于此,外婆总不忘对我们又一番告诫:做人要本份、做事有本领和不能嫌贫爱富的道理。

就这样,望着那盏童年眼前的微弱灯光,带着对牛筋的想象和欲流成河的梦口水,划着童年的小纸船,唱着童谣的小木桥,骑着小铃铛式的木马由缰在童话的梦乡……

时隔四十年,小弟驱车两千里,和我一起护送91岁的老母亲返乡省亲。并与阿炎哥五大家五十余人,一起祭拜了外公外婆、舅爹舅妈,以寄托大家的哀思!

四十年才见一面,表妹夫阿东说这个时间太长。因下一个四十年我们或将百岁,即便有高科技,也难再见面了……

随后,侄女阿谊妹接着说最好每两年相聚一次!我说只要母亲身体允许,一定会将“重逢秋月又童年”的美好愿望,作为一个约定:中秋为期,满月为号,再会梅州!

作者:黄奇/诵读:一缕阳光/审核:傅合连(副主编)/统筹:追忆(副主编)


北方文谭
在这里,可以营造静逸质朴、闲适雅致的文化生活情趣。
 最新文章